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推出组合拳 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
 
​时间:2020年5月23日

嘉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教授 赵锡军;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王虎峰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5月22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展望未来,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经济下行和稳就业的压力正在涌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怎样总结过去一年的经验,又将推出怎样的政策和措施,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清晰的交代。中国网《中国访谈》特邀中国人民大学的两位学者和专家——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教授和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教授来做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赵锡军教授和王虎峰教授做客《中国访谈》演播室。(李佳 摄)

中国网:两位老师好,感谢做客《中国访谈》。

赵锡军: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王虎峰: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中国网:我们来看看民生,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今年的工作任务,总理说的是“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作了适当调整”,优先稳就业保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任务。所以,没有设立具体的GDP指标,而是给了就业一定的具体数据。赵老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赵锡军:我认为,这是在今年特殊情况下的一个特殊的处理。实事求是地讲,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整个经济工作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和挑战。我个人理解,为什么总理在这次的报告里没有设定2020年经济增长的速度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数字?在以往都是有数字或者具体一个数字,或者一个数字左右多少,或者说是某个区间,但无论怎么样都有数字。但今年没有提,而且他专门说了“不设定一个数字”,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务实、实事求是的做法。因为按照我的理解,今年要设定一个数字,视为我现在要预期今年的增长能够达到多少,这个条件现在不具备。为什么条件不具备呢?第一,疫情的影响,现在还不能完全弄清楚,尽管我们现在还剩下7个月的时间,但在这个时间之内,疫情对我们的外贸、对我们的投资、对我们的消费究竟能够带来多大的影响,现在还很难估算清楚。

中国网: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赵锡军:对,如果这个估算不清楚,就很难预期说我今年的增长会是多少,这是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条件不具备,当然,要确定一个数字就很难,要确定也是拍脑袋拍出来的,可能后边会有很多的变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宜或不适合来确定一个数字。

不确定数字不是说我们不干事情,我们还是要干事情的。所以,在这个报告里提到了很多具体的要做的一些重点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六稳”和“六保”。“六稳”是我们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六保”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底线任务。这个工作是今年非常重的(任务),尤其是在剩下7个月内要完成这些工作,是费很大劲的。

中国网:虽然GDP没有具体的数字,但是我们的工作任务是一点没有减少的,我们也看到,对于稳就业有一系列的数据,为什么会如此强调就业呢?

赵锡军:实际上在“六稳”、“六保”里都有稳就业、保就业,都有。所以,这项工作有个高的目标,也有一个底线的存在。而且在稳就业和保就业方面,提出了一些非常具体的数据,比如说今年要实现新增就业900万以上,你就想今年工作量非常大,900万以上,光大学毕业生就有860多万,这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和任务。另外,对于失业率也有具体的数字,城镇的调查失业率在6%,这个6%尽管比去年要高,但考虑到今年的情况,也是压力很大的任务;登记失业率5.5%,这都是有具体要求的。所以,在完成就业这个目标上,就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措施和要求。那也意味着今年的工作任务,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你要把就业稳住,保持就业达到最起码的要求,完成这项任务。因为就业对后边一系列任务的完成都是非常关键的。

中国网:就像刚才您说的那样,在今年抗击疫情的特殊背景之下,我们要稳就业、保就业,其实面临非常大的困难。我们有哪些具体的举措来解决就业的问题呢?

赵锡军:实际上,今年为了保证充分就业提过很多的措施。第一,刚才王教授也提到了,在疫情控制的情况下,我们尽可能地、越快越早地来复工复产,因为你只有复工复产了才能够有就业的增加;如果你复工复产没有,那就没有就业。所以,我们很早,在疫情控制以后就提复工复产,而且为复工复产提供了很多的条件,怎么样来对就业用工比较多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提供支持,这些措施非常非常多,这样能够让这些企业复工复产。特别是小微企业,因为它是雇佣劳动力最多的,让它们能够尽快地工作,尽快地恢复生产,这样就能够让就业不断地增加。

另外,教育部门今年实际上对研究生招生的名额是增加了很多,这样使得本科毕业生能够有更多的同学进入到研究生继续学习的阶段,临时对今年的就业减少一些压力 。

在劳动力管理方面,在各个省区、各个行政区划之间采取了更多的措施,来消除劳动力流动的这些藩篱和障碍,保证劳动力的流通能够更加顺畅,让用工部门能雇佣到合适的、足够的劳动力。这些措施都是在稳就业、保就业这个方面做的很多工作。这项工作如果做好了,前面复工复产对我们经济的稳定有积极的作用,后面对居民的生活稳定、就业的稳定又有积极作用。

中国网:除了就业,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居民的收入了,我们看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了,要做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那如何才能提高居民的收入呢,尤其是在今年这种特殊的情况之下?

赵锡军:居民收入和就业都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工作,在今年的工作里头,居民收入的增长,实际对整个经济的稳定和后边我们社会的稳定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受疫情的冲击,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的企业是停工停产了,特别是服务行业,像餐饮、旅游、酒店、会展等等,这些需要靠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或者聚集在一起才能够完成的经济活动就停顿了。

中国网:受到的冲击非常大。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教授赵锡军。(李佳 摄)

赵锡军:对,停顿以后,实际上对于劳动力,对于工人、对于员工来讲他就没有收入了。他不工作了,就没有收入了;对于企业来讲,它也没有正常运行了,它也没有收入了。所以,整个会构成很重大的影响。没有收入那就意味这什么呢?对于居民来讲,他可能消费会受到影响,他没有钱去买消费品,甚至连正常的生活必需品可能都会受到影响,那对他正常生活构成影响,后边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别的问题——社会问题。所以,保证居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收入,能够让他们在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能够有一个收入来源,能够保证他们正常生活,正常消费。有了消费,有了购买,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才能够卖得出来,这个企业才能正常地运行、运转,我们的复工复产才能进一步往前推进。这是一系列联系在一起的事情。

为了能够提高居民的收入,实际上国家也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这里头我们可以看到,比如说加快复工复产来让他们有工作,保证收入的来源;还有一个特别做的工作,就是目前给很多的省市居民发放“消费券”。

中国网:促进消费?

赵锡军:是的,促进消费。实际消费券变相地给了居民一定的补贴,让他们有了能力去进行消费;同时,为企业产品的销售创造一个市场,这也是几个方面都有利的一个事情。但是要看各个地方它的财力怎么样,有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完成这个事情。

另外,国家对这些,像这种就业可能比较困难、收入比较低的这些居民家庭有一定的补贴。对于他们来讲,可能能够拿到最基本的补贴以后,日常地生活能够维持下去,不至于因为疫情冲击饿肚子或生活受到影响。同时,对于用工的企业来讲,国家有很多的降税降费,各种各样的政策,免掉你的租金,给你的税收减免等等这些措施,让它们也能够比较快地来恢复营业,有一定的收入来支持它自身的运行和发展。所以,在收入方面来讲,也是在不断地采取措施。但最后剩下的7个月,我觉得,因为毕竟前面几个月由于疫情的影响,收入都可能会有下降,无论是居民的收入还是企业的收入,还是国家的财政收入,实际都是有下降的。后面7个月可能有更多的工作要做,能够保证在后边7个月居民的收入不仅不再有下降,而且还有上升,让他们后边有更多的收入来更好地生活,至少维持生活水平不下降。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方面。

中国网:为了提高居民收入,我们也是推出了一系列组合拳,也是实打实地来着实提高居民的收入,改善民生,您认为,还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赵锡军:实际民生这个问题是非常非常广泛的。我们今年特别关注的就是医疗健康这块,这是很重要的,可能待会儿王教授会进一步讲。衣食住行都是民生,我想改善民生方面,国家也做了非常非常多的工作,至少是在疫情期间,大家在一开始,我们是1月23日武汉正式采取了隔离的措施,全国也采取了流动方面有很多限制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样让大家能够生活正常地运行,国家采取很多的措施。我知道的,为了保证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有很多的人在加班加点,为了保持在疫情期间防疫物资正常的供应,有很多的人去做工作,加班加点。国家为了让这些生产流通物资的企业能够正常运行,提供了很多支持性的政策,这都是解决在这个特殊时期的民生问题。

接下来复工复产期间,为了增加大家的就业,提高大家的收入,然后能够让大家出行也好,各方面生活得基本慢慢接近于正常的状态,国家也采取了很多很多的措施。所有这些措施都是在特殊的时期我们做的努力。

我想剩下来的7个月,国家还会有很多的措施出台,来保障民生。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工作报告里工作的重点第一个就是保就业,这是最大的民生;然后就是提高收入,也是这样的民生,还有接下来的一系列别的事情都是民生,包括在健康、医疗、教育等等方面都会有更多的投入。

中国网:对此,王老师有哪些补充呢?

王虎峰:我同意赵教授的意见。我想在民生领域,我们从十七大、十八大到十九大有中国特色的体系,主要的内核有这几方面: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和医疗卫生。在每一个方面,在当前特殊的情形下,我们应该有一个新的政策出来,并且要把它做实,比如说在教育领域,我看到了国家要扩招,刚才赵教授也提到了,主要面向广大农村、西部地区,我觉得这个来源是好的。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虎峰。(李佳 摄)

但是,学生培养出来的出口在哪儿?我建议,我们招的时候就要考虑他的出口,而不是毕业就失业。让他们从广大农村来,到大型城市去就业,这本身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广大农村人才匮乏。所以,你现在要研究,比如以卫生为例,我先在乡镇记一项,现在有些专科,比如妇儿科、精神卫生、全科医生,包括疾控、公共卫生专业,我是急缺的,你不是泛泛地招来就行了,因为你要考虑他后一步的就业,并且这个就业是有质量的,能为够我们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动力。所以,我建议统筹考虑,从他来的时候就要考虑他未来的出口,真正地能够起到补短板的作用,而不是变相地延迟就业,只是说过去本科就不了业那就研究生,研究生还就不了业那就博士生。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关键是要通过这个就业要调结构,真正把我们的培养转化为未来的生产力。

就业,我现在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来——就业,我们要摒弃过去正规的、传统的、规范就业的概念,现在当务之急是允许搞地摊经济。很多城市放不开,那我就是要饭店,要检查,什么都齐全。我告诉你,什么都齐全我们不去。为什么不去?第一没有这个消费能力,成本非常高。第二疫情期间,我能坐在包间里吗?如果现在有夜市我愿去,特别是人员不多的时候我愿意去,否则的话大家都不会愿意去的。所以,现在大家要清醒,现在很多城市还非常矜持,觉得这和当前的疫情是完全相违背的。我注意到,个别地方给地摊开绿灯了,但是大部分还是严格限制和打击地摊。我觉得这是一个愚昧的表现,你不了解现在的经济情形是什么。如果我们把地摊经济做起来,我相信很多人的就业生计问题都解决了,我们要开动脑筋研究。这是关于就业的事情。

再说社会保障,社会保障解决什么问题?我认为,现在关键是我们过去的政策都比较规范,可以说应保尽保。但是有一些应急救助,因为有一些极端的例子,我注意到了前段时间我们上网课,有的家庭孩子多,没有钱买手机,上网课就出问题了。很多的救助不是传统的正常失业来申请的,有一些非常时期的特殊情况,我们就要有应急反应,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虽然你的制度很好很完善,但你出现了极端的问题,这个事儿你也要检讨的。我们从现在就要开始注重这个事情。

还有关于收入分配,现在有个大的问题,我们说增加收入,我觉得你这样说还不够近,解决不了问题,应该说什么呢?应该允许用人单位搞实物分配。换句话说,我们的大背景——脱贫攻坚,包括今年湖北的很多水果、土产品滞销,非常严重。但我们单位想给大家发一点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财务规定。再说起来,纪委不同意,要查你。这问题就来了。所以,我们要认清现在的形势,允许用人单位发放一部分实物消费,不光是券。为什么强调这个问题?因为它是成本最低的。如果你收了税,叫他发工资,再转移支付,再去帮助当地脱贫,那链条多长?那效率多低?那成本太高了!我们没有那么多钱。我觉得最直接的办法,同意单位直接去买农产品——水果、蔬菜,这盘棋一下就活了。所以,我们非常时期要用非常的办法。

再说医疗,我们这次派出4万多医务人员,包括解放军,去湖北第一线去抗疫。这个事情,我们正面来说,取得了阻击战的阶段胜利。但是我们负面来看,这4万多人他们自身,这些都是无偿的,不可能给他原单位带来收益。同时,他们原单位很多业务受影响。所以,现在整体来看,医疗领域收不抵支的问题非常多。那么问题来了,怎么解决?我建议,1万亿特种债,我们这次要主要考虑把医疗卫生填平补齐。你要知道,为什么我们发特种债?是因为我们有了疫情了,我们拿了这个干什么去?在疫情当中做出巨大牺牲甚至付出生命,我们整个医疗系统现在难以为继,要赶快救助。所以,这些东西你不要泛泛地去说,一定是解决现在的问题,并且根据现在的情形来调整我们的政策。所以,这方面我说任务非常艰巨。今年时间不短也不长,所以,我们要马上行动,否则很多的工作可能就难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这是我提醒的几点。

中国网:就是要根据当下特殊的情况,政策执行起来要更加得灵活起来。对此,赵老师您怎么看刚才王老师提到的这些建议?

赵锡军:确实,今年这场疫情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影响,同时在应对的过程中间,我们应该说也发现了很多的短板和一些不足的地方,也有很多的经验可以总结。我想我们以后边应对疫情,边复工复产,边总结边改进,相信通过这场总结以后,我们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会有比较大的进步,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间有更好的发展。

说到政策,今年我们在政府工作报告里也看到了对政策的要求,实际政策的要求是非常非常明确的,比如继续保持促进就业、就业优先的政策,仍然和去年一样,是放在首位的。在宏观政策上,我们看到两个大的宏观经济政策,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今年要更加积极有为,提到非常高的位置;货币政策要更加强调它的灵活适度,强调它的灵活性。所以,在政策的实施和贯彻执行中间,我们要做很多的事情。

刚才王教授讲到了,今年要增加发行1万亿的特别国债,这个特别国债是非常非常特殊的。我印象中,我们国家很少发行特别国债。我学习我们国家历史时(了解到),50年代,为了抗美援朝发行过特别国债,随后就没有。今年面对特殊的疫情,我们财政方面实际是面临比较大的压力的。一方面疫情冲击了经济,使得政府的税收、其他的收入可能下降减少;另一方面为了抗疫、防疫,你的支出可能就要增加,这样缺口就会很大。所以,这个政策,特别国债拿出来,能够作为弥补这个缺口的一个资金来源,来解决防疫抗疫中间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因为疫情的影响是很广泛的,国债的名字又加上了应对疫情的特别国债,所以,怎么样更好地配置资金,确实 值得我们做比较细致的安排,这个我同意王教授的意见。

王虎峰:我说一句,刚才讲到民生几个板块,医疗卫生里怎么做,医疗卫生里现在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问题,因为疫情的影响,很多基层医疗机构收不抵支,难以为继,甚至有些极端的例子,在湖北抗疫归来的英雄们回到原单位面临着下岗这样窘迫的境地。为什么?因为他没有那么多病人了,整个的情况全变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因为这次疫情本身就给我们很深刻的教训,我们这支队伍来之不易,一旦流失你再去找回来,那你的成本更高。所以,我们要充分用好这次特种国债,要稳定这批人员,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我觉得对这个事儿一定要有个很清醒的认识,各级政府要想办法。同时,在特种国债方面,我觉得应该对这个领域进行倾斜。

当然,我们不是简单地发钱,大家要注意,有很多改革创新的工作,适应新的形势下,怎么做新的服务,特别是由治疗转向健康,转向健康里就需要投入,同时要改变过去的模式,过去是你病了才找我,医生不怕你病,病了才找我看。现在我怕你病,为什么呢?因为我要负责你的健康。在这个情况下,我认为,切换这个模式, 以治病转为以健康为中心,这是最佳的当口。所以一方面要增加投入,另一方面,我们要赶快深化改革,创新我们的服务管理模式,这是非常值得研究解决的问题。

中国网:可以说也是借着这次疫情的契机进行模式和观念的转换。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佟静;摄像:王一辰/张文泉;导播/后期:刘凯;摄影:李佳;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佟静;摄像:王一辰/张文泉;导播/后期:刘凯;摄影:李佳;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