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让代表:建设航天强国需要留住尖端人才
 
时间:2019年3月12日

嘉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 刘志让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您现在收看的是中国网《中国访谈》2019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科技创新能力,而科技创新需要人才驱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价值呢?对此,我们采访到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刘志让。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刘志让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采访。(张若梦 摄影)

 

       中国网:刘代表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作为人大代表,履职一年来,您都做了哪些工作?    

       刘志让:我是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今年是第二次参加会议,去年会上对于怎么样当人大代表有了一些感悟,认识到做这些建议、议案,必须要在平时履好职,要下很多工夫。去年会前(我)也做了一些准备,(但是)后来发现,跟一些往届的老委员相比,我们还是功课做得不够。去年会后第一时间传达两会精神,在陕西省国防工业系统,在我们院内,在相关的企业都做了精神传达。另外怎么样落实会议精神,作为企业主要负责人,又是人大代表,要率先垂范,把两会精神贯彻到具体的各项工作中去。    

       另外,(我)也开展相关的调研,我在陕西的相关企业,特别是我比较关注的一些民营企业,想了解他们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人才激励上有哪些好的做法。(我)走访了宝鸡相关的民营企业,也在陕西省内相关高校做了一些座谈、交流,为今年会上带来的建议、议案也奠定了一些基础。但是今年对代表、委员的要求更高,无论是从纪律的要求,还是从履职效果、履职能力的提升方面,提了很多要求。最近只要有空闲时间,就研究自己带来的建议或者议案,怎么样能够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一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这是我们作为代表实实在在应该干的事。

       我今年的建议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我们国家由于国内外的环境,特别强调自主创新。所以围绕着怎么样在国家的尖端领域(进行自主创新提了建议),(其实)尖端领域也存在一些基础的行业,比如动力。我认为航天动力在航天行业里属于基础。基础专业里,国家怎么样进一步加大引导和投入的力度,真正夯实我们国家在工业技术方面的核心能力平台,这是我想提的建议。我们在世界上航天、高铁等运输领域保持了一定的知名度,这些优势行业怎样能够达到高质量发展要求,始终保持在前列,保持住优势地位?夯实工业基础能力,非常关键。我主要这方面想说一说。    

       陕西作为军工大省,想建议支持西安创建国家创新型的示范区。政府应该给予西安这个机会,我们企业想在里边一展身手,把军民融合政策用好,做大做强。    

       第三个也是围绕着类似军工单位是否可以在政策上更灵活一点。因为现在有工资总额限制,以及很多政策的限制。希望国家要加大研究力度,激励骨干人才,采取灵活的激励政策。    

       中国网: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间我们国内和国外的科研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您能否结合自身经历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在这方面的感受?    

       刘志让: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变化是很大的。当然对航天行业来讲,在这60年、70年当中,基本上是伴随着祖国不断地走向强盛,航天事业不断地壮大。我们感悟最深的就是从过去一穷二白,全国人民大协作,支持国防、支持航天,发展到今天,内部环境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唯一没变的就是为祖国,为国家强盛的情怀。比如我们载人航天精神,航天传统精神等等,这些精神始终支撑着我们,为国家去奋斗,去效力。我想一代一代(航天)人没变。

       但也确实有好多变化,比如科研生产的条件,包括人的思想或者文化氛围、思想变化。受内外部环境的影响,我们思考问题比过去都复杂多了。随着社会发展,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作为我们军工企业来讲,首先面临的就是加快发展步伐、提升创新水平、提高发展质量。现在感受到了压力,我们虽然在进步,但是整个(行业)科技创新,周围民营企业的发展使得我们感受到了必须要有灵活的机制,还要进一步激发创新的活力,去追赶、超越。    

       我们始终把探索宇宙作为我们不懈追求的梦想、动力。而作为航天液体动力人,我们要提供更加坚强可靠的动力。怎么样能够在支撑航天强国建设,推动强国梦的实现中,发挥我们的作用。就是不断的创新、超越。我们既感觉到很振奋,同时感觉到压力大,要艰苦奋斗,还要坚持自主创新,要营造创新的氛围,去把动力打造得更可靠,更先进,能够支撑航天强国建设。    

       中国网:今年年初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首次揭开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而您所在的航天六院是嫦娥四号动力研制单位,那么您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感受?        

       刘志让:航天六院为嫦娥四号任务提供了从运载火箭发射的动力到嫦娥四号探测器本身的动力,包括最后落月、减速,所谓软着陆这套动力,全部由航天六院提供。我们国家是世界首个实现月背着陆的国家,月背着陆从动力和对动力的要求来讲,也相当于一种深空探测。相对于过去的发射任务来讲,它也面临着好多新的环境。一些深空的力学、热学环境等等,对动力系统提出了创新的要求。我们这几年也围绕嫦娥四号的任务,按照总体的要求,做好各种设计仿真和试验验证,以及专家评审这些程序。虽然不是载人的探测器,但毕竟影响我们国家的声誉,也会对后续的深空探测工程有决定性影响。所以作为动力人,我们围绕着任务的要求,围绕着环境的变化,做好仿真,做好试验验证,做好产品质量的控制。这几年来,我们不断地在下力气、下工夫,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每项工作都做好。所以到现在,回头看,任务成功了,是我们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果实,当然也是全国大协作,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中国网:今年两会您的建议也是关于航天强国的。那么中国的航天事业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什么样的差距呢?    

       刘志让:我们现在也在对标航天强国建设,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我们上级单位,我们作为它下属的专业院,动力院,也在按照集团有限公司的要求,航天要率先支撑强国建设,我们提出到2045年要率先建成航天强国。因为国家对这些领域支持力度大,其自身发展得也快,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必须要扛起这个责任,要率先实现。所以,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提出了航天强国建设率先提前五年。

       我们还有一句话叫“发展航天,动力先行”,动力应该更是在尖端的技术和产品上率先地去进行一些验证和试验考核,率先为航天强国建设打造出来可靠的动力产品。所以我们航天动力研究院又提出了2040年前必须要制造出世界一流的发动机的产品,支撑航天强国建设,所以我们压力也很大。我们也分了三阶段,夯实基础,争创一流,引领世界等等,这些大的目标,按照三阶段,也制定了一些具体的目标。最实在的还是要规划引领,科技创新,这是最根本的问题。做好规划,同时坚持自主创新,引领后续发展。

       中国网:当前科研人员们的待遇如何呢?作为用人单位,我们应该如何增强科研人员的价值感和幸福感,留住人才,同时又增强用人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呢?    

       刘志让:这几年整个军工行业快速发展,整个科技创新、科技企业的发展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领军人才、骨干人才是影响发展的核心问题。作为军工企业来讲,这几年任务也比较重。一些政策,比如说工资总额限制的政策。随着周边的环境,民营企业的成长,实际上国企在内部分配制度上相对来讲还是滞后的。当然,这与国企内部的改革有关系,与国家政策也有关系。整体来讲,作为军工企业,航天企业的薪酬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但是以地区而论也有差异,但整体而言在地区绝对排不到前列,最多也就是中上水平。

       现在也面临着人才的不稳定,将来人才流动是大趋势,我认为是好事。整体来讲,将来(人才)流动起来的话,对企业发展是好事。目前,在政策调整不到位的情况下,有些人才的流动可能对局部来讲会造成影响。作为我们企业来讲,首先自己要从留人、用人、育人的环境上去反思。现在至少大家一方面注重薪酬,另外一方面更重视的是从业氛围,大家干事、创业的氛围。这个氛围觉得舒服,薪酬水平还可以,就愿意待。

       你说极端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就是为了挣钱,我认为大部分的科研人员不是这样。我们队伍里也有一些不稳定,但是作为领导,我们始终在一起研究,我们用心琢磨科研人员在单位里面临的环境,他们为什么要走?除了经济方面以外,我们对他关心得到不到位?政策保障上是否有缺陷或空白?是否能使他们感觉到受尊重,出现一些科研失误是否能被包容?科研民主方面是否充分等等。要下功夫深入研究反思创业干事的文化氛围,这个我觉得是首要的。

       其次,待遇方面,一定要把骨干人才的激励做到位。毕竟他们付出很多,而现在任务比较重,加班加点在做仿真,做试验,也顾不上家庭,面临着外边明显的落差,心里也会有些不平衡。(所以,我们)必须从两方面都得下功夫。我们内部也在尝试骨干激励,包括现在怎么样加大重点骨干人才的激励,企业都在想办法去营造这种环境。我想,国家层面上,工资总额的政策还得留一些出口。其实,现在国家已经在尝试做一些骨干激励、股权激励的政策。但是我认为力度还不够大,速度还不够快,还是希望加快推动。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白璐;主持:张若梦;摄像:李凯馨;后期:韩歆昊;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白璐;主持:张若梦;摄像:李凯馨;后期:韩歆昊​;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