蔡昉代表:发展职业教育要有前瞻性 加强通识教育
 
时间:2019年3月11日

嘉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蔡昉

        中国网:各位好!这里是中国网《中国访谈》2019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的话题广受关注。这些走向城市的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享受到均等的城市公共服务。他们的居住问题、就业问题、户口问题等等怎样解决?就相关问题我们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采访。(杨佳 摄影)

        中国网: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每一次谈到有关农业农村的话题都离不开乡村振兴。就我国农村目前的情况来说,您认为如何才能做到乡村振兴呢?

        蔡昉: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是我们走向未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的一步。因为一个国家只有农业强,经济才能强;农村建成现代化家园了,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才可能实现;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全体人民才能共同富裕。所以,我们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战略。

        我们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年就要实现了,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了新的征程,到2050年我们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见乡村振兴战略也是一个长期战略,是一步步向前推进的。

        中国网:近年来,有关外来务工人员的话题广受关注,这些走向城市的人我们叫新市民。由于这些新市民没有户口,所以无法享受到均等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这些新市民在城市落脚也成为了难题。有人提出要取消保障房户籍要求,放宽限制,对此您怎么看?您认为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些新市民的居住问题呢?

        蔡昉:其实我们把城市和农村区分开,是和产业相关的。城市集中了大量的非农产业,它需要聚集和规模经济,而农村主要是以农业为主。我们知道,农业和非农产业处在不同的产业链条上,农业必须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它不需要那么多人就业,因此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农村人口城市化,这是必然趋势。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就叫城市化。城市化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步骤,一个重要的支撑点。我们当然应该对新市民有鼓励措施,要接纳他们。而且城镇化的一个目标本来就是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那在这个过程中就不需要再制定有所差别的政策。所以对于你刚才提到的问题,保障性住房应该和所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一样,都是一视同仁的。

        中国网:这段时间以来,由于国内外发展形势复杂严峻,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少企业也出现了降薪减员、停止招聘的情况。前段时间您说,当前失业的现象主要是结构性的自然失业,请您谈谈您的观点。政府和企业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促进稳定就业呢?

        蔡昉:其实你要观察劳动力市场。一方面你会看到刚才你说的这些现象,有的企业经营不良,甚至有的企业干不下去了,它自然要把雇员给裁减掉。但同时你也要看到,有很多企业招不到工人,工人跳槽很厉害,工资在不断上涨,技术熟练工人招不到,普通工人有的时候也很难招。这意味着在劳动力市场上,有很多人想找工作,同时也有很多工作想找人。他们的匹配需要过程,有的工作需要一点时间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人,有的工人是需要提高适合自己的技能才能做这件工作。因此,如果他们还没有匹配上,就等于一部分劳动者处在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的状态中。

        目前,李克强总理讲到的5.5%左右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其实就是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的总和,我们劳动经济学家也把它叫做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可以降低的。如果政府提供更好的公共就业服务,比如培训、职业介绍等等,缩小劳动力在市场上停留的时间,这个失业率是可以下降的。但总的来说,在这种失业率的情况下,市场总体上是充分就业的,这种经济增长速度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超过这个水平,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就要做出相应的反应,我们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要给与一定的刺激。

        加强职业教育是降低自然失业,特别是降低结构性失业的一个重要措施。这个措施也很得人心。但是我们听到有人说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够,很多人不愿意参加职业教育,这是有原因的,这也是我想给政府提的一些建议。

        为什么说有些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有人认为这是观念问题,我觉得不完全是这样。其实根源是在产业结构调整非常迅速的条件下,旧的岗位不断消失,新的岗位不断被创造出来。如果你花了几年的时间学了一个技能,但是在你进入到劳动力市场的时候,需要这个技能的工作没有了,那你不就学了一个“屠龙之技”吗?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个就因噎废食,不发展职业教育,而是在职业技能教育中,要对教给人家什么样的技能进行选择,一定要有前瞻性,要做战略判断。二是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加强通识性教育。不能因为是职业教育,我们就只教技能,同时还要教给他们学习能力等软技能和一般的知识。这样哪怕未来这个工作没了,他们仍然具备学习和掌握其它技能的能力,这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政府做出了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的决定是很了不起的,但接下来其实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让这个决定真正变成惠及民生、同时跟中国未来发展紧密结合的一个战略。

        中国网:这两年,像天津、西安、南京等很多城市出台了新的人才落户政策。相比北上广这些城市,他们的落户条件会宽松一些。很多年轻人也会选择把户口落到这些城市,也就出现了户口和工作所在地分离的情况。他们在选择城市落户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哪些问题?请谈谈您的观点。

        蔡昉:中国明年就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下来我们就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去年我们GDP总量突破了90万亿元,折算成美元,已经达到了人均1万美元的水平。这已经非常接近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再过两年,我们基本上就跨越这个门槛了。在一个相对富裕的高收入国家,不应该再存在巨大的地区差距。因此我预计,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中国会大幅度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地区之间的差别、一线与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差别,当然也包括基本公共服务的差别和经济发展的机会的差别。因此,如果你很年轻,你做人生规划是按照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来做的话,我觉得你应该选择去最有机会发展的地方。

        中国网:往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只部署当年的工作,而今年的一号文件谋划了今年和明年的“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到2020年必须完成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比如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您认为我们距离2020年完成这些目标还有多远?又应该如何一步一步地稳步实施呢?

        蔡昉: 其实往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都讲一年的部署,一年的工作,而且侧重于一个重点领域。我们过去制定了一系列的重要的战略目标,其中包括原来说到的GDP总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还有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    目前看,这些指标都是可以达到的。但是在这之外还有一些列的硬任务,比如脱贫攻坚。现在还有1600多万贫困人口,我们再用两年的时间把脱贫的问题解决,这是要达到的,但是同时都是有难度的,应该说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这就是为什么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不再分专题了,而是把所有的硬任务都提出来,部署两年的工作,要一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国网:年初的时候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里谈到一句话,“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也想问问蔡先生您的梦想是什么?

        蔡昉:因为我毕竟是从事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研究人员,我希望明年能看到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知道这些指标都是可以达到的。接下来我的梦想就是,我们能否按照过往成功的经验,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能够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就我个人的梦想而言,因为我是做研究的,无论我退休不退休,我的研究工作还要继续,所以,我希望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继续从研究人员的角度做出贡献。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杭舟;主持:段冰;摄像:齐锐;摄影:杨佳;后期:张文泉;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杭舟;主持:段冰;摄像:齐锐;摄影:杨佳;后期:张文泉;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