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大主粮供求基本平衡 14亿人吃饭不成问题
 
​时间:2020年4月5日

嘉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钟钰

中国网:新冠肺炎疫情的阴云尚未散去,有关粮食紧缺的警铃却又响起。由于疫情的影响,近期先后有12个国家紧急宣布实施粮食出口限制,由此导致缺粮的传言甚嚣尘上。人们不禁要问:疫情对农业生产将会产生多大影响?中国真的缺粮吗?中国仅靠现有的耕地能养活自己吗?就以上问题,《中国访谈》特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 钟钰研究员来做一个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钟钰。

中国网:近来,由于疫情的影响,先后有12个国家突然宣布实施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您能否分析一下这些国家的情况:到底有哪些国家在限制粮食出口?为什么现在突然实施这种措施?

钟钰:从3月下旬以来到现在,世界上陆续有12个国家宣布对农产品实行出口限制政策。这12个国家都分布在亚欧地区,既有像俄罗斯、印度这样的大国,也有泰国、越南、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等中小型国家。当然,印度是因疫情影响而实行全国封锁,带来的直接影响也是限制大米出口。从其宣布实施出口限制的农产品种类看,不全是粮食产品,还有蔬菜、油料,甚至还有鸡蛋。具体涉及到粮食出口限制的国家主要是越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等。越南是在粮食出口限制实施一周之后,又恢复粮食出口,我们暂且也把它划入出口限制国家行列。当然,人们最关心的还是对粮食的出口限制,因为这是我们每天都要吃的,这也是维持我们生存的最基本的食品。既然人们最关心、关注粮食等基本农产品的供给。同样,当社会上遇到突发事件冲击的时候,由于出于对疫情发展前景不明的考虑,人们首先最想到的就是保障自己生存所需的农产品,这也是这些国家出于生存本能,进而考虑到维护国内经济社会稳定,实施出口限制政策的最基本的原因。

中国网:上述国家的粮食出口量对国际粮食市场特别是供应链有多大影响?

钟钰:2019年越南总共出口大米630万吨,是全球第三大大米出口国,仅次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印度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量,2018和2017年出口的规模都在1100万吨到1200万吨左右,所以越南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大米出口量约占到全世界大米总出口量的4成左右,会对全球的大米供应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像越南的大米主要出口到菲律宾,其出口到菲律宾的规模占到越南出口总量的1/3左右。

印度的出口市场相对分散,主要是面向伊朗和沙特,出口量都超过100万吨。这样的话,对他们的密切贸易伙伴国都会有较大的影响。同样,2018年俄罗斯最大出口市场是埃及,出口了950万吨小麦;其次是土耳其、越南、苏丹、尼日利亚等,出口规模都超过200万吨。

2019年哈萨克斯坦出口小麦537万吨,其中218万吨卖到乌兹别克斯坦,102万吨卖到塔吉克斯坦。2018年乌克兰总共出口小麦1637万吨,其中260万吨出口到印度尼西亚、175万吨出口到菲律宾,140万吨卖到埃及。

俄罗斯、哈萨克、乌克兰的小麦出口限制政策会对埃及、土耳其等等进口贸易伙伴(关系)比较密切的国家产生影响。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俄罗斯、乌克兰不是绝对的出口限制,不是一粒小麦都不出口,只是出口的规模要缩减,像俄罗斯只出口700万吨。

中国网:中国是否从这些国家进口粮食?这些国家的限制措施对中国是否会造成影响?

钟钰:我们国家大米和小麦的进口规模,不论是从绝对量还是从进口占国内消费量的比重看,都不高。常年我们进口小麦300-400万吨,大米200-300万吨,也就占到我们总消费的1%、2%左右。2018年我们从越南进口大米78万吨,从印度进口大米才400多吨,从俄罗斯进口小麦414吨,从乌克兰进口4000吨,从哈萨克斯坦进口42万吨,这也是我们进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了。所以说,我们进口小麦的目的,并非是弥补我们供需的缺口,而是调剂我们的品种和结构之所求。如果说有影响,也就是对我们的需求调剂有影响,不会对我们的粮食安全产生影响。

中国网:请介绍一下中国近些年来的粮食进出口情况:每年大约进口多少粮食,主要有哪些品种?是否会出口粮食,又涉及哪些品种?

钟钰:前面也提到我们大米和小麦进口的规模都不大,玉米进口规模大概也在300万到400万多,大麦进口略多一些,有七八百万吨,主要用于工业用。如果说大豆也算着粮食的话,这就是我们进口规模最大的品种,2019年我们进口了8850万吨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饲料用。

随着我们粮食产品品质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我们也出口了部分粮食,比如说2019年我们出口了274万吨大米,高于进口的254万吨,属于净出口。大麦也出口了315万吨。这样看来我们的谷物类粮食的净进口规模并非有那么高,总共净进口1400万吨,只占粮食总量的2%。

中国网:中国目前的粮食产量和需求情况是怎样的?产需之间是否有缺口,有多大的缺口?

钟钰:粮食生产连续16年丰收,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储备充足,充分实现了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战略目标。从库存规模来看,去年我们在基层所调研了解的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可以说是完全达到国家的储备要求,按照产区3个月的消费水平、平衡区4个半月的消费水平、销区6个月的消费水平,都做到了。从全国层面来看,我们的稻谷和小麦库存超过2亿多吨,可满足我们14亿人口12个月以上的口粮消费。所以说三大主粮供求基本平衡,甚至像稻谷这个品种还略有富余。

中国网:众所周知,中国每年要进口大量的大豆。有专家认为,中国的粮食结构存在问题,您怎么看?

钟钰:当然,总量上的平衡,不一定意味着区域上还有品种之间都能平衡。比如说近年来我们的主销区粮食面积和产量在下降,自给率也在下降,应急调节的供应能力在减弱。11个产销平衡区里面有9个省份由于面积下降,自给率也在下降,向销区滑落;13个粮食主产省份,种粮面积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能够净调出粮食的省份现在只有5个。

除了区域,在品种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大豆,这的确是让我们中国人民感到难过的一件事情,因为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还曾经是世界上主要的大豆出口国。但由于我们收入水平提高了,向畜禽类产品要蛋白,消费增加,自然增加了大豆的消费量,国内生产严重不能满足需求。我想我们一方面要挖掘潜力,向科技要产量。我们院的大豆专家在黄淮地区做的大豆试验,大面积实现亩产400公斤不是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广开大豆进口的渠道,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也可以适当进口肉类产品,降低对大豆的依赖程度。

中国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上就有人提出中国是否能养活自己的疑问。由于近20多年来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很多农民进城务工,有关农田撂荒的消息也不时出现在媒体上。那么,您觉得中国的18亿亩耕地红线守住了吗?以现有的耕地,是否能保证把口粮掌握在自己手上?

钟钰: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说,耕地这件事“绝不能有闪失”。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们的18亿亩耕地肯定是守住了,2018年全国耕地面积是20.23亿亩。至于有一些质疑中国是否能够养活自己的言论,我想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实践和事实就是最好的解释。2019年国内人均粮食占有量是470公斤,远远超过了FAO(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规定的安全线400公斤的水平。

中国网:目前来看,新冠肺炎疫情还远没有结束的时候,您判断疫情对世界农业生产会带来多大影响?是否会导致某些地区出现饥荒?

钟钰:我们国内的疫情形势总体向好,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国际上的疫情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疫情一方面会影响农业生产的节奏,比如说处于北半球同纬度或相似维度的国家,和我们同样现在处于春耕或备耕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上面提到的一些实施粮食出口限制的国家,可能会加剧人们的心理恐慌,推高国际粮食价格,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进口粮食依赖度比较高的发展中国家,会带来很大的负担,会严重加剧缺粮地区饥荒的程度。

中国网:我国的农业生产及粮食贸易存在哪些问题,或者说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吗?

钟钰:因为我们每年进口的大豆规模非常大,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我想我们应该在供应链上下功夫,打造、夯实供应链。如果大豆主产国也实施出口禁令,或受疫情影响,而影响到大豆的供应链,将造成我们国内大豆、豆粕等供给不足,顺势就会波及到下游的产业和畜禽产品的供应。建议有关部门专门研究、提早谋划,防范大豆进口中断或迟滞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充分利用“两个资源、两种市场”的同时,亟待加强粮食的物流、仓储体系建设,加强供应链建设。

中国网:目前,少数地方已经出现粮食抢购风,对这些人,您是否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钟钰:4月4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相关部门也阐述了很多内容,释放了很多的信息量,我想不少人也关注了。面对疫情大考,彰显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安全战略观的远见,也验证了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战略方针的正确性。我想我们一定要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有信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解决我们14亿老百姓吃饭是没有问题的。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后期:刘凯;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后期:刘凯;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