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黑马集团董事长牛文文: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是全世界难得的
 
时间:2019年12月30日
嘉宾:创业黑马集团董事长 牛文文

中国网:为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近日出台的《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首次针对民营企业的顶层设计。如何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如何促进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本期节目,我们听一听创业黑马董事长牛文文的观点。

创业黑马集团董事长牛文文。   中国网记者 郑亮  摄影


中国网:您从一位报道企业和企业家的媒体人,转型成为创业者,现在是一名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可以说,您见证并影响了中国一代民营企业的成长。改革开放40多年来,您感受到我国民营企业及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牛文文:我本人是从1992年进入媒体行业,一直在关注企业和企业家。1998年到2008年,是中国入世进入全球化、整个经济发展非常迅猛的十年,黄金十年。我看到那十年的一代、两代民营企业家,在中国社会乃至全球竞争中的地位都达到了一个非常的高度。你看,他们经历了国际化,经历了产业升级,然后是互联网化、资本化,并且经历了资本市场上市,用资本的力量放大自己的商业。他们经历了交接班,从企业家一代过渡到另一代;经历了公司的再创新,代表中国走向世界,全球竞争,创造就业,创造财富,就是一个黄金时代的感觉。

2007年前后,我们看到了第二波也就是新一代的创新创业,中国社会进入了消费升级。我在二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企业家的诞生和一代又一代创业者的成长。我发明了一个“创业指数”,就是用我们国家每年新增加的创业者或者企业家人群做分子,每年新增的适龄劳动人口做分母,如果每年这个指数在上升,那么我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社会就不会有太大的危机。

我的具体工作就是一直跟创业者、企业家打交道,开始报道他们,后来发现他们,再后来服务他们,我们叫创业服务业。我觉得现在党和国家强调民营企业家的重要,希望他们健康成长,是再及时不过了,再重要不过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这群人。当然,每个阶层每个群体都很重要,但是,这个人群是创造力最旺盛的人群,而只有创造力才能带来整个社会的发展。企业家人群可以说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拉车的人。我很荣幸,也很高兴,生在这个时代,服务这个时代,看到这个人群发展壮大。

中国网:如果以时间比如说十年来划分,每一个十年,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特点,您能否用一两个关键词来总结?

牛文文:我觉得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分法。我认为92年以前尤其是84年以前那批是经典的制造型的企业家,他们提供基本消费品、基本工业品,满足基本的温饱,比如家电企业。这样的企业家给后来的整个企业家阶层种下了最早的基因,就是说我们要质量,我们要造出好东西来,我们要把这个东西量大到每个中国人都用得起,价廉物美。所以我觉得第一代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特点就是造出良心的有品质的产品。等到1992年这一批,背景是“南巡讲话”后中国全面走向市场经济,他们更多是在温饱之后来满足消费升级的企业家,很多就是在服务业。他们一开始就非常理解资本化,用资本化的手段来发展,而第一代企业很多都没有资本化,创业的时候没有资本金,借钱。

第三批企业家,我认为就是真正的技术型企业家或者叫创新型企业家、科创型企业家。这一代就是2008年之后的,尤其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的企业家,现在也都长大了,很多都上市了。可以说,这一代生下来就具备创新的基因,具备科技的基因。这些企业家一棒接一棒,而且不是说新的把旧的颠覆掉了,而是在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的迭代,导致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点。但是不管怎么讲,值得我们自豪的是,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企业家存量资产。

创业黑马集团董事长牛文文接受中国网专访。  中国网记者郑亮 摄影


中国网:您说的这个世界最大的企业家存量资产,其实也反映出我们为他们提供的环境好,那么您认为什么样的环境对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好?

牛文文:总体来讲,民营企业家或者创业者是一群生存能力、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极其顽强,并不需要特殊的关照。过去我们是计划经济体制,没有企业家诞生的可能,感谢我们社会的进步,企业家在中国这四十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们说只要有阳光、土壤,撒下种子你都不用除草、不用浇水,他自己就能长。企业家是自我驱动型的人,只要中国社会不断改革开放,企业家一定会发展得很好。从我的角度来讲,我从来没见过怨天尤人的伟大的企业家,我也从来没见过那种向社会索要太多的特殊关照的伟大企业家。我觉得中国的环境从来都很好,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作为普通人都可以创业。我自己也在创业,我这么一个普通的人,能够创造一个公司,帮助成千上万的创业者,自己还能上市,我认为中国的创业环境和商业环境,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是全世界难得的。

中国网:在与众多创业者以及企业家的接触中,您听到过他们提出的诉求集中在哪些方面?您认为真正制约其发展壮大的因素是什么?

牛文文:我一直跟创业者说,一定要内向要求自己,就是推己及人,再想其他的,再向社会要求。对这代创业者来讲,他们有他们独特的挑战。最大的挑战就是经济周期,创业者要成熟起码要经历一到两轮周期。创业企业本来弱小,更容易对波峰波谷或者周期敏感,所以我觉得他们最大的挑战在于被资本人为地放大。因为这些人为的放大,企业自然的生长过程被压缩。当经济形势好的时候,VC就希望创业者快速烧钱去扩大规模;当VC一旦觉得经济形势不好了,他就会立即要求创业者盈利。对一个小公司来讲,从烧钱到盈利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好多公司就会猝死——资本出于对未来的恐惧,收紧了创业公司的生长周期。我认为中国的资本市场放大了商业周期波动的幅度,这是对这一代创业者最大的考验。

我认为,首先创业者不要向社会要求太多,不要过度融资,不要轻言放弃;其次对于社会,我们应该像鼓励创业一样善待中小企业,创业企业中小企业的社保负担水平应该大幅度降下来,不能和大企业实行一样高的社保缴纳标准。

中国网:近期出台的这份《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首次针对民营企业的顶层设计,哪些方面是您最为关注的?为什么?

牛文文:这个文件里有三点我觉得特别好。第一个就是实业精神。我们国家现在讲实业,就是回归实业,认认真真做好主业,把主业做强,把产业做强,我是非常认同的。这个文件提得很及时,就是我们不要歧视那些在传统产业里边做创新创业的创业者,我们要鼓励他们,把产业重做一遍,升级产业。创业界也需要实业化,也需要加强主业,也需要产业报国。

第二点,我注意到这个文件里说,让新一代企业家健康发展。所有的创业者都是新一代企业家,我们要给他们创造比较好的自我成长的环境。不管是二代接班,还是新创的公司,对创业者的教育都是极其重要的事。我们希望就像对待职业教育一样加大创业教育。

当然这个文件里还讲了很多创新的事,我也觉得很对。对于新一代的创业者,创新就是创业,创业就是创新,大家身上都有创新的基因。我们很高兴能出台这样的文件,我希望这个文件能够把中小企业主和大企业家的精神激发出来,继而影响到年轻的创业者,影响到新一代的创业公司。

中国网:对于《意见》中提到的实施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促进计划,您有哪些建议?

牛文文:我觉得就是要像对待职业教育一样对待创业教育,因为创业者人群存量巨大。我们有很多的职业教育,但是创业教育基本没有,商学院不教创业,只教管理,现在只有我们这种新型机构在做这种事。新创公司要学的东西太多,我们是让一代成功的企业家和投资人来教创业者的,但是我们的覆盖面是很小很小的,我觉得应该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创业学院,有创业的地方就有创业教育,我们也希望我们变成一个创业职业大学。我希望国家对于创业教育有更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明年我们能看到一大批像我们一样的机构在帮助年轻的创业者做技能培训、技能教育。

创业黑马集团董事长牛文文谈民营企业改革创新。  中国网记者 郑亮 摄影


中国网:《意见》的出台会给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带来哪些影响或者改变?

牛文文:我觉得只要国家鼓励创业创新,弘扬企业家精神,保护民营企业家的创造力,大环境一直向前走,创业者就一定能感到春天般的温暖。我觉得国家好,创业者就好,这是国家治理结构自我完善的一部分,创业者自然会为这个事感到高兴。

中国网:《意见》中专门写到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对于民企的改革创新,您有哪些感受分享?

牛文文:我当然很高兴科创时代来了,但是也有一点担心,让一些小企业做底层的原始创新,我觉得不现实,一个小企业是不能承担太多技术创新使命的。创业者很可能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是服务的创新,是产品的创新,让他有原始技术的创新,是比较困难的。我觉得不要把产业创新、商业创新和科技创新割裂开来,或者不要鼓励一头,否定一头。创新是创业者自己的事,国家鼓励可以,但是不要定义,不要用对待科学家、科技人员的标准来对待创业者和企业。

中国网:今天在奋斗路上的创业者可能明天就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您服务了数以万计的创业者,那么您认为一个真正的创业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特质?同时您又是如何理解企业家精神的?

牛文文:我认为一个创业者首先是一个社会责任体,这一点和一个伟大的企业家是一样的,一旦你开始创业,你承担的责任就比别人多一点了,你要对员工、用户、股东、国家承担责任。责任意识是一代一代企业家成长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动力,我们开始创业就意味着我们比别的人承担了更多责任。

不管哪一代企业家要都有奋斗精神,只有梦想,没有奋斗,是肯定不行的。加强新一代创业者或二代企业家接班人的责任意识和奋斗精神是最重要的,这种责任意识和奋斗精神,应该是穿越几代企业家,穿越创业者和企业家两个群体的共同的基因。


(本期人员——责编/采访:裴希婷;后期:刘凯;摄影:郑亮;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采访:裴希婷;后期:刘凯;摄影:郑亮;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