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是否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完成?
 
时间:2020年3月11日

嘉宾: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副教授 王志诚

中国网: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长期向好的中国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突发的疫情,是否会对这两个任务目标的如期完成造成影响?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副教授王志诚为您解读。


中国网: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突发的疫情,是否会对这两个任务目标的如期完成造成影响?

王志诚: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显然也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的年度结果带来明显的影响。如果单从数量上和传统的统计方法上看这个问题,可能会对中国实现这一目标造成误判。由于疫情的影响目前看主要是第一季度,随着疫情的结束,中国的经济整体复产、复工完成后,后面三个季度完成目标是客观的实际,因为统计的特殊数据,使得统计的结果不合理,应该考虑只使用后面三个季度的数据,以上年后三个季度数据进行纠偏和调整,才能反映中国经济实际达到的经济状况和经济水平,而不应该使用带有偏差的,就是一季度受到特殊影响而造成数据的不真实、不客观这样来作为判断的指标,来考察我们的小康水平和“十三五”规划的结果。从另一方面来看,从发展水平的角度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目标水平,是一个水准,需要反映的只是到年底的时候这个水准是否达到了。所以,从数据来看,从反应真实的角度来看,只要采用科学合理的纠偏调整,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经济小康目标和达成“十三五”规划的相关目标是可以跨越疫情的影响,直接看年底的结果,那么这个目标的实现还是有很大的希望的。

中国网:在当前经济承压下行的大背景下,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王志诚:在目前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对策应该是从经济发展的本意出发,从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为此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首先是借这次疫情的冲击,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指标化和数量化的评价机制,淡化GDP总量指标。中国目前第三产业已经超过一半,应该从考虑民生和工业福利的方面来考察经济的发展,对做实经济发展的成果,从居民收入和收入分配的结果方面来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的成果。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增强才是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因此,目前有一些建议出现了减少最终消费群体的个人收入,而为企业减负的帮扶办法,这将会进一步消减消费能力,短期可能会对企业有利,但长期将会拉低最终消费能力,反而会阻滞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第二,在经济发展中逐步减少政府的直接作用,政府应该从监督、引导和维护市场秩序的方面多发挥作用,适当通过减税和降税来缓解受损企业的压力,降低在房地产等过剩领域的投资,通过增加在健康、医疗、文化、教育等民生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来释放政府的经济拉动力量。

 第三,在数据经济领域实施跨行业地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实体和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促进线下企业和线上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搭建各行各业专业化信息平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指引,保持生产端到消费端之间的渠道畅通,通过信息平台对各行各业的发展做出风险分析和预判。第四,从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出发,以恢复生产为主,中国经济在疫情发生前总体是健康的,存在的问题也已经有相关的措施在实施中,目前因为疫情所造成的影响是由外在不可抗力的一个短期的暂停。如果只是为了数量上的目标使用经济刺激或者增加更多的货币发行,只会是一个水涨船高的结果,将会使得已经过剩的产业进一步加剧,冲淡疫情之前实施的转型升级和去产能的效果。

第五,可以考虑是降低利率,增加一定量的短期救助资金,不可再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中国目前的经济缺少的不是资金,而是有效的产能,内在消费能力不足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可以考虑使用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来拉动短期的消费,这次疫情受损比较严重的是那些计时计件的底薪阶层,可以考虑按照户籍的方式人均发放,对湖北武汉可以提高额度。这样通过消费者来对企业的优劣进行筛选,通过市场化的优化机制才能真正实现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提高经济的质量而不是简单的数量,中国已经度过了数量型经济发展的延时阶段,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是向质量型、高附加价值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迈进。中国目前已经是经济大国,下一步的目标应该是成为经济强国。


(本期人员——责编:裴希婷;后期:刘凯;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裴希婷;后期:刘凯;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