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徐兵河:一步一脚印 专注乳腺癌30年
 
时间:2020年1月11日
嘉宾:徐兵河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中国网:2020年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会后,中国网记者专访了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徐兵河。

 

图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中国网:您获奖的项目是关于乳腺癌的精准诊疗的,乳腺癌可以说是女性群体中比较高发的一种疾病。这项研究成果的应用会给患者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改变呢?

 

徐兵河:乳腺癌在全球范围内是女性发病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十年前也已经成为女性发病率第一肿瘤,每年发病人数超过30多万,但是我国乳腺癌五年生存率远低于国外。在我们的项目立项之前,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乳腺五年生存率只有5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80%,要追上这个速度差距是很难的。

 

中国前期研究发现,导致我国乳腺癌生存率低的最主要的原因,一是早期病人的比例比较少,一期的病人只有20%,而在发达国家可以达到40-50%的一期诊断率。一期肯定比二期、三期治疗效果好,怎样提高早期病人的比例是很关键的,这也是提高病人长期生存率的关键。

 

二是我国的晚期病人比较多。很多病人一发现就是晚期,有的病人经过治疗以后效果不好,治疗不正规,也到了晚期。这是导致我国乳腺癌生存率比西方国家低的两个最重要的原因。

 

我们的项目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早期诊断率。在西方发达国家是采用X线进行筛查,因为西方女性的乳房脂肪组织比较多,X线穿透力比较好,能够很好的成像,诊断率比较高。而我国女性发病年龄一般比较轻,在国外一般是55岁到65岁是发病高峰,而我国45岁-55岁比较多,很多病人还在30多岁,所以年轻病人的乳房比较致密,X线的穿透比较差。所以,效果不是太好。我们基于中国的女性乳房的特征和中国经济的情况,提出了基于高风险复发模型的基础上,把病人归到高风险模型进行筛查。筛查采用超声结合X线的筛查方法。因为超声对致密性的乳房的筛查效果比较好,所以我们采用这种筛查的策略,在几百万女性中进行了筛查,明显提高了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从上世纪的20%左右提高到66%,这是非常大的进步,筛查率提高,肯定治疗效果就明显提高了。

 

二是治疗手段,刚才说的精准的治疗。根据不同的亚型采用不同的策略,这个手段能够大大提高乳腺癌病人的治疗效果,提高乳腺癌的治愈率。基于这两种手段能够把乳腺癌过去五年生存率53%左右提高到目前的接近90%。

 

中国网:这项研究已经进行了大概二十多年的时间了,您是如何到心无旁鹜持之以恒,最终把这个项目坚持下来呢?是什么驱动您呢?

 

徐兵河:做一个研究是很难的,现在很多人做研究是比较急功近利,我这么多年从毕业到现在一直专注肿瘤内科特别是乳腺癌研究,一直坚定三十多年。所以你要沉下心来,做研究一是要对研究感兴趣,这是最重要的,兴趣是第一位的,没有兴趣永远也做不好。

 

二是要专注,不专注任何人做不出来。今天我想做这个,明天想做那个,永远做不成,所以要专注。

 

三是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做。因为这不是主要的任务,主要的还是看病,做研究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看病的效果,属于自选动作。这个工作是没有任何回报的。

 

四是即使你失败以后,也要认真的找教训。很多人觉得我一做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是他没有分析原因就放弃了,不断的放弃其实什么都做不成。所以,不断的失败要总结经验再往前,肯定会进一步。

 

中国网:临床医生做科学研究是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的,但是您坚持了下来,能否分享一下您觉得科学家精神在医生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徐兵河:每一个成功的科学家首先对这个行业或者事业的热爱。二是可能要全身心的投入你热爱的事业中,应该避免急功近利,也避免投机取巧。三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来往前走,你千万不要觉得今天做了明天就想着得出成果,后天就要获奖。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希望一步登天,这不是很好的一个方法。因为很多的研究甚至你做一辈子也不一定做出结果,大部分人可能是一个铺路石的作用。所以,科学家,你要达到科学的顶峰还是需要付出很多的艰辛的努力。

 我理解科学家精神,千万不要单打独斗,这是很重要的。很多人就希望我一个人做出什么东西,其实不是。一个好的科学家必须站在巨人肩膀上,站得高看得远,你就是一个行业领域的顶峰了。站在巨人肩膀上你应该向老一辈的科学家学习。二是还要有团队精神,团队的协作也是很重要的,没有团队的协作你一个人很难做。团队的协作精神、团队的智慧肯定对你有很多的启发。实际上我们乳腺癌的研究团队也是非常强的一个团队,有很多的中青年的科学家,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贡献。

    (本期人员——责编/主持:佟静 后期:张文泉 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主持:佟静 后期:张文泉 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