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问题怪内地吗?不,出路才在内地
 
時間:2019年9月2日

嘉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助理研究员 李丹

中國網:自今年6月以來,香港發生的“反修例”風波已經發展成充斥著暴力活動的亂局。輿論普遍認為,部分原因在於近年來香港社會經濟衰退,年輕人就業難。為什麼緊挨著改革開放帶來經濟高速發展的祖國內地,香港卻沒有取得相應的飛躍性發展,近年來經濟不進反退?香港經濟與內地經濟之間具有怎樣的關係?當前的亂局對香港經濟又造成了怎樣的影響?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採訪了來自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的學者李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助理研究员李丹。(伦晓璇 摄)

中國網:對於當前的香港亂局,輿論認為部分深層原因是近年來香港經濟衰退,年輕人就業及薪資成長都遇到困難。您怎麼看?現在香港經濟是個什麼樣的情況?

李丹:我認為說香港經濟陷入衰退可能並不準確。毫無疑問,過去20年香港的經濟曾受到衝擊,比如金融危機。但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我們發現,無論是在香港回歸後的20年間還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後的10年中,香港GDP平均增長速度都高於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香港去年的人均GDP高於英國、德國、法國及日本。因此,我們認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以及國際航空樞紐,仍然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經濟體之一。香港擁有高度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以及遍佈全球的商業網絡。但我們也要看到,去年香港的基尼係數為0.5,接近聯合國提出的0.6的警戒線。香港的貧富差距問題需要我們多加關注。

中國網:部分港人,特別是青年,把香港經濟衰退歸咎於香港回歸,也就是歸咎於中國內地。這是事實嗎?

李丹:我認為近期香港經濟問題的主要原因仍然是製造業空心化以及依賴單一支柱產業服務業。 20世紀80年代後期,一方面,由於成本壓力,香港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向內地轉移,但隨後並沒有建立起高科技產業,工業急速空心化。另一方面,香港的服務業快速發展,金融、商業、專業服務和旅遊業等發展尤為迅猛。但是我們可以看出香港服務業產值的增加不敵製造業的衰退,致使香港的經濟增長放緩。

中國網: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內地與香港進行了多方面的合作。香港成為連接內地與外界的管道,內地吸收外國投資,向海外出口商品,很多是通過香港進行的毫無疑問,內地的發展有香港的貢獻,也讓香港獲益甚多。但為什麼雙方的經濟合作和融合卻沒有更進一步呢?

李丹:長期以來,加強內地與港澳合作一直是國家的重要戰略部署。根據CEPA(《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和其他一些合作框架協議,內地與香港之間已經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與此同時,我們看到,雙方合作發展也存在一些挑戰。在“一國兩制”下,內地、香港甚至包括澳門,社會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也不屬同一關稅區。因此,在這方面,市場互聯互通水準有待進一步提升,生產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

中國網:從經濟角度來看,香港與內地在哪些方面有互補性?

李丹:香港與內地逐步形成了互補的產業結構。香港高端服務業發達,但製造業空心化;內地有先進的製造業基礎,但服務業水準仍有待提高。因此,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雙方形成了相互支撐、相互依存的發展態勢。例如,廣東有先進的製造業基礎,而香港在金融、貿易和國際網路方面獨具優勢,雙方可以協同發展。香港作為“超級連絡人”,可與內地企業攜手合作,共同開拓“一帶一路”廣闊市場,提供高端服務,有效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鏈。

中國網:有識之士普遍認為,香港要走出一片新天地,必須更好地融入內地的經濟大局,但部分香港人對此頗有排斥心態。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李丹:對於當前香港面臨的問題,應該在共同發展中加以解決。依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從區域共同體到經濟共同體再到社會共同體,循序漸進。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提升香港同胞的福祉。廣大民眾在大灣區範圍內各得其所,這有助於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並最終提升香港人民的國家認同。

中國網:香港回歸後,中央政府恪守 “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政策,同時也支持香港的發展。最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旨在實現廣東、香港、澳門融合。您能介紹一下規劃的具體細節嗎?

李丹:粵港澳大灣區是近年來最為重要的國家戰略之一。國務院去年正式公佈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根據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將有助於“一國兩制”的實施,有利於促進內地與兩個特區之間密切合作,為特區經濟社會發展及港澳同胞到內地發展提供更多機會,最終實現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綱要》中還具體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7大重點任務,包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優質生活圈、緊密合作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最後一個是建設粵港澳合作發展平臺。所以我們認為下一階段的合作將聚焦於這7個方面。

中國網當前的香港亂局已經對香港經濟造成了不良影響。您如何評估這些影響?這是否會對香港融入內地經濟帶來更大的阻力?

李丹:有些事件有其偶然性和個別性,所以我們認為影響是有限的,但這些事件也從側面反映出一些問題。從這個方面來講,我們應該正視問題,找出癥結,這有助於未來融合發展政策的制定。我們可以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和其他國家戰略出發,把國家需求和港澳優勢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促進粵港澳優勢互補,以實現共同發展。

中國網在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過程中,香港要如何保持自身特色?您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李丹:根據《綱要》,我們希望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推動高端服務及高附加值服務發展,將香港打造為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首先,我們可以通過港珠澳大橋、過境口岸等基礎設施建設,連通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打造聯繫緊密的區域共同體。第二,通過構築統一市場,促進要素自由便捷流動。推動經濟深度融合,從而建成經濟共同體。第三,可以開闢更多就業領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共用優質的公共服務,從而形成民心歸一的社會共同體。共同體的形成將有助於發揮香港所長,滿足香港所需,最終實現共同發展。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主持:杭舟;攝像/後期:張文泉;主編:鄭海濱)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主持:杭舟;攝像/後期:張文泉;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