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院原副院长王以朋:缓解医患矛盾最重要的是需求方面
 
现在各个医院不管是用APP也好,用自助机也好,做了很多的努力,满足患者的要求,改善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感受。

       中国网:对于患者就医的问题,可能由于没有获得足够的满足感,跟医生之间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那您怎么看医患矛盾的问题?根源在哪儿?

       王以朋:如果我们医生做得足够让患者满意的话,这个矛盾是没有的。起始方实际并不在于患者或者家属,谁也不想到医院来是打架或者是挑刺的。只是在他进入医院这一刻和整个流程的过程中,没有达到他预想的水平和期望值的时候,他就会有一些情结在心里,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言语,或者我们业务的精细程度不够,造成了他心理上这些情结进一步的发酵,那就会产生医患矛盾。

       其实医患矛盾在最近十几年的过程中,已经好转了许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党、国家一直在要求,医护人员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要求,各个医院在做使患者满意度提高的工作。卫健委已经做了第二轮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这一系列的工作,都是在改变我们的流程和过程,使得患者以及家属在就医的过程中能够相对比较满意。现在各个医院不管是用APP也好,用自助机也好,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满足患者的要求,改善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感受。但是我们国家现在有两个条件还没有完全具备,一是,优质医疗资源的丰富程度还不够。患者也是想,我看到的医生是这个领域里面顶尖的,我看一次他就能解决我的问题,这是作为一个自然人的想法,没必要指责他,这种心理上的想法是很自然的。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优质资源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患者的要求,这就形成了一号难求,才形成了号贩子等等社会上觉得不太好的现象。

       二是,基层力量(薄弱)。这么多年,我们的党和国家一直在贯彻分级诊疗的方式,小病就在附近的医院、找附近的医生去看,但是现在还是有一个问题,基层医生的水平还有待提高,这个提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实际上我们国家走了一段很好的路,在文革的时候叫赤脚医生,他不是医学院毕业,就上过3个月的速成班或者是6个月的培训,回去就在村里面做了一个预防者和疾病发现者,这在全世界我们国家做得是第一例。在那个年代得到了WHO、得到了好多发达国家的赞赏,为什么?可以有人把预防的糖丸发到最偏僻地方孩子的手里。这两点就形成了现在的矛盾,患者想看最好的医生,我们满足不了。患者对基层医生不信任,我们又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基层医生的技术水平提高到让患者足以信任的程度。这几年大家都在做医联体,都在做分级诊疗的工作,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见成效了,有些地方还在努力。实际上缓解医患矛盾在需求方面是最重要的。老百姓好不容易挂上一个教授的号,到教授这儿来就是8分钟的诊疗,但他前前后后花的时间不只10个8分钟、100个8分钟,包括他心里的期盼(和落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服务水准以及我们的言语就形成了对比,为什么国家一直在说3分钟看病、30分钟在外面等着?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缺口我们会努力慢慢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希望通过媒体的宣传能够得到患者的理解,我们的优质资源还不足以满足全体人民的需求,我们在慢慢地进步,慢慢会越来越好。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