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日,美国派一架无人机向行驶在伊拉克巴格达国际机场附近的两辆伊朗汽车发射导弹,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的最高指挥官苏莱曼尼少将等至少8人杀死。8日凌晨,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空天部队发动代号为“烈士苏莱曼尼”的打击行动,向伊拉克境内的两处美军基地发射了数十枚导弹。
此事在中东地区造成强烈震荡,也引起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正如美国国防部长埃斯珀说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国内也有专家认为,苏莱曼尼之死标志着美国的“新战争时代”来临。那么,美军此次“斩首行动”运用了哪些武器和方法?美军在中东地区做了怎样的军力部署?伊朗军队的报复性打击又有什么特点?针对这些问题,《中国访谈》节目特邀军事专家、遥感智库研究员王世宇来做一些解读。
军事专家、遥感智库研究员王世宇。
字幕:当地时间1月8日凌晨,在代号“烈士苏莱曼尼”的行动中,伊朗发射10枚弹道导弹袭击美国驻伊拉克阿萨德空军基地。从卫星影像上看,这次打击有什么特点?
王世宇:我们遥感智库近期根据美国卫星公司公开的最新的卫星图像,对遭受伊朗10枚导弹袭击的阿萨德空军基地做了研判。从美军公布的卫星图片看,伊朗对基地进行打击的特点,主要有这么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说伊朗是精心选择了打击目标,避免局势恶化,告诉美军一个强烈的信号:我能打,我可以打,但是我不想打。具体来说有这么四方面的特点。
第一个,它在打击目标选择上,首先从距离上看,伊拉克国内临近伊朗,距离伊朗边境约300多公里(的区域),均在其导弹的有效射程范围之内。
第二个,目标的价值,这些目标通常包括简易机库、机棚、联络道等一些辅助设施。从影像上都可以看出来,这些设施遭受了打击。
第三个就是伊朗在这次打击过程中刻意规避对有生目标的打击,避开核心目标,例如主要打击的是非人员集中居住的地区,避免连带损伤。
第二个方面,从打击时机来看,“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被击杀后,伊朗国内反美情绪高涨。转移国内矛盾、安抚民众的激愤情绪是伊朗应该考虑的问题,从这次打击的时机上来看,可以有效地安抚国内民众的激愤情绪。在具体的打击时间选择上,伊朗这次打击选择在凌晨进行。凌晨是什么概念呢?基地的人员活动少,宿营比较集中。另外,(伊朗)在伊拉克境内受当地多数民众支持,伊朗如果在伊拉克境内选择基地进行打击,政治环境实际上是有利于伊朗实施打击的,打击后不至于出现过多的反伊朗的声音。
第三个方面,我们看一下它的打击效果。一是打击精度比较高,遭受打击的机棚这些目标都是属于直接命中,而且是中间部位,均被摧毁。第二个是打击整体损失比较少,使用的弹药数量并不多。第三个特点是它的政治效果要远远大于它实际的军事效果。打击效果对于中东民众有个交待,同时又可以适度向美方示威,在表达打击实力的同时,也可以控制打击强度和避免未来可能带来局势进一步升级的严重影响。
第四个大的方面,我们从打击兵器的使用上来看。据报道,伊朗主要使用“征服者”“起义”近程弹道导弹,这些弹道导弹(的射程)大概在500公里或者是更长一点。另外,其他一些弹道导弹,还有巡航导弹,能够覆盖2000多公里的这些导弹,它没有使用。伊朗此次袭击,总体上采用了适度、够用的原则,没有把射程更远的导弹用来打击伊拉克境内的目标。伊朗显然是要保留一些导弹,应对美国可能的军事反击。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摄像:王一辰;后期:刘凯 ;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