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玲:应对疫情挑战,中国经济应加快打造内循环产业链
 
​时间:2020年4月3日

嘉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陈文玲

中国网: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也必然会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影响。著名经济学家陈文玲认为,在疫情的阴影笼罩下,世界经济很有可能进入大衰退。面对这场灾难,中国怎么办?中国经济怎样克服疫情影响继续发展?陈文玲教授进一步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

陈文玲:大家好!我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今天,我想进一步分析一下国际经济形势以及中国的应对。前两天,接受中国网的采访,刚刚做了一个对全球经济形势的分析,从五个方面提出来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面临的严峻挑战。  

我上次说,我们的实体经济有可能不是下行的问题,有三种情境:第一种是下行,第二种是衰退,第三种是萧条。现在它已经不是下行的问题,因为OECD最新做预测是3月2日,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要从3.3%下降到2.4%。如果向南美、非洲这些地区蔓延的话,可能世界经济会下降到1.5%。现在看来世界经济不是下行到1.5%的问题,那个时候除中国以外的确诊病例才8000多例,现在已经38万多例(注:3月24日数据),它不是一个重量级。那个时候的国家也是几十个国家,现在180多个国家(注:3月24日数据)。所以,世界经济真的是有可能进入大的衰退,而且这个衰退的程度可能会比1929-1930年来得更加猛烈。

1929-1930年是持续了13年。如果全球真的在G20能形成共识,全球宏观经济政策能够协同,抗击疫情的步调能够一致,我们能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地把这场疫情传染源切断,使疫情能在人类面前消遁,我们还有可能进入经济衰退或经济萧条,但它的持续时间会少于1929-1930年持续13年那么长的时间段。

因为现在全球第一是采取了“救”(的措施)——救人、救命、救市,用各种手段来救。第二是采取了普遍的“封”(的措施)——封城、封村、封路、封国。第三是“隔”——就是隔离病源。多国家都采取限制性措施,一开始150多个国家对中国采取限制性措施,现在美国对欧洲(采取了)限制性措施,比如30天不通航;其他各个国家也都采取了相应的办法。第四是“放”,各个国家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放水。从美国开始,现在35个国家都在跟进,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零利率、负利率的国家已经达到40多个。所以,整个全球经济在放水。当然,中国没有采取这样的大放水政策。第五个是“断”,实际上跟前面我说的“封”、“隔”是相关联的,就是经济上现在“断链”,它补不上来。

中国1-2月份产业停摆的时候,全球产业链受到重大冲击。现在我们复工复产,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最近召开的视频会议,他们在会议上提出来,在珠三角、长三角这些制造业发达的地方,复工复产已经达到90%以上,但是不能满产,真正的产能利用率也就30%左右。因为订单大幅度下降。也就是说我们的疫情控制住了,可以满工满产了,但像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这些在制造业产业链上非常重要的国家,他们又遇到了风险严重的疫情,他们的产业停顿了,市场很多的场所都关闭了,所以,国际市场的订单大幅度下降。

比如像柯桥市场,我曾经去过,在浙江绍兴,那是全球最大的纺织面料交易市场,它的交易额整个能占到全球面料交易的80%。但是现在的订单下降的幅度接近70%。

比如说英国最大的、最知名的零售商,现在它已经取消了在全球的全部订单,不是部分,其中它的订单40%是来自中国。

所以,全球产业链断链的风险是非常大的。而且断链后,各个国家都想补,特别是中国想补,但暂时是补不上的。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比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最强的时候受到的挑战还要大。我们那时候受到的挑战主要来自国内——就是国内什么时候能战胜疫情?用多长时间能战胜疫情?现在我们的挑战主要来自全球——全球什么时候能控制疫情?全球什么时候能战胜疫情?全球什么时候能达到峰值,然后从峰值再降下来?它的震中,从中国到欧洲,从欧洲到美国,从美国还会转移到哪儿?会蔓延到什么程度?会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到什么程度?

这场疫情带来的灾难给整个地球带来了一场危机,对人类的生命安全带来一场危机。我们怎么才能战胜?只有以最快的速度战胜这场危机,才能挽救世界经济。但是如果不是这种情况,疫情继续蔓延,这场人类的灾难是躲不过去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做持久战的准备。

在这样的灾难面前,中国到底应该怎么办?我个人认为,中国现在应该是“以内为主,以外为辅”,抓紧形成市场的内循环、制造业的内循环,抓紧形成国内独立的供给需求大体匹配的市场,使我们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当然,我们不是说只管自己瓦上霜,而是先扫自己瓦上霜,同时去支援其他国家,然后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其他国家,使世界降低这场灾难对人的损毁程度。

除了中央提出的“六稳”之外,我想强调几个方面:以内为主,以外为辅,形成自我循环,形成相对独立的大市场,先解决中国整个经济正常的循环问题,不至于使我们原来以外需为主的企业满工满产之后,因为国际订单大幅度下降而导致大批企业破产倒闭。破产倒闭潮一旦涌来的话,比我们前两个月的损失要大得多。

首先,我们一定要稳供应链、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稳链”就是不要让这些链条断裂。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客观地分析一下,因为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在全球已经形成,但全球的产业链中,有一些是以我为主导或者以我为主体的,或者在产业链中占70%以上份额的。这样的产业,比如汽车、钢铁、高铁、智能电网以及消费品制造业,这些主要产能的产业链主体在中国。

所以我认为,产业链主体在中国的,我们要抓紧时间把我们的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摸清楚;70%以上在中国的,要迅速地把整个产业链上所有的产业环节以及供应商,在国内能够实现配套的抓紧时间国内配套;在国外的一些零部件或模块,在生产受阻或生产停工停产或出口受阻的情况下,保证我们的产业链不断链、供应链不断链、服务链不断链。资金链——人民银行现在出台了很多抗击疫情、企业复工复产的金融贷款政策,我认为这个力度是非常大的,是能够保证我们整个开足马力复工复产的。

所以要对产业链做分析,首先,产业链主体在中国的,抓紧完善产业链。把国外那些,我们可以在国内向下延伸或向两端延伸的,把它集中在国内,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形成新的产业链链接,保证我们整个主体产业能够形成一个大的循环。

第二,我们周边的产业链要不断链,因为我们周边的国家是韩国、日本,疫情控制的是不错的,东南亚、南亚这些国家疫情不是那么严重。虽然现在印度我们说不太好,但印度封国21天,我认为21天之后,有可能印度疫情不会发展起来。原来“一带一路”沿线的64个国家就占了我们贸易的30%。我们和周边国家,特别是临近国家,比如中-缅经济走廊、中-老经济走廊,这些国家就可以形成新的产业链关系。比如北汽有个车间转移到了云南的瑞丽,在瑞丽建立了北汽汽车制造工厂,在对面缅甸的一个地方木姐形成了200多家汽车零部件配套制造商。

我们可以考虑和周边国家构建新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关系,还要积极推进中日韩的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RCEP进程。现在我们要把目标放到疫情之后,既要在疫情之中保持我们供应链、产业链、服务链不断链,又要考虑疫情之后形成全新的更加安全可靠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布局。我们要构建全新的供应链,一定要利用5G技术,形成“万物可视”。用区块链技术支撑的全新的供应链,就是全链条,我们可以看得到的,不是不可知的,不是在未来哪一个链条打断以后,就会影响整个链条运转的。

整个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资金链不断链可能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只有不断链才能保证我们的经济正常运行,保证复工复产之后,企业能够有顺畅运转的可能性。

第二是稳就业。稳就业是我们宏观调控优先的政策。稳就业就要稳中小微企业、稳服务业、稳民营企业。因为民营企业已经占到我们国家的五六七八九——税收的50%、GDP的60%、创新的70%、就业的80%、企业总数的90%,可以说4/5的创业来自民营企业。所以,我们要解决中小微企业、服务业等吸纳劳动力就业多的行业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特别是解决疫情中他们遇到的过不去的坎儿。当然,现在财政部出台了115条政策,中国人民银行等各个金融机构出台了很多,从贷款上支持中小微企业实体经济、民营企业服务业渡过疫情。

除此以外,我们在中小微企业要瞄准一些新的业态、新的行业、新的就业方式,对这些要加大支持力度。比如现在的无接触服务,里面诞生了很多新的业态,他在创业期间遇到的困难,我们是不是能够主动地解决。

比如现在有很多都是弹性工作的,比如说快递小哥,他可能今天在这个地方工作,明天在那个地方工作,现在实际是一个城市离不开的流动的服务团体。而且在这次疫情中表现非常突出,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14亿人宅在家里生活的安宁、生活的安全,还有生活的便利。像这些就业群体,实际吸纳了几千万人,但实际是一个个散落的个人。这些人我们怎么能够使他的就业能够稳定下来,成为他的职业?

我曾经到江苏太仓做过一次调研,在那儿发现一个企业做得特别好。这个企业叫“好活”,就是“活得比较容易”。它专门为这些从农村到城市来从事弹性工作、打工的工人建立一个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把若干个体在它那里变成注册的个人经营者,它去代到工商局注册,代缴税费,代与雇主签订合同,代交社会保险。这个企业现在已经是在培育的独角兽企业,才刚刚3年。在太仓它已经为十几万进城务工的个人注册了营业执照,这一年代缴了国家税费6个多亿。它还负责这些个人和雇主签订就业合同,保证这些就业者的权益不受侵犯,保障他们的工资能够按期拿到,而且还保证他们能够如期地缴纳各种社会保险,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

我们要关注更多类似这样的就业方式,不仅说你这个企业度不过难关(的时候)给它钱,而且要支持这些能够吸纳就业的、能够稳定就业的、能够为就业者提供新型服务的平台,我觉得要给予大力支持。

所以,稳就业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难度最大的。其实并不是给某个服务业或某个中小企业贷款就能稳就业,我们要在这个方面创新稳就业的方式,要创新就业方式,而且要为我们创造更多新型的就业。

第三,我们还是要更多地稳市场”。稳市场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稳市场里面有几个比较大的问题。

第一要稳价格,包括要预防像今年粮食的价格、猪肉的价格、蔬菜的价格,使它能够保持价格稳定。1-3月份的价格(增长)已经超过5%,今年的价格可能比去年略有上升,但是不能超过6%。如果超得多,对老百姓的生活就有很大的影响,他会有切身的感受,也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第二个“稳”是稳消费。消费在1-3月份的疫情都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我认为,4月份之后,我国在控制疫情的前提下,实际可以稳步地放开旅游市场、餐饮市场、影院剧场这些文化娱乐体育活动,把这些压抑的消费、积累的消费加快释放出来。这非常重要。比如说旅游,我们现在的旅游是6万亿的大市场,去年是60.5亿人次,前年是55亿人次,大前年是50亿人次,差不多每年增加5亿人次,而且现在在服务业里,它已经超过餐饮了,成为6万亿的大市场,而且它吸纳就业是直接就业接近3000万,间接就业接近7000万。这样的消费市场,它会出现强劲的反弹,我们可能一方面要稳住消费,另一方面还是要做好疫情的防护跟踪,可以充分地用我们的数字防疫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密切跟踪,在保证人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释放我们的需求。比如餐饮业,去年它的市场销售总值是4.67万亿,接近5万亿,这都是非常庞大的服务市场。

第三是稳房地产市场,是中央提出来的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这一点也非常重要。我们的房地产市场实际还是要强调一个稳字。我们的房地产市场未来第一要满足刚性需求,刚性需求什么时候都是合理的;第二是要释放弹性需求、努力改善型的需求;第三应该用市场化手段放开价格,去鼓励那种奢侈性的消费需求,比如你买豪宅就要交豪宅的税,买豪宅就要交豪宅的钱,把政府的管控和市场调节作用,在房地产市场上把两个结合好。(房地产)市场的消费需求也是巨大的,而且房地产行业带动几十个行业的发展,对于拉动中国经济、稳市场这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是稳投资。中央各个部委、各级政府都已经下了很大的力量。我看前一段时间,二十多个省市的发改委对重大项目投资上报超过40万亿。当然,今年不可能启动这么多的项目投资,但初步的估算是7.6万亿。7.6万亿是什么概念呢?2018年我们刺激消费需求是刺激市场,国家用了4万亿,7.6万亿差不多是4万亿的2倍。所以,这次稳投资的力度还是非常大的。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投资的方向、投资的结构,这是非常正确的,比如现在所说的“新基建”。“新基建”七个方面,实际上分两大类,一大类是下一代信息技术,我们说是 软基础设施投资,或者说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投资。比如说5G的网络全覆盖,比如说大数据中心,比如说人工智能,比如说工业互联网,这种基础设施,如果我们能够发展得比较快,投资力度比较大,我们一定会站在世界的前沿,抢占这个制高点。比如充电桩,我们现在的电动汽车消费、生产在世界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但是我们的充电桩是不够的。所以,这次投资充电桩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投资,如果我们能够实现充电桩供给满足需求,电动汽车、节能型汽车、新能源汽车会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再比如说,高速铁路、城际列车也有很大的空间。我们通过2008年之后的投资,高铁已经超过3万公里,占全球70%以上。我国已经形成四纵四横的高铁网络体系,到2035年会形成八纵八横的格局。高铁时代的到来,对于中国的经济区域布局发生调整,它是基础性的条件。还有像特高压、智能电网等等都是前沿技术,都是我们国家现在的优势产业。

所以,我们投资不仅要关注当前,更要关注2035(年)、20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使中国能用现在打下的好的基础,为中国未来子孙后代的发展奠定基础。

国家提出的“六稳”中还有“稳金融”。美国现在大水漫灌,我们不能随鸡起舞,跟随他们统一行动。我们现在的政策空间是很大的,如果(利率)也降到零,分次操作的话,会有0.25、0.25的幅度,会有十几次的降息空间。但货币政策一定要精准,财政政策也要精准,宽松一定要像治疗一样靶向、精准,而不是一个政策管全国,一个利率也管全国。现在利率浮动和存入的利息浮动,各个银行都在采取相同的办法,真正未来的金融既要考虑政策的支持方向,又要考虑它的盈利性。

整个金融市场必须要保持一个“稳”字,我们稳了,利率是稳的,汇率是稳的,股市是稳的,我认为国际资本会慢慢地流到中国,而且中国会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吸引国际资本的最保险的地方、最安全的地方。特别是在当前疫情加快蔓延,在全球遭受重大冲击之后,中国还是要放眼长远,立足国内,立足形成国内制造业配套(体系),在国内能够顺畅地进行制造业生产,形成国内强大的市场支撑,使我们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基本上能够循环。我们要和国际上周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我们建立自贸区的国家要形成良性循环。中国立足于当前,立足于国内,就是为了更好地连接世界。只有当世界度过灾难,中国出了力,而且中国有稳定的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据地,那么世界经济还会好起来。谢谢!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后期:张文泉;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后期:张文泉;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