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各位好,这里是中国网《中国访谈》2019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近些年,绿色低碳话题广受关注,在绿色低碳领域,科研创新是必要的。作为科技工作者,如何激发创新活力,就相关问题,我们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化总裁马永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裁马永生。(资料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网:马委员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国访谈。您今年的提案关注绿色低碳发展,中石化在这方面怎么做的,有没有一些好的举措和方式方法?
马永生:绿色低碳发展是新发展理念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石化作为央企,作为传统的化工产业,我也非常高兴跟您介绍一下,这些年来我们做的一些有益的工作或者探索。
首先是在我们发展理念当中,把绿色、低碳作为发展的宗旨和战略。2011年我们发布了”绿色低碳战略行动”(方案),2013年我们启动了“碧水蓝天行动”方案。我们先后投入了209亿元人民币,把原来企业在绿色发展过程当中一些欠帐基本还清了。去年,我们在这个基础上,重新审视公司的发展战略,把全产业链的绿色发展从生产、消费到产品、技术、研发等等,都进行了固化。未来中石化力争成为打造绿色产业的领军企业。
具体的我们大概做了这么一些事情。第一,我们在万元产值降低能耗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比2010年和2017年,大概万元产值折算成标准煤的话,下降了9.7%,将近10个百分点,而且我们把这项指标作为我们对全产业链的一个考核指标。
第二,在开发生产可循环能源,就是绿色低碳能源方面,依托我们建立的雄县模式——大家可能知道雄县模式,我们跟当地政府联起手来,利用丰富的地热资源。按照我们的计划,“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在京津冀地区完成20个这样的城市的建设,这样对京津冀地区大气治理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在这方面,在能源企业里,我们是非常领先的,也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我们这方面的做法已经纳入了前一段时间公布的雄安战略规划,作为它的一部分。
同时也针对冬季北方地区散煤对大气污染的不良影响,我们探索建立绿色小镇,也是利用当地可循环的,包括地热资源在内的其他资源、其他能源,为环境治理、绿色发展做贡献。
第三个方面可圈可点的是利用我们自有的技术,我们利用生活垃圾,特别是厨房垃圾,在生物质柴油研发方面,2013年完成了在实验室中试, 2015年完成了国内的商业飞行,2017年完成了跨洋的飞行,你们可能看到有关航空公司利用生物航煤进行了飞行。实际上背后这种能源的供应是我们利用厨房垃圾,给它转换成绿色的动能,一方面减少了环境污染,另外把它转化成绿色的可循环的能源。
另外我们在加大天然气供应这块也做了大量工作。比方说在页岩气的开发利用这块,我们率先实现了中国页岩气的商业开发。2012年我们发现了涪陵页岩气田,前两年气田完成商业运行,现在运行得非常好,使它成为除北美以外全球最大的投入商业运行的气田,有效地保证了长江沿线以及相邻地区天然气的供应。我们正在按照中央的要求,按照我们已有的规划在扎扎实实地推进绿色发展、绿色转型(战略)的部署跟实施。
中国网:您觉得传统能源企业应该怎么做呢?
马永生:传统的能源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提高认识,提高站位。首先在认识上,要跟中央新的发展理念保持一致,这样的话在他的下一步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当中,才能形成自觉的行动,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这也是国企跟央企的社会责任跟政治责任。另外,要主动地拥抱、顺应发展的大势,应该承认在全球范围来说,绿色、低碳发展,能源结构的转型是大势所趋,要主动适应这样的变化,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引领绿色能源、可循环能源的开发跟利用工作。另外,通过技术创新,要提高能效,使我们的一些指标降下来,用有限的能量消耗提供最大限度的产出。
中国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提到了创新的积极性。您曾经是科研团队的带头人,您觉得创新的基石是什么,又该如何激励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呢?
马永生:首先我说明一点,确实,我原来主要从事科研工作,跟我的团队做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的科研工作。尽管我现在是企业的管理层成员,但是我仍然是一个科学家,我现在利用有限的8小时之外的时间,也在思考一些科研方面制约企业发展的“卡脖子”的技术问题,甚至是一些长远的科技发展问题。
您刚才提到创新的基石,根据我个人的实践包括跟其他团队的一些比对、交流,我个人认为,第一,要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从国家、社会到你所在的群体,比如说企业也好,院校也好。从国家层面来说,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是第一发展理念,这个氛围已经形成了,而且成为党和国家、全社会的共识。我相信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包括我们一些科研院所,这个氛围是越来越浓。
第二,要有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来保护我们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创新离不开人,要有高素质的创新人员和创新团队。关于这块,我也经常思考,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团队才是高素质的?第一,他的职业素养要高,他要有基本的能力、起码的知识储备、科研能力,有对一些前沿技术、前沿理论的发展趋势的把握,知道问题在哪里。第二,要有比较高的职业素养。尤其是当今社会环境下,包括昨天总理报告中也点到,我们对科研过程当中的不良现象要采取零容忍态度。这里面涉及到很多方面,这两年不光是咱们国内,包括国外也有一些负面的例子,浮躁的问题、弄虚作假的问题,这都是职业素养的问题。第三,要适度加大对这些科研群体的激励,今年有一个提案就是针对如何提高央企知识群体、创新团队待遇,如何能留住人才,如何能够跟其他的经济体把资源用好,有这方面的意见跟建议。
中国网:中石化在吸引、培养以及留住人才方面是如何做的呢?
马永生:我们一方面不断地完善现有的科研管理方面的体制跟机制。中石化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创新体系,涉及到所有的产业,应该说我们也有比较好的创新平台,也有大量的需求,有好多问题需要大家来解决。在这个同时,我们也在给广大的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但是限于体制机制,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工资总额大的范畴内如何地把蛋糕分好,对他们进行倾斜,确实我们也碰到了一些问题。我在提案当中也积极呼吁,在国家层面能不能把科研人员作为单独的一块,以更好地、更从容地、更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中国网:去年民营企业座谈会之后,社会各界对民营经济给予更多了关注和关怀,今年国资委主任肖亚庆也提出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可以携手并肩,共同发力。您觉得国有企业可以在哪些方面给予民营企业帮助呢?
马永生:国有企业有国有企业的优势,国有企业有国有企业的责任跟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且他们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在实现大目标的过程中,有好多共同的东西,事实上中石化这么多年来跟众多的民营企业都有合作,而且好多方面我们合作的成效是非常好的。我们可以优势互补,包括大家比较关心的在体制机制、混合所有制改革、科技创新,还有新产品研发方面,我们都有合作的空间与余地。
中国网: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因为企业性质不同,所以在合作上可能面临一些问题,您觉得这些问题是什么呢?
马永生:实事求是地讲,确实这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对国有企业来说,第一,首要任务就是把党中央、国务院,还有国资委对我们的要求贯彻落实好,担负起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政治责任,还有经济责任。特别是作为央企,同时我们还是在全球上市股份公司,我们有多重的责任,我们要把股东的利益摆在重要的位置,我们也要把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摆到更重要的位置,要把这些利益兼顾好,把三个责任落实到位。
中国网:您认为在合作上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具体一些来讲?
马永生:具体来说,比如说控股不控股?并表不并表?还有在具体过程中,在董事会甚至涉及到上市这些规则、利益分割等等方面。当然,我们最担心的也是上面最担心的,你在合作过程当中,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家的利益,这块不能由于你的合不合作受到损害。当然,国家现在也给我们容错机制、试错机制,鼓励我们往前走,但是这条路还在探索过程当中,我们想,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还是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央的要求,继续往前走。
中国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到,既要保障职工的权益,又要增加央企的上缴利润,您作为企业管理者,对于这项内容怎么看呢?
马永生:我认为中央的要求是非常正确的,总理的报告谈到这个也是非常合理的,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职工的利益也涉及到民生,职工的收入水平,如果说低于社会的发展水平,说明你这个企业对职工的关爱不够,你的民生没做好。包括职工的其他利益,你都要考虑。刚才讲了企业的利润指标,国家把这么多的资产交给你,你就要创造效益,创造价值,同时要满足资本市场对你的要求,如果说你的经营业绩持续下滑,箭头向下,可能跟股民都不好交代,对资本市场也不好交代。我们努力地把这两方面的工作都做到位,做好。
中国网: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里说“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您在勘探领域也奔跑了近30年了,您觉得在追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马永生:我个人的实践体会,第一就是要树立远大的目标。一个人如果说没有目标的话,可能就没有持续的动力。现在最大的目标也是我们全体中华儿女的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来讲,作为科技工作者也好,企业的管理者也好,首先对应自己的岗位、目标,把自己的追求跟国家的利益一致起来,这样可能做起来的话,更有动力,更愉悦,也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情。
中国网:后半句说“我们都是追梦人”,那么您的梦想是什么?
马永生:我的梦想就是在我的职业生涯当中,从专业的角度,把油气的分布规律搞清楚,给国家提供更多的石油、天然气。同时,也要适应新的产业结构调整,发掘更多的像地热资源,包括其他的可循环、可利用的清洁能源,这跟我的专业相近。另外,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能够使企业健康、稳健地按照中央的要求发展好,把职工的利益、股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统筹兼顾好。
中国网:为了实现梦想,有没有给自己做一个规划,怎么样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地实现梦想?
马永生:我个人的规划当然是服从公司的大规划。去年是中国石化成立35周年,在成立纪念会上,集团公司党组也向全体员工推出了“两个三年”、“两个十年”的长远发展规划。当然,我们的发展规划也跟总书记提的“两个一百年”高度契合。我到60岁还有不到3年的时间,我会尽职尽力,把现在给我的岗位工作做好,不辜负组织的信任。
从职业生涯来说,作为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同时我还有一个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的平台,按照中组部的要求,未来可能还要稳定地支持两到三个周期,每个周期还有5年,我算了一下甚至到75岁,都会得到特殊支持。我想利用这个平台,把我这些年在科研生产实践过程中沉淀的跟能源相关的科学技术问题,带领我的团队做扎实,踏踏实实地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为国家的能源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网: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新能源汽车应该是今后发展的趋势,中石化在这方面是不是也会有所调整呢?
马永生:这也是业界大多数人的共识,我们中石化党组也认真研判这个发展趋势。按照董事长的要求,我们要主动拥抱绿色革命、电动革命。但作为一个传统的能源行业,我们对能源转型发展也有我们的判断。我在好多场合也说过,大家都期盼能源转型快一点,但是能源是一个技术含量比较高、产业链比较长、涉及到巨大资产的行业,比方说从薪材到煤炭转型大概用了100多年的时间。从煤炭到石油也用了大概100年的时间,现在从石油或者是天然气过渡到大家期盼的完全的绿色低碳能源,我们觉得需要的时间可能比前两个周期会短一些,但是至少在未来的的2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传统的燃油汽车可能还有生存空间。因为燃油汽车的内燃机也在变革,也在发展。但是这个趋势可能是不可逆转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在积极应对,去年成立了新能源研究所,我们正在筹划在新材料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把我们现有的技术力量进行整合,比方说你刚才提到的电动车。电动车的发展也不是新话题,实际上汽车工业一开始搞的就是电动汽车,这些年大家对它的期望值更高了。我们想从全产业角度进行梳理,比方说它的电池,它的储能技术。我们现有的技术储备当中,电池的电解膜甚至包括电解液这块有我们自己的优势。我们也加大这方面的研发,调整我们的研发战略,甚至一些研究力量。
另外我们也非常关注,除了电动车,还有氢能源,像我在国外考察的时候,注意到一些国家比方说日本,还有其他国家,对氢能的利用就不是简单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它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我们也正在布局,正在做一些试点。我可以跟你提前透露一下,你们在2022年冬奥会上,在张家口,在延庆,甚至在北京将能够看到我们的加氢站,也能够看到我们联合研发的靠氢能源驱动的交通工具。当然我们还有其他的设想,积极拥抱新的能源革命带来的一些机会。
中国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