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政府工作报告:高度重视公共卫生 强调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时间:2020年5月23日

嘉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教授 赵锡军;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王虎峰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5月22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展望未来,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经济下行和稳就业的压力正在涌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怎样总结过去一年的经验,又将推出怎样的政策和措施,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清晰的交代。中国网《中国访谈》特邀中国人民大学的两位学者和专家——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教授和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教授来做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赵锡军教授和王虎峰教授做客《中国访谈》演播室。(李佳 摄)

中国网:两位老师好,感谢做客《中国访谈》。

赵锡军: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王虎峰: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中国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仅有9500字,篇幅比往年其实是缩短了很多,在谈及往年的成绩时篇幅也很少,仅6小段文字。对于往年的成绩,二位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地方?

赵锡军:应该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2019年的工作总结是非常精悍的,也是最精悍的一次。这是我最深的印象,就是短小精悍,但把去年的工作基本都全面地、重点地展现出来了,比如说经济增长的情况、各项重点工作进展的情况。特别是去年第一次提出来,把“稳就业”作为最主要的目标,这个完成得很好。

还有,像去年我们提出来的重点领域里头,比如说三大攻坚战完成的情况等等,这些都是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印象最深的,倒不是做了哪些工作,是这个报告本身所涉及到的内容非常非常地集中,重点非常突出,这个印象最深。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教授赵锡军。(李佳 摄)

中国网:报告更精湛了?

赵锡军:更精湛。

中国网:王老师,您怎么看?

王虎峰:我也有同感。我想用3个“第一”1个“最”来概括对报告整体的观感。

3个“第一”就是第一次以公共卫生开头做政府工作报告,上来就说,(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最快、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这是绝无仅有的。在整个回顾工作的时候,大概有一半多的篇幅是讲什么呢?讲今年应对疫情,而不是去年的工作。在应对疫情的篇幅当中,整个回顾是2500字,大概有1500字是回顾疫情防控的工作以及基本的规律和走向。我觉得这个确实是第一次。

还有一个“最”,最什么呢?确实是最简约、最简要的一次。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都参加解读,知道一般都是2万字左右,这次总量可以说减半。在讲去年的工作时也极为简要,但是极为简要当中,我觉得还有一些印象非常深的地方,比方说提到了要深化改革、减税降费、放管服。我为什么对这句话印象非常深刻呢?因为细琢磨起来,我们前期这些改革铺垫,对应对疫情、经济下滑,实际是提前做了功课。现在我们再继续做,可能有这个基础,效果就会好一点。现在回头看,我们前面做的这些工作为今年是做了很好的铺垫的。这是我的看法。

中国网:其实就像王老师刚才提到的那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其实是用了很大的篇幅谈我们抗疫的工作。谈到政府工作不足的时候,报告里提到这么一句话“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不少薄弱环节”。那对这句话,王老师您怎么看呢?

王虎峰:我想这句话大家都会非常关注,同时也提到了,“我们一定要努力改进工作,切实履行职责,尽心竭力不辜负人民的期待。”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面对问题不回避。大家说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为什么提到这个问题?主要是在疫情的初期,一是信息披露的问题,再一个是快速反应的问题,再一个是物资储备的问题,这在当时来说,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意见也是非常集中的。好在春节期间,(腊月)二十九、三十、初一,我们政治局连续开会,总书记也亲自部署,国务院成立领导小组,我们又有一个前方的中央指导组,再加上联防联控机制,那么一举就扭转了这个局面。

中国网:您怎么看待或者总结我们这次抗疫的经验呢?

王虎峰:我觉得,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特别是“一盘棋”。我们首先说各省是“一盘棋”来做这个事情的,同时,我们发挥了过去行之有效的汶川地震的对口支援的优势,集中力量集中救治。这个一方面显示了我们国家的优势,就是举国体制优势;另一方面我们又有传统文化——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时,我们广大的医务人员确实是——不光是奉献,是献身精神,毫不畏惧,4万多人,包括解放军,到最艰苦、最困难的地方去,一举取得了阻击战的可以说阶段性胜利,扭转了这个被动局面。这是我们的体制优势或者我们的“传家宝”、我们的“看家的本领”。我觉得大家要深刻认识到它的作用和意义,如果湖北武汉阻击战不能这么很快地解决的话,很难有现在这个局面,进入下一个阶段,就是复工复产了。这是我们非常宝贵的经验。-

中国网:正像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那样,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着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可以在短时间之内遏制住疫情,其实也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来取得这样的成果。在提到今后的工作任务时,总理也说到了,要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我们知道,医改其实已经做了很多年了,王教授,您怎么看待我们医改的成果,还存在哪些不足呢?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虎峰。(李佳 摄)

王虎峰:我想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再认真地、客观地去回顾、评价医改,明确我们下一阶段的任务方向,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有的人认为,这个事儿既然出问题了,我们的医改是不是没有做什么工作,或者你做的没有解决问题?我想应该客观地看,在“十二五”期间”当时定了四项任务,比如强基层、基药(基本药物制度)的问题、基本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公立医院的综合改革。这四项任务做下来以后,特别是覆盖城乡医保体系建立以后,对缓解看病难问题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的。这个不光是国内,国际上大家也是非常认可的,我们还是要客观地评价“十二五”做的工作。

到了“十三五”,我们提出来要建立五项制度,这五项制度包括分级诊疗、现代医药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再加上药品保障制度和综合监管制度,这也可以说我们实现了大的立柱架梁的工作。到2016年,我们又提出了“健康中国”的战略,开始转型,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现在正在进行当中。

现在回顾看起来,我们在医改方面,中国特色的医改从全民医保开始到后面五项制度,都是有成效的,但是——这个“但是”也是非常关键的。“但是”后面是什么呢?因为我们当年的新医改方案当中,也是“十二五”提出来四个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是排名第一的。但是在后面,虽然我们增加了投入,但是这种改革是滞后的。我们现在回头看,公共卫生改革滞后,不仅是一个改革滞后的问题,现在有一系列问题,包括相对基层比较薄弱,还有疾控体系、疾控系统这几年是在不断地削弱。

这有没有客观指标?有。我们的公共卫生机构近几年是减少的,疾控人员近几年是不断流失,以至到了负增长,现在人数是在减少的。虽然人数减少不多,但是这个信号非常强烈,就是说我们这个领域亟待加强,是有问题的。疫情期间,有很多人包括我本人也看到了这个问题,我们这两年也在加强研究,但疫情突如其来,还没有来得及做这个疾控改革的事情,疫情就发生了。现在回头看,我们要从一个更高的高度来重新认识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个医疗的事情、疾病的事情,还关系到国家安全,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所以,我们现在要定位就应该放在国家安全这个高度,把公共卫生放在整个这几项制度的首位来加以谋划,这就是我们现在应该得出的分析结果。医改我们做了,但短板特别需要补上。

中国网:可以说经过这次疫情,也让我们对“公共卫生”有了一个新的定义,对它的认识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上了。刚才您提到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些问题,其实这次大家关注度比较多的是,对于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系统,在这方面您有怎样的建议呢?

王虎峰:预警系统也是大家反映比较强烈的,我想这有两个问题:第一,原有的系统能不能发挥作用。你要看到系统之外管理的整个环境和政策体系,这是我们要解决的。

在一个,确实是新出现的未知病毒,不光是对我们来说,对全世界都是个新的考验。我们未来要应对未知病毒就要做专门的研究,要增加这方面的应对。所以,我们不是做一些常规的建设就能解决未知的了,我们主要的经验教训就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应对未知病毒的出现。

从这个角度来看,防范新型病毒,那是我们一个长期任务。所以,我们不要掉以轻心,这是这次给我们提出来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需要考虑的。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佟静;摄像:王一辰/张文泉;导播/后期:刘凯;摄影:李佳;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佟静;摄像:王一辰/张文泉;导播/后期:刘凯;摄影:李佳;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