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毛群安:公共卫生体系将为国人构筑更加牢固的安全保护网
 
时间:2020年5月27日

嘉宾: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 毛群安

中国网: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5月22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时指出,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在当下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切实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未来怎样更好地统筹推进防疫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网《中国访谈》就此专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 毛群安 摄影/李佳

中国网:2020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让公共卫生这个字眼受到了全球的瞩目,但是很多人对于公共卫生其实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节目的开始请您介绍一下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现状如何?有哪些重要的组成部分?

 

毛群安:确实正像您说的,公共卫生一词再次被大家热议,但是到底什么是公共卫生?用系统内或者专业人员的讲法,它主要是保护公共健康设立的一套体系。说得具象一点,比如公共卫生的专业机构,像大家在媒体经常看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卫生监督机构都属于公共卫生机构;还有基层的医疗机构,都在公共卫生体系的范围内。由这些机构组建了公共卫生体系。

 

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从建国以后就逐步完善覆盖整个城乡,公共卫生体系为国人的健康构筑了一个安全保护网。简洁的说,2003年“非典”之后我们发现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问题,国家加大力度投入构建了更加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特别是加强了卫生应急能力的建设,“非典”提示我们应对急性传染病需要有更加灵敏的疫情监测能力、发现能力,以及出现大量的病人之后的紧急救治能力。所以,国家专门编制了规划,加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从国家到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都进行了全面的建设,这里面包括了检测能力、信息化水平以及现场调查处置能力等等。还有应急救治,设立了国家的应急救治重点机构,也建立了流动性的、可移动的应急救治队伍,配备了流动性的、可移动的检测设备、诊疗设备等等。

 

从2003年到去年,国家总共投入了3000多亿资金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设的项目数超过21万个。有了这样一个公共卫生体系,这些年来,在应对非典之后的H1N1甲型流感、H5N1、H7N9、寨卡、中东呼吸综合征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公共卫生体系就是由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所组建的保护公共健康的体系。

 

中国网:从刚才您的讲述来看,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是在发展中与时俱进的,回顾它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

 

毛群安:这样一个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尽最大可能保护公众的健康,之所以说它与时俱进,因为我们遇到一些事件,能发现漏洞、不足和短板,我们就去加强建设。“非典”之后,就特别重视检测能力的建设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的建设,这两个能力对于我们早发现疫情非常重要。比如H7N9就是最先在我国发现的一种病毒,如果没有这种检测能力、没有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就很难发现。所以,像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什么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就能确认病原体,并研发出检测试剂盒,这背后所涵盖的技术很复杂,它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相比较而言,在“非典”的时候,我们是在“非典”后期才确定了传染的病原体,这次在新冠肺炎初期就很快锁定了病原体,这使得我们检测发现病原体的能力大大提升,这个能力也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国际同行的公认。

 

中国网:现在我们看到了建设取得的成就,当然在应对疫情时也看到了它存在的不足之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和提升?有哪些短板和弱项?

 

毛群安:刚才讲到公共卫生体系和应急处置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过去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回顾评价在新冠肺炎前期公共卫生体系和应急能力的情况。

 

有这么几句话,第一句话是说过去所建设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应急能力为这次疫情取得重大胜利奠定了基础。比如我刚才讲到更多的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情况,我再简要地说一下卫生应急救治能力。

 

这次疫情在武汉发生后,病人急剧增加,一下增加了需要救治的病人数,这对任何一个城市来说都是巨大的压力。这次武汉所确定的几个重要的定点医院的救治工作为什么能够很快展开,能够适应应急的需要,能够把一些普通病房很快转成了重症救治病房,这体现了过去应急救治能力的储备。像武汉同济医院、协和医院都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属(管)医院,近几年新建了院区,在救治设备能力方面极大地提升了。所以,这次在武汉保卫战中就发挥了他们的优势,应该说我们的公共卫生体系和能力以及救治的能力是不错的,为我们的疫情取得阶段性重大战略成果奠定了基础。

 

但是我们发现这次疫情中暴露了公共卫生体系和救治能力的一些不足和短板。大家通过媒体也看到,我们前期监测预警能力有待加强,还有应对大型的、紧急的疫情,我们的救治能力有点应对不过来了。所以,在后期建方舱医院,这提醒我们有些大型的公共设施的平战转换能力存在不足。

 

还有一个短板是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和调用的机制也不适应这种大型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这些问题是下一步要加强的重点。

 

中国网:下一步如何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行加强和完善?

 

毛群安: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亲自指挥、直接部署,从疫情初期就在不断地寻找疫情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一个是从联防联控机制的指挥体系到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应急救治能力,我们把可能存在暴露的问题都列出来,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最近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印发了《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我简单地分几个层面(介绍)。

 

首先,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的检测能力提升,现在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县级以上疾控机构都要具备核酸检测能力。

 

第二,这次疫情暴露了基层能力还是需要亟待加强的,所以,我们把县域综合救治能力、检测能力作为一个重点,部署了很多具体的项目。

 

第三,根据我国的情况,布局传染病的定点救治机构,或者叫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基地,要做出一个大的布局,在各个大的区域和省份都要有所设计,一旦出现这样的疫情能够有梯次地应对。首先当地调动资源应对,不行就省内调动,形成这样一个应急机制。

 

还有就是像体育场馆等大型的公共设施要实现平战结合,能够在紧急状况下很快地转成战时所用,这就要做一些改造,新建大型公共设施时要考虑这样的功能。

 

特别是这次在武汉暴露出来的,大型公立医院还需要增加重症救治床位,包括负压救护车、负压手术室、病房等等,我们都设立了项目,使目前各地应对传染病的能力要有一个大的提升。比如,大型综合医院现在就要进行改造,发热门诊要规范,一定比例的病房现在就要改造成一旦急需很快就能转换成重症救治的病房,这样就避免了这次出现有些医院要临时进行改造(的情况)。大家知道紧急情况下临时进行改造,尽管很快,但是时间非常紧迫。所以,现在我们做好准备,按照一定比例把病房做好改造,一旦需要就很快转换。应该说这个设计,是我们针对这次暴露的问题的系统性设计,从基层一直到大型的综合医院,这就是救治的基地,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地方的重大传染病救治基地。

 

这些项目的实施,能够在过去的基础上很大程度上提升现在的应急救治能力。现在各个地方都在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进行了遴选,确定哪些医院作为重大救治基地,哪些医院作为应急转换的场所。

 

在整体经济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国家拿出了大量的经费,来支持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总理特别强调,我们要利用特殊的国债来加强应急体系的建设,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高度重视。卫生健康系统的任务就是要把项目组织好、实施好,真正使公共卫生体系在过去的基础上更加完善。

 

中国网:新冠疫情不仅对百姓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发展和全球经济来说都面临很大的压力,未来如何更好的统筹防疫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

 

毛群安:是的,在这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把握时机,在疫情稳定的情况下,及时地复工复产复学,减少疫情对整个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卫生健康部门也是想尽一切办法,希望尽快使疫情能够控制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使我们社会稳定生活尽快恢复正常。

 

随着国内疫情基本阻断之后,目前主要压力来自于境外输入的压力。国家已经对输入性疫情的风险防控有了完整的方案设计和实际操作的经验。所以,对疫情的防控还是有信心的。我们期待尽快地恢复整个经济社会的正常秩序。

 

中国网:请毛司长给我们介绍一下中国的经验和方案,对他们有哪些帮助?

 

毛群安:在这次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们从始至终加强和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在发现疫情之后就及时向国际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有关国家通报了疫情,共享了病原体信息、基因测序序列信息。同时在检测、治疗方面,我们把前期积累的这些经验与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进行分享,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扬。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在这次疫情过程中,我们和国际社会都要进行一场考试,对我们来说是闭卷考试,他们是开卷考试,他们借鉴了我们前期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国际的合作和交流对于我国的防控也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际的一些经验做法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提示。

 

现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过程中,我们也在研究学习借鉴国际上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希望中国的经验和做法能够给国际同道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我们期待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与国际社会和友好国家开展合作。我们国家要承担我们的责任和担当,我们也愿意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应对疫情挑战,我们有信心必定会战胜这场疫情。

 

中国网:今天谢谢毛司长做客《中国访谈》,在“两会”期间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信息和内容。


(本期人员——责编:佟静;文字:佟静;后期:郜玉至;摄影:李佳;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佟静;文字:佟静;后期:郜玉至;摄影:李佳;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