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都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我国通过多方面的举措表明,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那么逆全球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中国的对外开放又将如何助力疫情之后的经济复苏?就相关问题,我们采访到了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摄影 李佳)
中国网:白所长您好,感谢您做客《中国访谈》。
白明:您好主持人,各位中国网的网友大家好。
中国网: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奉行单边主义政策,秉持零和博弈思维,其实对全球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逆全球化的影响更加显著,那么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白明:实际上,经济全球化在过去的几十年来,为世界各国都带来了红利。不仅是美国,很多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全球化都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就中国而言,特别是2001年末,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分享了全球化带来的机会,同时也为全球化做出了贡献。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在这一过程中,中国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也给世界各国都带来了机会。而且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全球化既然给各国都带来了红利,但是近些年也看到一股逆全球化思潮,而且它现在也逐渐有了生存的土壤。这是为什么?实际上,全球化的确是给世界各国都带来了红利,但是有些国家获得的红利相对少一些,有些国家多一些。这对于一些传统的发达国家来说,其各种要素成本逐渐提高了,在很多产业,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它的竞争力也逐渐减弱,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很多的机会。
这些(传统的发达)国家也出现了一些失业以及企业倒闭的情况。所以,在这些国家内部,一些政客为了赢得选票,为了自身的利益,将一些本国经济的问题也甩锅给全球化,让其国内的人民认为是全球化让很多国家赚了他们钱,抢走了他们的饭碗。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引导。
那么这些国家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在我看来)应该通过国际合作,做大互利共赢的蛋糕,蛋糕做大了可能有竞争,但是无论谁多分一块,谁少分一块,都比以前要多。如果(各国)认识到这一点,“逆全球化”就没有(生存的)土壤了。但是,有一些国家就偏偏要拿这些问题做文章,实际上(这些国家)鼓吹“逆全球化”主要是一些政客在炒作,包括炒作中国威胁论,中国占了他们的便宜,他们与中国打交道吃了亏等等。其实,这些国家与中国打交道不仅不吃亏,而且还为他们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这么大的大市场,这些国家在中国市场上(可以)分得更多的蛋糕。
中国网:所以需要用更大的格局和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
白明:但是,一些国家的部分政客没有这样的格局。确实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产生了一些问题,但是全球化本身也是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的。在这次疫情的背景下,过去存在的一些问题,原来是逐渐暴露,现在完全暴露出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欧美一些国家对于全球化采取了不正确的态度,特别是同中国往来的问题上,认为自己吃亏了,所以例如美国强调制造业回归,甚至美国和日本都出台类似的方案,给本国的企业补贴,使其回归本土,或者政府提供搬迁补贴,支持企业迁移到其他国家。当然,我认为这是一厢情愿的,这些企业既然选择进入中国,是看重中国市场更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网:您刚才分析了逆全球化出现的一些原因及表现,那么这种逆全球化思维会对当下的疫情防控以及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白明:在当前的疫情下,战胜疫情最重要的措施是全球合作,因为疫情的形势,仅仅依靠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抗击疫情显然是很困难的,因为疫情是不分国界的。如果没有(各国之间的)合作,疫情会在各个国家之间反复。所以,其实中国经过二、三月份的努力,使疫情得到了基本控制。但是我们现在内防反弹,又得外防输入,因为(疫情在)其他国家又暴发了。
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提是疫情先得到控制。所以,认识到这一点就要在抗击疫情上进行(国际)合作。但是有一些国家不是努力共同合作,而是整天想着甩锅,因为这些国家在抗击疫情上出现了很多失误。疫情现在越来越严重,很难得到控制。为了平息国内的压力,也为即将到来的大选造势,势必会甩锅,不仅甩到了中国,还甩到了他的反对党、在野党,甚至是世卫组织等。但是,光靠甩锅,疫情是控制不住的,其他的也都免谈。
就目前的国际分工来说,疫情初期主要在中国暴发,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全球产业链诸多环节是在中国。中国产业链受到冲击,对全球世界经济的影响可想而知。现在疫情中心主要是在欧美,众所周知,欧美是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很多国家是制造业强国,所以,其影响可想而知。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独善其身。过去产业链可能只涉及三、四个国家,现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越来越长,产品越来越复杂,仅凭一个国家很难完成它的全部工序,有的产品甚至需要十几个国家的合作才能完成,即使一个国家的产业链再完整也没法运作,产业链的完整要依靠各国,产业链的断裂会影响、拖累各国。所以,(如果)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反击这种逆全球化思维,在抗疫的过程中,大家要团结起来。在产业链维护的过程中,大家要追求合作共赢。
中国网:其实在这方面,中国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坚定扩大对外开放,释放了重要信号,即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不会停下来,对外开放的大门也会越开越大。中国应当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创造哪些有利条件?
白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也给中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提到对外开放,他讲了四个重点,包括放宽市场准入,改善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主动扩大进口。
对外开放涉及到的内容很多,但是这四点是当务之急。现在面临着疫情,对外开放在疫情面前有先有后,应当更多地与疫情防控相结合。对于中国自身的开放来说,我们首先应该搞好自己的事情。我曾经将对外开放做了一个比喻,开放是要开“三门”,也就是“门口”、“门外”、“门里”。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开放的重点是“开门”,“门”开得越来越大,(我们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获得发展机会,与其他国家争取互利共赢。这一阶段,门开得越大,对我们越有利。
现在的对外开放,是高水平的开放,不仅仅是开门,当然,“开门”仍然很重要,我们还是要进一步降低关税,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缩短负面清单等。但仅仅依靠“开门”是不够的。例如当下,受疫情影响,外部环境比较复杂,我们就可以门里面可以多下工夫。例如,夯实对外开放的产业基础,促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探索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
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逐渐缓解,我们的开放重点则不仅是“门口”、“门里”,将来要更多地对“门外”进行开放。例如,我们与很多国家签署自贸协定,这就是开放。再比如,六年前(2013年)我们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起步很早,现在得到很多国家的积极回应,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整体上暂时有所下降,但是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还是上升的。还有中欧班列,尽管受疫情影响,中欧班列开行的班次仍然是增加的。
未来随着疫情的缓解,我们在“门外”更是大有可为,例如(积极参与)一些国际会议,包括G20、APEC等,再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一些努力,包括积极为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创造条件,为RCEP创造条件等等。
中国网:您刚才为我们介绍了在防疫进入到常态化(防控)的阶段,也就是进入后疫情时代,我们在对外开放领域的重点。那么,我们在推进这些方面的同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白明:首先,在推进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谈开放的问题,因为开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把改革开放(放到一起谈),因为改革与开放是一个总系统的两个相互良性互动的子系统。如果国内很多事情没做好,就去开放,那开放带来的影响未必是正面的,也可能带来冲击和压力,但如果把国内的事情做好了,那么开放将会倒逼改革,我们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将更高,这时候我们的开放就是一种良性的开放。
其次,开放需要循序渐进,举个例子,我们的外资准入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一开始是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试行,当时负面清单的长度是190项,但现在,经过多次缩减负面清单,已经缩短到了37项,将来可能还会继续缩减。自贸试验区试验成功了,那么整个国家利用外资也都要采用负面清单模式。全国利用外资的试验成功了,又将会向我们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准入过渡,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一律采取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法无禁止皆可为,这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说一开始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就采取负面清单的办法,可能会造成与很多现行的法律法规不配套,容易出现混乱。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白璐;主持:佟静;后期:刘凯;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