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程曼丽:对外传播需要合力 要强调战略性
 
时间:2019年8月27日

嘉宾: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 程曼丽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  程曼丽   伦晓璇/摄影

       中国网:程教授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国访谈》。去年,您发表的文章谈到了对外传播的三大特点,其中就谈到了创新性,那您认为目前我国在对外传播方面有哪些创新性的手段和方式呢?都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程曼丽:创新这一点在实践当中各个媒体都在努力,现在对外传播也不能严格地做一种内和外的区分,在新技术的采用、新模式的采用方面,国内媒体做得都很好,怎么样把国内媒体目前创新的手段和采用新媒体的运作模式延伸出去、放大出去,助力对外传播取得良好的效果,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印象,今年“两会”期间,我们的主流媒体采取了多少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像新华社这些主流媒体推出了自己的AI、虚拟主持人,另外,也采取了5G、4K、AR、VR等等新技术,还有直播、短视频、数据新闻、H5等等新的手段,可以说异彩纷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手段的应用在对外传播方面都可以充分地采用、运用,在所有的终端上去投放、播放,让它产生更好的效果。

       无论是对内传播还是对外传播,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因为时代的发展迫使我们不得不去采用新的手段。

       中国网:一段时间以来,中兴、华为、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也是频频出现,并且西方媒体舆论高度配合,我们在争夺话语权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那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够提高国际影响力,提高我们的话语权呢?

       程曼丽:网络媒体、新媒体终端、新媒体平台,现在像新华社、人民日报等等所有的主流媒体都有自己能够辐射出去的、影响力能够直达民众的终端。手段比以前丰富多了,那效果可能也会比以前好,但是有一点我们还是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信息传播领域的西强我弱这种情形始终存在。当然,长期以来历史的影响,像美国、英国这些世界的新闻大国,他们掌握着世界上最好的信息资源,包括信息之上负载的价值观,包括对其他国家的评价等等,他有这样的渠道,很快就会通过二次传播、多次传播而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民众对于某个国家的认知和判断,这是历史造成的。

       这种情况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所以从2009年开始,我们国家开始进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大投入进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很多媒体在这方面努力,包括技术装备,包括平台建设,包括人员队伍的建设等等,我觉得做得都非常好,但是直到现在,我们的影响力还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

       我刚才说了这里面是有多种原因的,那有没有我们自己没有做到位的呢?其实也有,举个例子,我今年4月份去北非的摩洛哥访问,它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跟中国关系还是不错的。我们去了以后跟当地主流媒体的记者交流,其中,有一个当地很有影响的媒体记者,他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我们当时都没有想到他会问这个问题。因为“一带一路”在我们国家来讲,是大家都已经取得共识的,不会有什么异议疑义,但是到了国外,已经全面推进六年了,还有这样的问题。

       他提的问题是:你们能不能用让摩洛哥人一下就能明白的语言来讲讲什么是“一带一路”?当时我们觉得心头一沉,“一带一路”整体推进了六年,他们现在对“一带一路”还是缺乏根本性的了解,那这是什么问题?当然你说他们不关注这个信息也是可以的,当然我们不会看得那么表面化。

       这件事情就提醒我们,我们媒体该做的可能还没有做到位,比如说我们为摩洛哥当地媒体是不是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是不是对他们还存在的疑问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了?这是我们还没有注意到,或者说还没有做到的。问题有,有些是属于西方媒体对我们的误解和偏见,但是也有一些确实属于我们没有做到位的,而这方面恰恰是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对外传播工作中应该加强的。

       中国网:近些年,一些西方媒体恶意曲解中国的发展现状,给国家形象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那我们如何做才能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呢?

       程曼丽:其实你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着很复杂或者说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际舆论环境,中国发展到今天,我们在国际社会中逐渐有了我们的位置,有了影响力,当然也推出了一些新的模式,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而且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在这种情况下,从美国的角度来看我们经济的发展,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使美国感到了威胁,它觉得威胁到它了。特别明显的是特朗普上台以后,他其实把经济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了,他就讲现在的经济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是跟国家安全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来,后来对于包括华为在内的中国企业的遏制也好,打压也好,就寻找到了根源。中美贸易摩擦是美国挑起来的,中国的研究者很多都是在贸易层面去解读这个问题、去研究这个问题,但从根本上来看,就是要遏制的问题,只不过是通过贸易战的形式体现出来。

       原本美国对于我们在舆论上就有一些偏见,甚至敌意,再加上它要来遏制你的用心,你想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肯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或者说我们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我们怎么做?一是,我们还是要坚持、要表达、要讲中国故事,我们不会对任何国家造成威胁,“一带一路”也好,我们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好,我们都是在世界范围内去主张和谐发展、和平和合作共赢,这是我们要强调的。

       我认为,在目前的环境下,除了还要继续宣扬我们的主张之外,我们还要有针对性地发言,有针对性地去讲好中国故事。怎么有针对性?比如说他对我们的误解在哪儿,或者对我们的偏见、敌意、症结在哪儿,哪些是出于误解偏见对我们舆论的攻势,哪些是属于我们自身没有做到位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更加细致的做一个分析,有针对性地去发言、发表我们的见解。

       中国网:刚才我们说到话语权,话语权也是树立好国家形象方面非常重要的一点,那我们要树立的是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一种什么样的形象?我们如何去塑造在国际上的中国形象?这点我们应该如何努力?

       程曼丽:我们现在确实面临着一个比较复杂的局面,一方面,所谓塑造,政府可以塑造,媒体有话语权,要释放我们的善意,要表达我们的立场和态度,讲好我们的故事。但是还有一个方面,形象是别人对你的印象,那我对我自己形象的预期和别人对我形象的看法、印象是不是一致的,这一点我们也必须了解,了解了这一点才能对症下药。

      (还)有几个问题,我觉得可能是自身要注意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企业员工走出去,包括中国人出国旅游,跟传媒是不一样的,大众传媒是有技术居间的,它是一个远距离的传播,是要有中介物的。企业、员工走出去、出国旅游等是人际传播,是零距离、近距离的传播,他可以以自身为载体去释放信息。让当地人通过他去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你说你不想代表中国,一个人代表不了中国,没有用的,人家就是这么看的,人的认知、习惯就是这样的,认知规律就是这样的。

       我觉得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现在的对外传播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媒体,现在更需要的是产生一种合力。有一个顶层设计,然后我们把所有涉外的资源整合到一起,产生协同作用。如果有一部分做不好,媒体说得再好,策划方案、报道方案再好,你会打折扣的,说到这儿我特别想强调这一点,我们将来要特别强调战略性,我前面讲的三个特点中的战略性就是指这个。

       中国网:您认为,我国目前在对外传播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和问题呢?

       程曼丽: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对外传播可能还没有做到细致入微。我之前走过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是去做调研,了解到一些情况。比如说我去巴基斯坦,我们与巴基斯坦有传统友谊,中国人和巴基斯坦人互称铁哥们,关系应该很好,所以我们才选择巴基斯坦做“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共建,也取得了一些实际的进展。

       港口、公路、码头开始启动了,取得了哪些成绩,数据上又有哪些增长等等,我们在国内看得比较多的是这些。但是去了之后才发现,巴基斯坦也不是铁板一块,它有不同的党派,不同的党派对于中巴经济走廊路线图,从哪儿走、哪些地方能获益等等这些是有不同看法的,包括投资回报,利益怎么分配,是有不同看法的。同时,里面也有一些党派对中国不是那么友好的,我们后来了解情况发现,不友好是因为不了解信息,掌握的信息太少,这就给了他曲解“一带一路”或者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空间。

       我们当时想了一个办法,我们来做一个媒体早餐会,也是跟当地的合作伙伴商量之后采取的这样的方式,可以尽最大的可能回答大家的问题。媒体也代表公众,也可以把我们的信息传递给公众。我们安排了两场这样的媒体早餐会,去的媒体也很多,而且各界人士只要对中巴经济走廊、对“一带一路”感兴趣的都去了,很大的场面,很多人。

       他们提了很多问题是我们在国内的时候根本想象不到的,包括“一带一路”的资金、项目进来了,招标过程中怎么都是中国企业夺标或者说中国企业获利,会不会把沉重的债务负担就留给了巴基斯坦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在国内根本就没有接触到。我们都尽我们的所能一一回答他们的问题,因为有些问题不仅仅是传播沟通的,也有政治、经济,甚至有金融的,主要是释放诚意、释放善意。

       第二天所有媒体的报道都特别正面,因为我们说得很细,他们就会把你说的话不加删减的呈现出来。后来我就发现这种事情得有人做。巴基斯坦只是一个例子,“一带一路”其他的沿线国家会不会有同样的问题,包括质疑,而这些质疑恰恰是因为他不了解信息,或者他没有得到全面充分的解读?肯定是有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

       我们传媒在结构性、成绩性的报道,大面上的,做的报道比较多,我们可能没有关注到不同阶层,甚至不同党派对于中国不同的看法,包括对于“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的一些不同看法。

       我们之前叫大写意,就是宏观层面方向性的大写意,下一步可能就要走工笔画了,就是一点一点地去落实到位。有什么问题我们就面对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一些问题、一些疑问不及时解决,挤压到一定程度后就爆发出来了,之后就成为大问题了,这是我们在对外传播中,尤其是在媒体都在助推“一带一路”过程中,特别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本期人员——责编/主持人:段冰;摄像/后期:张文泉;摄影:伦晓璇;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主持人:段冰;摄像/后期:​张文泉;摄影:伦晓璇;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