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就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等提出“顶层设计”。这是我国第一份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文件,是新时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成果。就《意见》中提到“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及有关方面,《中国访谈》特别邀请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副所长刘泉红进行解读。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副所长 刘泉红
中国网:《意见》中提到“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全面贯彻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充分尊重科研、技术、管理人才,充分体现技术、知识、管理、数据等要素的价值”,如何界定“一线劳动者”?强调按贡献决定报酬、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是否会影响其他阶层劳动者的收入?如何在收入分配中兼顾效率与公平?
刘泉红:我们必须看到,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同时,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要素资源并非是万能的,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大家也早都知道了,当今世界也不可能存在一个完全没有政府作用的“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否定市场或政府的作用都是不可取的,关键是要正确界定政府和市场两者发挥作用的范围和边界。尤其是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市场经济发育尚不完善,市场机制产生作用的体制环境和配套举措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因此,在把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让渡给市场的同时,政府也要在其能有所作为的领域把本来应该由其管的事管起来,做好其“分内”的事。政府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引导上,营造良好的发展和改革环境,保障要素市场运行机制的健全,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因此,对于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意见》也合理地界定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领域和方式。比如,提出要“加强要素价格管理和监督,推动政府定价机制由制订具体价格向制定定价规则转变。”“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全面贯彻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充分尊重科研、技术、管理人才,充分体现技术、知识、管理、数据等要素的价值”,等等。这些举措的实施,必将对进一步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文件中提到的“一线员工”,根据我的理解,应该是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决策层和管理层之下的执行层面的员工,我觉得这些都可以算作是一线员工,也就是直接产生效益的部门下的员工。 习近平总书记早就强调,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努力让他们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从根本上看,我们国家实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既有利于鼓励先进,促进效率提升,最大限度激发活力,又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我认为,强调按贡献决定报酬、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并不会影响其他阶层劳动者的收入。相反,这相当于形成了一种激励机制和榜样作用,体现充分尊重科研、技术、管理人才,更好实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的价值导向,必然会进一步激发这部分人员的创造活力,引导和带动更多其他阶层的劳动者共同参与财富创造,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效益。
当然,我们还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真正兼顾效率与公平。
(本期人员——责编:裴希婷;后期:张文泉;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