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其中,医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同时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在第四届现代医院管理能力建设与发展大会上采访了多位医院院长和相关领域的专家。
图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原院长郭启勇接受中国网专访 摄影/李佳
中国网:欢迎郭院长做客《中国访谈》。现在医院的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提到了更高的层次上,您怎么看这种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对医院的影响?
郭启勇:专业化、精细化是对于原来的管理而言。医院的管理者主要是由医生产生的,小医生到大医生、到主任、到副院长、到院长,基本上是这样的模式。原来脑子里面的管理思维更多的是在医疗层面上,怎么看病、怎么看好病?这些大概是主要的。随着医改的推进,取消了药品加成、耗材加成,甚至提出来腾笼换鸟一系列的动作,使医院原来的收入或者是原来的纯收入逐渐的下降。
另外一句话,要让医护人员多得实惠,多分到钱,那钱从哪里来?作为医院管理者来讲,在外边的压力下,不得不被动加强管理,必须专业化、精细化。由原来只单纯思考医疗服务,到现在必须要思考财务运行;由原来只思考医疗流程、质量管理,到现在必须要思考成败。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医院进行良性运行,这是外部的压力。
内部也一样,学科发展需要钱、科学研究需要钱、人才培养需要钱,甚至今天在这儿讲绩效的时候,院长讲留住年轻医生,让年轻医生快乐也需要钱,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运行中去专业化、精细化,才能使成本控制得最好,才能使结构调整得最好,才能使流程做得最好,才能使医院更好地运行。
中国网:您觉得目前我国医院在管理上存在哪些短板呢?
郭启勇:算账有几种模式,成本是算账最基本的。在医院里面药品是成本、耗材是成本、人力运行是成本、医院运行是成本,这四大成本构成了医院主要的成本,所以院长首先要有成本思维。有成本思维的基础上开始了DRGs(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制度,病例诊断组的支付制度。这个制度要学习怎么样编码才能够得到更好地赔付?怎么样给患者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来调整成本里的结构?如何去降低药品的结构?如何降低耗材的结构?如何提高人文化服务的结构?如何提高真正医疗服务的结构?这大概都是在调整里面所需要来思考的。这些思考将直接影响医院的管理,影响到医院的发展,乃至影响到医院的绩效分配。
中国网:6月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平台发布了,您觉得新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会给医院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郭启勇:原来的考核可能更多的在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医疗运行上,这次有1/3的指标不是医疗运行,当然还有2/3是医疗运行,因为对于百姓来讲医疗依然是根本的。那1/3就集中在财务运行、预算管理、人文化服务、满意度考核上,这些将影响到医院的管理,包括前些年国家卫健委发出来总会计师制度,其实就是要让医院管好钱。因为会计师就是要管钱、管资本运行的,所以总会计师制度就开始对运营的管理。你得过日子,过日子就得看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过日子不问投入产出比是不可以的。无谓的发展、无谓的扩大不可以,要结合着医院的特殊性等等。
另外,在考核指标里面,原来没有正式提出来的就是满意度。其实满意度跟疗效不直接相关,跟服务也不直接相关,是人家满不满意,你给笑脸不等于人家满意,你做了一个很好的手术不等于人家满意,内部员工多发钱了不等于就满意。一系列综合指标纳到考核里面来,也就意味着从原来简单的医疗运行到了综合运行。随着对公立医院要求的提高,必将会引起民营医院、社会资本医院同样要向着这55项指标归集,归集的过程中,就带来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带来医院整体管理的规范,医院规范的同时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服务。
中国网:对医院来说是动力还是压力?
郭启勇:其实压力和动力是一对,人无压力轻飘飘。只有有了压力才是前进的动力。医院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老说“老爷医院”,现在逐渐从“老爷医院”向服务型医院转变,转变的过程中如何通过不断的绩效考核来促进医院的发展?促进医院发展的过程中规范医院的管理,规范医院更好地给百姓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我觉得这是一个动力。压力就是动力,动力才能促使医院更快更好地向规范化管理前进。
中国网:绩效考核,不同的医院有不同的困难,管理平台在实施的时候会遇到很多不同寻常或者是不可思议的困难和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郭启勇:原来如果没有信息化平台、没有做精细化管理,直接接受这55项指标可能都没有抓手,今年没有不要紧,明年得有了吧,后年总得差不多了吧。国家先让你自查,之后再检查你,这就是提高的过程。所以不同的医院有着不同的压力,但是不管有什么样的压力,最后要归集到最基本的标准就是55项指标,其实这些指标如果详细去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些指标随着管理的提高肯定会调整。这些指标有些体现的是百分比,百分比对这个医院可能高是好的,对那个医院可能低是好的,所以是动态管理和不断调整完善的指标体系。相信随着指标体系的完善,大家不断地学习、适应、遵守,就会迎来医院更好地发展局面。
中国网: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您怎么评价我国医院的发展?
郭启勇: 改革开放40年,看到了中国医疗服务水平、技术水平明显改善和提高。40年改革开放在70年里面,等于医疗服务迅速接近国际化水平的40年,但是过去的30年不能说没做事情。包括中国从没医没药到建立全国基本医疗,到用赤脚医生的手段,在1969年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带来了农村医疗的迅速提高,消灭传染病,建立基本的医疗保障体系。当然,随着中国的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的40年带来更大的变化,前面30年奠定了基础,也是我们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这40年里面带来的更大变化是,用了市场化机制增强了医疗服务能力,不论是汶川地震也好,重大卫生事件也好,以三级甲等医院为主的国家主要医疗力量都冲在一线,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就。国家刚刚颁布2600家三级医院名单,实际上超过这个名单的数字,因为民营医院、社会资本没在里面,总体三级医院会超过3000家,甚至会在3600家左右。这一块就是医疗能力的象征,三级甲等医院有一个医疗能力的标准评价,不达到这个标准不能够进到三级甲等医院。像美国开急诊的医院叫大医院,能做手术的医院叫大医院,其实中国三级甲等医院就是一个医院的标识,三甲医院的普及对于中国医疗服务能力的提高是我们不可想象的。
70年分两大段来说,第一段是没医没药变成有医有药,虽然是低水平的。利用后面的40年,在有医有药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使中国百姓享受到了和国际接轨的医疗服务,这就是70年医疗的变化,是值得我们医疗人骄傲和自豪的。平均期望寿命的提高靠基本医疗的保障,北京和上海是最高的,超过82岁。毋庸置疑,北京和上海的医疗服务是全世界最好的,这些都是我们这些年走过来、看得到、给百姓福祉带来的提高。
中国网:您对我国医院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期许呢?
郭启勇:党的十九大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样一句话在医疗里面尤为重要。不均衡不充分的医疗服务和供给能力仍然是医疗的主要矛盾,国家发布政策向社会资本开放,让社会资本进到医疗领域里面来,通过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要解决不充分不均衡的发展。相信再通过未来的40年,这些问题都会解决,百姓会享受到更好地医疗服务。
我认为,走到国外就会知道中国的医疗服务多好。第一,效率高,第二,收费便宜。虽然我们在喊贵,但是跟国际上任何一个国家比,我们都是便宜的。在这基础上,我们不断地提高医疗水平、服务水平,改善医疗环境,相信未来中国百姓会享受到跟国际媲美的医疗服务。能够给中国百姓带来的福祉就是延长平均期望寿命,延长非患病时间的期望寿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我对中国的医疗充满信心和希望,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享受到越来越好的医疗服务。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佟静;主持:段冰;后期:辛栋强;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