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卫委员:我国铁路技术装备亮点在于完全自主研发
 
时间:2019年3月13日

嘉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 赵红卫

        中国网:各位网友好!欢迎收看中国网《中国访谈》2019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2018年又是中国高铁快速发展的一年,中国高铁有哪些新变化、新突破?中国铁路技术装备有哪些技术亮点?在正在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我们采访到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赵红卫。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赵红卫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采访。(王一辰 摄影)


        中国网:赵委员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采访。听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赵红卫: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实”。这次总理的工作报告真的是以人为本,方方面面都在为老百姓着想,从小孩入托的问题,到升学的问题、就业的问题,还有企业减税降费的问题,我觉得都是一些利好的消息。最后报告中还提到一些养老相关的政策出台,我希望这些政策能够真正得到落实。

        中国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以及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您是如何理解科学精神的?

        赵红卫:科学精神最基本的还是要“求真”,就是你要探求真实的原因,或者是这个问题的(根本)所在。这就需要科学家还有科研人员秉持着求真的精神。

        第二,最重要的可能是要执着。你要真正为科研付出,你的所思所想都要在你研究的问题上。你有这种执着的精神,才能够收获最终的研究成果。

        第三,还要把科研的精神真正落实到方方面面,比如坚持团结协作。因为现在任何一个科研发现、科研成果的转化都是靠一个团队的力量去完成的,所以,这些方面也是科研精神、科学精神的表现。

        中国网:2018年又是中国高铁快速发展的一年,这一年我国的高速铁路有哪些新变化、新突破?

        赵红卫:2018年铁路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首先,我们研制了不同的速度等级的动车组,像是时速160公里的集中动力动车组,也被大家叫做“绿巨人”,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另外,我们还研制了时速250公里的动车组,这个动车组现在正在成贵客(运)专(线)进行运用考核。另外,时速350公里的16辆编组动车组在去年7月1号投入运营,17辆长编组的动车组也在去年底投入运用了。总体来说,我们 “复兴号”平台的产品越来越丰富了。2019年,我们还会继续不断丰富“复兴号”的产品平台。

        中国网:2018年12月22日,中国铁路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国家铁道试验中心开幕,一大批中国自主研发的先进铁路技术装备集中展出。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国铁路技术装备有哪些技术亮点?

        赵红卫:我们的技术亮点主要是这些技术装备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因为我们打造的“复兴号”品牌就是完全自主研发的,其中核心的牵引与控制系统、制动系统、网络控制系统、转向架和车体全都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这是一个亮点。另外,高铁内部的车内装饰还有舒适性方面也有所提升。WIFI覆盖也是它的一个特点。总体来说,我国的高铁不光是颜值更高了,它的性能和舒适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中国网:随着高铁的普及,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引发网络热议的事件,比如乘客因迟到出现的“扒阻车门”事件和因超载乘客导致列车无法运行等事件。能否请您谈一谈禁止这些行为背后的技术原因?为此您有什么建议?

        赵红卫:首先,我们不提倡这种行为。因为比如像“扒车门”的行为,就会打乱列车的运行计划。这个运行计划是由我们的科研人员,根据线路的使用和客流的情况,科学制定的一个计划。运行计划被打乱之后,就会影响其他车次的发车或者到站。还会影响比如信号系统的管理,包括运输的组织。所以我们希望乘客还是能够按计划来乘车。

        关于禁止超员,它的背后也是有技术原因的。首先,我们是通过一个空气簧去检测重量和承载的。如果承载超过负荷的话,列车的制动距离就会受到影响,这有可能影响到列车安全。另一方面,超员可能还会影响到列车的舒适性。因为列车上的空调、环境的设计、新风量的设计都是按照定员来考虑的,如果乘客太多的话,超过了指标,可能列车的舒适性、安全性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希望大家还是按照计划来出行。

        中国网:习近平主席在今年的新年贺词里提到了一句话,叫做“我们都是追梦人”,您作为轨道交通领域的一位追梦人,您有哪些梦想要实现,计划如何实现?

        赵红卫:首先,我有一个梦想。因为我们现在和国外有很多合作,我希望有一些标准是真正由我们制定的,另外我们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在国外乘坐中国研制的高铁。我希望这个梦想能够马上实现。

        中国网:感谢赵委员接受我们的采访。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杭舟;主持:裴希婷;摄像/摄影:王一辰;后期:刘凯;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杭舟;主持:裴希婷;摄像/摄影:王一辰;后期:刘凯;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