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驻华公使傅德恩:推动中美人文交流 应对双边关系挑战
 
时间:2019年9月27日

嘉宾:美国驻华公使傅德恩(Robert W. Forden)

        中国网:大家好。我现在在美国驻华大使馆。今晚,我将出席这次庆祝中美人文交流40周年的活动。我希望能采访一下美国驻华公使傅德恩先生,并与大家分享他对两国文化交流的看法。

美国驻华公使傅德恩接受中国网专访。(张文泉 摄影)

        中国网:您认为这些美国的人文交流项目已经为足够多的中国人所了解了吗?

        傅德恩:我们非常希望能在中国更广泛地宣传这个信息,让更多的中国公民参与这些项目。我认为这些人文交流项目对增进两国了解至关重要,我们很高兴在过去40年中已有近五千名中国公民参加了人文交流项目。通过像今天这样的活动,我们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这些项目。我们的学友也参与了今天的活动,他们是我们项目最好的广告。我们希望我们的学友能够回到他们在中国各地的圈子中,让他们的朋友、同事、亲戚和学生了解这些项目,并鼓励大家参与其中。

        中国网:那么在中美贸易摩擦中,您认为人文交流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傅德恩:我认为人文交流非常重要,特别是当前,我们正努力应对双边关系,包括贸易关系中一些非常棘手的挑战。我们应该继续推动发展这些文化交流,因为正是通过这些人文交流,我们才能相互理解彼此国家和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只有相互了解对方的挑战、困难和视角,我们才能找到积极的方式,取得进步,达成共识,帮助我们发展双边关系,包括尤其重要的经贸关系。

        在1981年,我们对彼此知之甚少。在2019年,我们以为我们对彼此了解已经很多了,我们以为我们理解彼此。我时常会感到有点沮丧,因为在美国或中国,读过很多写对方国家的书的人,觉得他们好像很了解对方。但是实际上我认为,最基本的文化交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能让人们真正理解另一种文化中激励和驱动人们行为的因素。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继续推动和宣传这些文化交流。我要特别指出,我说的人与人的交流,不是指官员之间的拜访,也不只是教授之间的交流,我认为真正重要的(的交流),是类似我在中国的经历。我来中国的时候是一名英语老师,但实际上,我和我的学生和他们的家人一起度过了很多时间,在我有机会跟他们一起度过休闲时间、一起吃饭,一起喝酒。这样,这种基于交流产生的理解和认同,我认为要比教授彼此研究、写论文更重要,因为有时我们过于依赖对彼此的学术分析,这实际上会引发更多的麻烦。如果我们更注重这种人与人的交流,我们的沟通会更顺畅,更容易。

        中国网:我们知道您在中国度过了很多年,教英语、学习中文等等。这一切背后的动力是什么呢?

        傅德恩:事实上,正是文化交流项目开启了我的整个职业生涯,让我今天能以美国驻华使团的副团长的身份来到中国。1981年夏天,我大学毕业,参与一个英语教学志愿者项目,来到中国。当时我在中国的两所大学教过书,在沈阳和北京分别教了一年。那次经历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我对文化交流工作的兴趣,以及对致力于沟通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热情。正因为这样一段经历,我才开始走上外交生涯,让我成为一名外交官,周游世界,努力促进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

        中国网:您是如何走上外交官的职业生涯的?

        傅德恩:我踏上外交生涯属于偶然。我在美国的大学毕业时,有一个项目刚刚启动,是让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中国来教英语。我很感兴趣,因为我大学专业是政治学,我对中国很感兴趣,想多了解中国,所以我来到中国,成为了一名英语老师。我当时在中国的经历真的非常精彩。首先,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知识,这让我渴望了解更多。其次,我也更加了解了我自己和我国家的文化,因为生平第一次,我必须向别人解释美国是什么样子,我们为什么这么做,我们是怎么想的。因此这次体验非常深刻,不仅增进了我对中国的了解,还让我思考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期待和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解释给别人。因为这段难忘的经历,我想继续在这一领域工作,所以后来我学习了国际关系,成为了一名外交官。因为我认为外交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努力去弥合文化之间的鸿沟,增进对其他国家和人民思想的理解和认同。

        中国网:您在1981年第一次来到中国。那么在您看来,过去这三十多年中国人民发生了什么变化?

        傅德恩:哦,天哪,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在价值观和文化方面,中国人没有太大变化,就像我认为美国人这些方面跟以前也没有变化。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复杂而迷人。当我1981年来这里的时候,我和学生以及朋友的交流相对简单很多,因为他们对我、对美国一无所知,而我对他们、对中国也一无所知。当时是一种非常基本的交流,是我第一次向他们介绍美国人是什么样的,美国人是怎么想的,美国是什么样的;对我来说也是这样,因为我以前从没去过亚洲,更不用说中国。但是,中国在过去40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1981年的时候,我认识的人没有一个能想象到今天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同样,当时也没有人会想到美国和中国会有今天这样广泛的联系。我们一直保持合作和交流,在很多不同领域一起做了很多事情,这些在当时看起来都很神奇。1981年,中美交流不多,只是非常基本的政府与政府的关系。而如今,2019年,我们正在一起做很多事情,可以看到我们的交流项目和学友,他们一直在与美国交流,涉及环境科学、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所以我们的关系非常广泛。在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中,我们两国的关系面临着一些挑战,所以我们更要努力,找到解决方法,在这些领域继续向前。总而言之,中美关系当前的广度是非常惊人的。

        中国网:我想问一个有趣的问题,您看过最新的纪录片《美国工厂》吗?

        傅德恩:这很有趣,我确实刚看了这个纪录片。我当时在飞机上,以前从没听说过。我觉得这部纪录片很棒,很有趣。我想说几点,首先我想,作为一个电影制作人,决定把跨文化话题拍成纪录片,就是一个很棒的选择,它的伟大之处在于激发了有关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话题的对话和讨论。另外,我们应该支持艺术家和电影人,让他们制作这类题材的电影和纪录片。因为这些题材能帮助人们去思考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促成非常积极的对话和讨论,这一点很有价值。


(本期人员——策划:李虹霖;责编:许汝艺;主持:孙婉露;摄像:辛栋强、张文泉;后期:辛栋强;翻译:张钟凯、许汝艺;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策划:李虹霖;责编:许汝艺;主持:孙婉露;摄像:辛栋强、张文泉;后期:辛栋强;翻译:张钟凯、许汝艺;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