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把党建工作嵌入企业治理体系中
 
时间:2019年12月31日
嘉宾: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北京叶氏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叶青

       中国网: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发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首次出台的针对民营企业的顶层设计,对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营经济与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现在已经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结成了命运共同体。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代代的民营企业家是见证者、亲历者,更是实践者、推动者。本期节目,专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北京叶氏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青。

北京叶氏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青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专访   郑亮/摄影

       中国网:叶总,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访谈》的采访。对于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以及国家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的变迁,您有哪些切身的感受?

       叶青:我觉得国家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民营企业由初期必要的补充,到重要的组成部分,到两个“毫不动摇”,我觉得国家对我们一直在支持。其实有些企业在它的发展当中有很多的埋怨,我觉得不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体制下,我们能够有这么好的发展,哪来的?那就是党给的。如果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没有给我们这么好的营商环境,我们能有今天吗?对吧。咱们总说我们用了30年的发展,走过了西方100年的路,这不是偶然的。我们现在的环境是越来越好,越来越完善。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们民企应该感党恩,这个应该做得到。

       中国网:其实现在社会上也是充斥着很多的声音,包括现在民企遇到的很多问题。您可能也调研过非常多的民营企业,在这方面比较有感触。您认为民营企业当下的发展主要有哪些难点、痛点和堵点呢?

       叶青:很多人都说融资难、融资贵,其实我觉得不尽然。民营企业的难点、痛点在于自身的问题最重要。我觉得我们发展了30多年了,改革开放40年了,我们民营企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到现在这种规模。咱们大家一直说“56789”,如果国家没有一个好的政策,没有一个好的环境,我们可能做到“56789”吗,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做到了以后,遇到的这些问题,我觉得关键还是自身。比如我们民营企业盲目地扩张,还有企业只想往大了干,企业做大不怕,你的团队跟上了吗?你的管理跟上了吗?等等这些问题。

       其实我觉得我们民营企业这些年,关键的问题在于大家都注重的是发展,而不是如何做好百年老店。总书记在去年10月1号座谈会上指出,让我们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做强做优,所以我觉得民营企业要牢记总书记对我们的教诲,不能盲目地去扩张。还有一个,盲目扩张,会带来诸多的因素,比如资金的问题,团队的问题,人才的问题等等。所以我觉得我们民营企业最大的问题,还是要控制好自身的发展欲望,并不是你做得越大,你就是很好的民营企业。关键是你这个企业能不能做下去,能不能做成百年老店,能不能发扬工匠精神,打造出好的产品,打造出好的服务,然后为我们整个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

       中国网:企业不能盲目地只追求规模,更注重内涵,以及我们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叶青:对。

       中国网:近日出台的《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可以说是我们党中央、国务院首次出台针对民营企业的顶层设计,看完《意见》之后,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您比较关注哪些条目呢?

       叶青:一共是28条,很细,我觉得法治环境的改善很关键。特别在基层,法治环境未必健全。其实我们国家对民营企业的发展,给的空间也很大了。我们的电商,很多的新兴产业,为什么这么迅速地在世界上起到了领头的作用,就是因为我们有空间。但是我们为什么还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呢?其实总体我觉得发展环境没有问题,关键是法治环境,特别是基层的法治环境,亟待提高。在这方面相对来讲我是比较关注的。

       中国网:基层法治环境提高之后,可能对于基层很多小微企业是非常有帮助的。

       叶青:对,没错。特别是小微企业,其实我觉得大型的民营企业,它毕竟有的地方可谈,有的地方可申诉,甚至也会赢得领导的关注。但是小微企业,如果你没有平等的法治环境,可能无处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讲清楚。我觉得基层一定要把法治环境做好。

       中国网:您刚才也提到平等的发展,其实《意见》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公平竞争。对于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竞争环境,您怎么看?民营企业有没有被平等对待呢?

       叶青:我觉得很平等。关键我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关键我们的宪法,包括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议已经告诉我们了,做强做大国有企业,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表述不太一样。不一样,但是并不代表不公平,也并不是没有给你这种环境和成长的空间。就是我们如何在这块我们自己做好。包括今年刚刚召开的经济工作会,会议中也对中小企业有一个很好的解读。

       我觉得我们民营企业一定要做好自身,不要过多地去埋怨,埋怨带来不了你的这种发展。我们只有积极地响应国家号召,我们才能健康地发展,我们自身发展起来了,可能就没有过多的感觉到不公平。我觉得不但公平,而且我们有很好的发展空间,要不然我们这些民营企业怎么能做到“56789”呢。你老说这“56789”,怎么来的呢?如果不公平,可能有“56789”吗?不可能。

       中国网:在《意见》中还提到了,要鼓励民营企业健全党建工作机制,在这方面,您也是走在了前列,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来推进楼宇的党建工作。我们很好奇,作为民营企业家,为何会如此关注党建工作呢?

       叶青:其实这个问题特别简单,我和我这个企业都是这个体制的受益者。这个体制是什么?这个体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是这个体制受益者,我是不是要维护这个体制,是不是就要做党建工作呢。我们只有做好了党建工作,维护好了这个体制,才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发展环境。我们企业才能更好的健康发展。所以说党建工作是我们发自内心的要求。而且我们做党建的核心目的就是一个,为执政党夯实长期的执政基础。只有为执政党夯实了长期的执政基础,我们的发展环境好了,稳定了,我们企业才能更好地去发展。所以我们民营企业有义务来做好党建工作。

       中国网:民营企业应该如何做好党建工作?这方面您比较有发言权,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经验。

       叶青:其实我觉得在党建工作这方面一定要真投入,很多人说这个党建还要投入吗?当然了。你比如我们这个楼宇有700多名党员,谁来为这700多人服务呢,我们有11个专职的党务工作者。做党建工作你不真投入,没有人专职,都是兼职的,能做好吗?做不好。所以我们每年有11位专职党务工作者,每年在党务上面的投入是700万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党建工作做好。所以我就跟很多企业家交流,我说,我们要做好党建工作,首先就是我们要真投入。还有,要用最有能力的人来做党建工作,而不是走一个形式。很多人说我党建工作做得很好,搞了很多活动,我说这不是。党建工作最后考核你的是什么?育人,你有没有教育出来人,你有没有为党培养出人。所以我们用了7年的时间,把我们大厦园区里面158名非党员人士的118名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国网:非常高的比例。

       叶青:对。我们就是要把最好的粮食交国库,最好的粮食交给党。因为我们党是先进性的政党,我们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发展,所以我们要把最优秀的人士推荐给党,让党去使用他,让他们去发挥作用。所以我觉得在做党建当中,民企也是在第一线的,不是说民企就是第二线。

       中国网:对,这方面的地位也是平等的。

       叶青:是平等的,非常非常平等,而且我觉得不但平等,而且可能有时候我们党还对我们非常偏爱,给我们很多的政策,在这方面给我们大力支持。其实很多国有企业,包括体制内的很多单位,党并没有给多少政策,反而给我们有很多的政策,我觉得我们应该很知足。

       中国网:所以说党建工作不是个口号,也不是一种形式,我们真的是要踏实去做。

       叶青:一定要真做。我们不只是要做党建工作,在我们企业里还要体现出党对我们的领导。所以我们企业是从今年3月份,我们就已经开始进行了改革,把我们的人力资源,把我们的审计、监察,还有我们的工会,这三个部门归党委管,直接归党委管,党管人才,党管审计,党管工会。职业经理人团队,运营团队,就是搞经营、搞发展,不牵扯人的工作。这样可能相对来讲,非常好,职业经理人也不能由着性子,不能说我喜欢谁,我就提拔谁,我想让谁走让谁走。这样我们企业的人事关系就非常健康。如果有员工跟我们产生纠纷,有党委在这儿把关,其实也给我们资方和劳动者之间设立一道防火墙,一种平衡力的作用,非常好。我觉得我们之所以能够这么好地发展,党的领导已经嵌入到我们企业的日常管理当中。我们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就党建而党建。我们已经把党的领导嵌入了我们企业的治理体系当中。

       中国网:是个有机的整体。

       叶青:是个有机的整体。比如说,每年12月份,我们党委、工会、资方和职业经理团队,一起商量第二年的工资,还有员工代表大会,我们一起,大家定好了,共同签这个合同。在用人方面也是,不是说一个职业经理人由着性子,你说,这种人不需要,不需要可以,《劳动法》是否合规,如果所有的人事关系也归职业经理人团队管,他既是裁判员,他又是运动员,他想开除谁,可能就开除谁,未必都跟我资方打招呼,我可能都控制不了。因为我不在一线,不了解情况。如果党委来管人,党委在这边把关,职业经理人不喜欢用的人,他也未必能让他走。但是不优秀的人,也提拔不上去。所以我觉得我们做到了党管人才,党管纪检,党管工会。我跟企业家交流的时候讲,最终我们要把56789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牢牢地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里面。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能更好地发展。

北京叶氏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青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专访   郑亮/摄影

       中国网:对。可以说这也是叶氏集团在组织结构方面一个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创新。《意见》中也提到,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咱们集团是1992年成立,1997年就实现了转型。在民营企业的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方面,您有哪些经验分享?

       叶青:我觉得一个是我们的业务转型,就是1997年以后,我们企业由服装行业进入了经营管理,包括园区开发。当时我来做园区的时候,做写字楼,大家都不理解。说你为什么转型呢?当时的服装行业还是我们北京的支柱产业,是鼓励发展的。但是我觉得我们入世以后,我们在时装方面,可能跟世界上一些顶尖的公司有差距,不是说10年、20年能赶上的。因此,我们避开这个锋芒,进入我们擅长的领域。而且我觉得,我们下一步的高科技发展,一定要有工作的空间,有场地,谁来做?我来做。所以我们就做了调整,这是我们第一次转型。

       还有我今天谈的,今年3月份的这种整个公司治理体系的转型,公司治理结构的转型,我们把党的领导嵌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经营当中去了。而且我们明年在工商登记上,还要把我们的公司章程改了,就要把党的领导整个写入章程,它必须有法律保护。所以我们的公司章程在着手跟组织部门一起来协调,如何有效地把党管人才,党管纪检,党管工会等等这些方面写入公司章程里面,我们明年整个把公司章程都改过来。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是走在了一线。

       中国网:企业应该是主动求变,而不应该是外部环境促使着自己去改变。

       叶青:对,我觉得一个企业一定要契合这个国家的整个体制,我们体制就是这样,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民营企业就得适应,你不能够违背。国企要做党建工作,要有党的领导,我们民营企业同样要做到党建工作,也要有党的领导。有党的领导不是搁在表面上的、口号上的,你要付诸行动。你的企业在你的治理机制和治理体系当中有没有体现党的领导。你说,我有党的组织,我搞了一些活动,我搞了一些平台,但并没有党的领导在里面。你要把管理,把整个公司治理有党的领导,党的力量在里面体现。我觉得这个才是真正做了党领导这方面的工作。

       中国网:对于民企来说比较难的,可能是如何找准创新的时机,以及创新的方向。您对此有何见解?

       叶青: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企业家自己要多学习,包括我们党的所有的这种决议,会议精神,我们要去学,包括总书记治国理政的这些书籍,我们要多去读。你才能有这方面的优势。只有加强学习,看清国内形势,国际形势,包括我们百年不遇的这种复杂的环境,我们才能面对挑战,面对风险,我们才能走过去,闯过去。

       中国网:不断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其实这几年我们比较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企业家精神,我们特别想知道,您是如何理解企业家精神的,一个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应该有哪些体现呢?

       叶青:我觉得企业家要履行好五个责任,履行好政治责任,履行好经济责任,履行好文化责任,履行好社会责任,还要履行好家庭责任。只有履行好这五个责任,我们才能把企业做好。

       比如说履行好政治责任,就是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总书记说,我们是自己人。什么是自己人呢?我觉得要认同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做到两个维护。只有这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这才是自己人。如果你只是把企业做得非常优秀了,但是你在感党恩,听党话上可能有些问题,我觉得这也不一定是自己人。所以我觉得自己人还是有要求的,不是随随便便当成自己人。这是履行好政治责任。

       经济责任不用说了,作为企业家首先要把企业做好。就刚才我谈到怎么治理企业,怎么让企业发展,包括还有文化责任,社会责任,公益活动等等。

       履行好家庭责任。为什么要履行好家庭责任?教育好子女。我觉得一个企业家,无论你企业做得多成功,无论你社会公益做得多好,但是你如果子女没教育好,我觉得是失败的。所以一个企业家的收官之作,就是要教育好子女。把一个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的下一代培养出来,传承下去,这个企业才能健康发展。要不然你做得再优秀,你把这个企业交给一个不感党恩,不听党话,不跟党走的一个下一代手里头,他会用你这么好的资源,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在教育子女上,是我们企业家最后的收官之作。

       中国网:好,谢谢,感谢您的分享。

       叶青:谢谢!

 (本期人员——责编:段冰 主持:佟静;后期:张文泉;摄影:郑亮;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段冰 主持:佟静;后期:张文泉;摄影:郑亮;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