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哈工大校长周玉:聚“各路神仙”建百年强校
发布时间:2019-03-22 09:36:4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全国人大代表、哈工大校长周玉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专访

       中国网:哈工大教授刘永坦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也是哈工大自建校以来首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后给哈工大以及哈工大师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周玉:刘永坦院士获得201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消息传来,哈工大全体师生备受鼓舞,这是哈工大的一件大喜事,是龙江大地的一件大喜事,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件大喜事,也是全国科技界的一件大喜事!刘永坦院士是1953年考入哈工大的,195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他用一个甲子的时间扎根龙江、坚守龙江、甘于奉献,在他钟情的新体制雷达领域成就了重大原始创新,铸就了国之重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精忠报国的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

     “一事精致,便能动人,亦其专心致志而然”。刘永坦院士信仰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矢志报国、担当有为的家国情怀;追求真理、永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的崇高境界,充分诠释了一名中国科学家的高尚情操,是一代又一代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的集中体现。我本人亲眼见证了刘永坦院士的奋斗过程,深深地被他的事迹所感动,被他的精神所激励。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消息传来后,一校三区全体师生掀起了向刘永坦院士学习的热潮,学校下发了向刘永坦院士及其团队学习的决定,即将推出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专题展览,组建了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努力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讲好刘永坦院士及其团队四十年逐梦新体制雷达的感人故事,引领全体师生更加自觉将“爱国奋斗、建功立业”作为决胜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百年强校的精神动力。

       中国网:哈工大在多次会上强调要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在培养人才方面哈工大有哪些新的做法以及好的经验?

       周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哈工大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治校的第一要务和中心工作,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了一批党政军领导人、一百多位大学校长和八十多位两院院士,为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航天国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是我们始终弘扬“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传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哈工大成为学习苏联的两所样板学校之一,成为新中国第一所本科五年制、研究生三年制、毕业生直接被授予工程师称号的理工科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满足急用、有用、管用、好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理工科师资,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学校始终坚持批判吸收世界一流大学先进经验,形成了基础理论功底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坚实、思想朴实、作风踏实、创新求实、创业务实的人才培养标准和“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成为源源不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制胜法宝。

       二是持续推动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发展。我们构建了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本研一体化”顶层设计,建设了“本研一体化”教学管理系统,支持学生能够自主跨学科、跨层次选课,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选菜单”“吃小灶”,最终实现按需自主选科、选课、选时、选师的目标,极大程度地拓展了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三是持续推进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学校坚持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驱动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灌输式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和“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积极推广小班化、混合式教学,大力倡导互动式、研讨式教学,深化教师“挂牌”上课制度,大力推进教育教学配套硬件条件建设,以重能力、求创新为导向,持续实施过程化、累加式考试考核,鼓励学生制定个性化、弹性化的学习计划,实现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协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切实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是始终注重科研实践育人。学校坚持教学和科研双轮驱动,注重在真刀实枪的科研实践中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构建了覆盖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育人体系,组织化推进高水平科研成果固化到课堂、固化到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研活动,尽早进实验室,成为课题组的初级成员,搭上科研的快车,持续推动学校高水平科研优势向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持续转化。

       中国网:习近平总书记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哈工大龙江二号卫星团队部分成员也参加了。这个团队非常年轻,全是90后。像这样的年轻团队是如何在哈工大成长的?哈工大为他们提供了怎样的平台?

       周玉:龙江号卫星团队,和紫丁香小卫星团队是我校科研实践育人特色的集中反映。2018年5月,哈工大微小卫星团队自主研制的“龙江二号”随“鹊桥”中继星一同发射,并顺利进入环月轨道,成为世界上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我校也因此成为世界上首个将微小航天器送入月球轨道的高校。在哈工大,像龙江二号卫星团队这样的鲜活案例有很多,他们都很年轻,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卓越的成绩。而取得这样的成绩,从根本上讲,是哈工大多年来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办学理念和“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人才培养特色的集中体现和落地见效。

       为了让这样的年轻团队在哈工大源源不断涌现,我们在推动科研实践育人方面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一是引领学生始终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立志成才。学校充分发挥“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的办学特色优势,持续优化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将国家重大课题分解成为“磨刀”“练兵”的学生实践课题,让学生在“真刀实枪”中练就过硬本领、找准成才方向,反复打磨“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的思想之刃,推动更多哈工大学子自觉将个人成才方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是持续完善“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围绕学生成长不同阶段的学习重点和成长关键点,构建了从大一年度创新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大学四年环环相扣、一以贯之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研活动,尽早进实验室,成为课题组的初级成员,搭上科研的快车。哈工大“紫丁香”微纳卫星团队就是这一实践教育教学体系落地生根的一个典范。他们凝聚了航空宇航、力学、计算机等9个学科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平均年龄不到24岁,却已经将2颗卫星送入太空。哈工大通过组建学生微纳卫星研发团队,支持学生自主设计、研制、管控卫星,使学生获得最大历练,同时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有益尝试。

       三是打造更多助推学子成才的创新创业优质平台。为了助推更多青年学子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成长成才,学校紧紧围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育人使命,坚持政产学研密切联动、创新创业要素不分散、教师科研创业不断链、学生学业创业不分离的原则,将技术逻辑、资本逻辑和市场逻辑有效对接融合,协同省市建设了围绕哈工大周边和沿哈尔滨地铁一号线学府路的“一带一圈”创新创业园区,其中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园区在孵企业79家,新增投资3.35亿元、累计达到4.66亿元,2018年营业额达到1.05亿元、7家企业估值过亿元,累计吸引276名在校学生、281名毕业生入园工作,10余名学生从国外返哈参与创业、70名高层次人才从中国电科集团等知名企业返哈创业,创业园获评国家级孵化器。学生机器人创业企业乐聚公司产品登上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学生创业企业万洲焊接的产品广泛应用于高铁、5G通信、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大学生创业者李蕴洲作为全球仅有6名大学生代表之一赴巴布亚新几内亚参加了APEC会议。

       中国网:培养优秀的人才,好的师资是前提。2018年哈工大教师也是屡屡拿奖,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校是如何做的?如何吸引留住人才的?

       周玉:师资是大学的战略性资源,一流队伍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因素。哈工大持续强化人才强校理念,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视为关系我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成败的关键来谋划和推动。

       一是统筹运用好“稳、引、培”策略。我们实事求是把握东北区位特征,坚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家国情怀留人,坚持“大师+团队”方略,坚持“选苗子、拔尖子、压担子、摘桃子”传统,切实在用好、培养、吸引人才上下功夫,推动人才队伍实现国家需要和个人理想、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的有效融合。

       其次,我们始终坚持围绕国家使命、学术前沿为人才成长搭建广阔的事业舞台。发挥“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的优势特色,瞄准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等世界科技前沿,抓住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机遇,建设水资源等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等10余个高端平台、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等20余个“新字号”企业,建成高超声速飞行器复合材料的热力耦合问题等6个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牵头建设国际太空学院等20余个国际合作平台和前沿交叉平台,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用武之地。受到习近平总书记4次接见的马晶教授带领星地激光团队,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连续20余年攻坚激光通信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于2017年开工建设,现已吸引全球70余位顶尖科学家加盟。

       三是传承好“大力培育、大胆使用青年教师”的经验传统。学校在人、财、物等资源配置上向青年人才倾斜,2014年以来投入2亿多元建设29个青年科学家工作室,使青年领军人才由“一个课题方向、一个人”交叉融合形成“一个前沿领域、一群人”的学术共同体。青年科学家黄志伟3年破解3项世界科学难题,使我国艾滋病毒结构生物学研究进入世界最前列。

       中国网:您在哈工大2019年工作会上提到要进一步优化并完善对“各路神仙”的分类多元评价体系、提升服务科技强国新能力。请谈谈您的观点。

       周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目标,而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必须以更大决心、更大气力承担好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对哈工大而言,就是要努力“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百年强校建设中,而这一命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构建并不断完善对“各路神仙”的分类多元评价体系。这也是破除“五唯藩篱”的实招硬招。

       首先,我想谈谈如何认识“各路神仙”。宋朝诗人卢梅坡有一首《雪梅》,其中有句诗这样讲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我觉得这首七百多年前的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我们现在一流大学对人才应该持有的观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非完璧、岂能无瑕?我们办大学,要集聚天下英才,要做到用人所长、容人所短,关键是首先要做到容人所短,才能真正实现用人所长。

       其次,要针对“各路神仙”建立分类多元评价体系。教师评价是“或”门而非“与”门,我们既看重论文的质与量,也重视工程能力、工程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突破,把论文发到一流期刊上对我们工科强势的大学非常重要;能把卫星送上天、实现小卫星发射屡战屡捷,同样非常重要,要给予大力支持高度认可;能把新体制雷达装备到部队,让国家看到了原来一直想看却看不到的远海,我们更要给予高度认可和支持。

       第三,要集中全校之力为“各路神仙”各显神通提供保障。要坚持“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要求,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坚持包容个性、包容缺点,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花大力气把哈工大打造成一块聚“神仙”的宝地、干事业的高地、凝人心的福地,让每一位活跃在一流学科前沿的“奇人”“怪人”“牛人”乃至“傻人”“疯人”都能心无旁骛的去把自己的专业搞好,把学问做好,培育更多像刘永坦院士那样用一个甲子的执着坚守,扎根边疆,成就一番大业,为国奋斗的科学家队伍。

       中国网:哈工大的目标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的百年强校,这三个词包含了太多内容,请您给我们谈谈,未来的哈工大是什么样的一所百年名校?

       周玉: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先解释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这三个词的内涵及其中的逻辑关系。“中国特色”,指的是办学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回答了“办什么样的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方向性问题;“世界一流”,指的是办学要遵循教育规律,要主动把我们的学科拿到国际一流舞台上比较,在国际比较中增强扎根中国大地创建世界一流的中国自信,进一步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回答好“建设什么水平的大学”和“培养什么水平的人才”的标准问题;“哈工大规格”,源于“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指的是哈工大近百年发展形成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是哈工大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共同标准和行为规范,这回答了我们如何坚持“中国特色”和追求“世界一流”的现实路径问题。

       展望未来,到2020年哈工大建校100周年时,要形成精英汇聚的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新机制、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模式,显著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打造3~5个世界一流的交叉创新科研平台,产生3~5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成果,5~7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2~3个学科位居世界一流前列,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成为全球航天领域的学术重镇、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策源地、和谐与共的精神家园,培养造就一大批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具有国际视野、引领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的百年强校。

       中国网:最近热议“我们都是追梦人”,您的梦想是什么?

       周玉:提到梦想,我感慨良多。1978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来到哈工大,圆了大学梦。40年来,是哈工大这座熔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我从铁矿石炼成一块生铁,再从一块生铁熔炼成为具有一定强度和韧性的合金钢,把我从一名农村民办教师培养成教授、院士、校长,到现在已经41个年头了。“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能成长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是我的幸运,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抚今追昔,我们既是圆梦者,也是追梦人。

       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长,肩负着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使命与责任,我希望能不负党和人民重托,不负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厚望,把哈工大建设成为广大学生向往的理工强校、航天名校,成为培养引领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全球航天领域的学术重镇,让哈工大一校三区成为所在区域的高等教育王牌、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先锋品牌、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国名牌,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贡献一份我们的力量,

      中国网: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年,请您结合自己工作为祖国送上祝福和寄语。

      周玉:今年是新中国的七十华诞,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载春华秋实。七十年来,哈工大始终与伟大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把自身的发展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涵养了哈工大传统、积蓄了哈工大力量、贡献了哈工大智慧,也正是在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中成就了今天的哈工大。全体哈工大人也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领命先行、矢志卓越,以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百年强校的扎实行动向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向党中央和人民交出新的满意答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最后,祝愿我们的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谢谢!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