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垃圾分类必须夯实法制基础
 
时间:2019年6月6日

嘉宾: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刘建国

中国网: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要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就要充分地了解我国垃圾分类以及垃圾处理的相关情况。为此,《中国访谈》特别邀请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建国教授,向各位网友介绍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杨楠 摄)

中国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就主持召开了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专门研究普遍推行垃圾分类的制度,到今天也两年半时间了。您给我们讲一讲,现在推行垃圾分类的效果如何呢?

刘建国:我认为这两年半之内,我们国家推行垃圾分类还是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比如说,从立法上来讲,先是在46个试点城市推动,这46个试点现在大部分已经完成或者说正在制定跟垃圾分类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在地方上面去完成这样的一些立法准备工作。我们讲,分类要以法制为基础,这个基础不夯实,很多工作是没有办法去开展的。

我们的宣传教育、组织动员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工作也越来越扎实。可能在这两年多之内,垃圾分类宣传方面的热度上来了,大家对垃圾分类关注得越来越多,了解得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很好的垃圾分类的文化氛围。因为你必须要营造出来这样的一个氛围,这些工作才能够顺利推动。

另外,很重要的还是这两年很多城市根据垃圾分类的要求补齐了垃圾处理设施当中的短板。因为如果是一个分类系统,对于处理设施的要求要更加多元化,因为你把垃圾从一类分成了几类,这几类垃圾都要进入到不同的处理跟利用的设施当中去,意味着是实际上要建更多的设施,原来没有的,现在要把它补上;原来可能运行的效果不是太理想,现在要进一步提升资源、能源回收的效率和二次污染控制的水平。

这两年我们看到,46个试点城市纷纷根据分类的要求,逐步在补齐分类设施的短板,应该还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的。但是可能大家一时半会儿感觉不到,因为这件事本身就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推动,是一个比较长期、复杂的工作。我们现在还处在一个打基础的阶段,真正要看到成效,可能还要等若干年。假以时日,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到当中去,可能再过几年,效果就会慢慢地展现出来。

中国网:刚才您说,目前来看,成效不太明显。您认为,推行垃圾分类的难度在哪呢?为什么推行这么困难呢?

刘建国:因为分类本身就是一个动态改进的过程。我们从各个国家推行垃圾分类的过程来看,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我们国家也不例外。第一个阶段叫起步阶段,就是我们刚开始要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我们已经准备要做了,但是我们的设施还不完善,能力不够,结构也不合理。这个时候,可能我们要去推动垃圾分类,就注定了前端分得再好,后端没有相应的设施处理利用它的话,前端的这种效益是发挥不出来的。

第二个阶段到发展阶段,可能一部分城市分类处理的设施基本上已经建成了,或者说至少是有了雏形,尽管能力还需要再提升,进一步优化,但是基本上能够支撑我们分类处理的一些需求。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源头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太低,准确性太差。这样我们可能收集到的分类垃圾实质上还是混合垃圾,后端的分类处理设施就没有办法正常稳定地运行,发挥它的效益。所以这个时候,矛盾发生了转换。第一个阶段的矛盾是后端决定前端;到了发展阶段,就变成了前端制约后端。

我们国家现在难在什么地方?恰好这两个阶段的矛盾同时存在。因为现在这46个城市当中相当一部分是处于从起步阶段向发展阶段过渡的这样一个阶段。一方面我们很多分类处理设施还不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建设,进一步提升;另外一方面,我们前端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持续低迷,还是跟我们预期的水平差很多,投放的准确性比较差。这样即使后端有了这些设施,其实设施的运行效率也比较差。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二次人工或者机械再去做这样的一些分拣工作,成本也升高了很多,效率也降低了很多。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怎么样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垃圾分类当中来,而且不是参与一次,参与两次,而是一个月、两个月,是能够长期坚持按照要求去参与。这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涉及到每个人的行为习惯的改变。这个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外一个方面,后端设施需要不断地完善,这个相对前端改变人的习惯还是要容易一些。但是现在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因为所有这些垃圾处理设施要去建设的时候,都面临邻避的问题。就是大家都知道这些设施需要建,但是都不希望建在我家门口,我家后院。所以好多的设施在建设的时候进度也是比较滞后的,选个址就非常非常的难。这些情况下,两方面的矛盾交织在一起,让我们现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就格外艰难一些。

另外,我们现在总体来讲,还是一个社会治理的法制化水平不高,就是我们的法律基础还没有夯实。执法在这个当中的尺度怎么样把握,这个实际上也很微妙。因为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养成习惯的时候,我们现在要采用一些约束的措施,成本也是非常高的。所以我觉得现在前端分类投放的参与率要进一步提升,这是现在一个比较难的地方。后端分类处理设施要不断地完善,很多城市也面临这些方面的挑战。核心还是以法制为基础,法制化,法制建设,以法推动垃圾分类的能力,还需要提升。

(本期人员——责编/记者:韩琳;主持:段冰;摄像:刘凯/张文泉;后期:刘凯;摄影:杨楠;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记者:韩琳;主持:段冰;摄像:刘凯/张文泉;后期:刘凯;摄影:杨楠;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