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虎峰:没有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的付出 就没有今天的局面
 
时间:2020年5月29日

嘉宾: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虎峰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公共卫生走入大众的视野,并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当中,公共卫生体系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还存在哪些短板和缺陷?未来公共卫生体系如何更好地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呢?中国网《中国访谈》就此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虎峰。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虎峰 摄影/李佳


王虎峰:主持人好!中国网网友大家好。

 

中国网:新冠疫情的爆发,让公共卫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这个看似大众化的领域其实很多人并不了解,究竟什么是公共卫生?

 

王虎峰: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在疫情爆发以来,我们确实应该重新认识公共卫生。公共卫生就是几类人、几种病、几件事。哪几类人?

 

健康人,没有得病的公共卫生也要考虑,也要保护你的健康、促进你的健康。

 

亚健康/临界,又叫高危人群。怎么样用健康促进的手段,让你尽量不得病。

 

得病的人。大家会说我得病以后往往去医院,和公共卫生有什么关系?

 

公共卫生负责以下几种病:

 

急性传染病/传染病,这是公共卫生里很重要的方面。医院虽然要管、要看、要救治,但是从职能来讲,疾控这条线要管。

 

慢性病,慢性病也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一类疾病,也是公共卫生负责。它的特点不是简单针对个人,而是针对群体。对慢性病的群体,特别是一些群体因素要进行干预。

 

特殊的服务,比如地方职业病,特别是尘肺病,一些特殊工种我们要特别关注。

 

关注几种病的同时,它有几项工作:

 

预防,对健康人群怎么预防,比如健康的宣教。

 

对于亚健康、高危人群,比如说对高血压、糖尿病来说,通过宣教干预你的行为,这是监测。

 

防控,对于传染病,比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卫生要通过综合措施把它控制住。

 

从这个角度来说,可能很多人平时并不在意,为什么?形象地讲就是咱们说阳光、空气、水,阳光明媚、空气洁净、水也特别安全,享用这些东西的时候你不感觉到它的珍贵,只有失去的时候,现在疫情来了,大家回头看公共卫生在哪里,实际公共卫生平时就是做这些工作的。我们这次要真正地理解、了解公共卫生在整个卫生体系当中的重要作用。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职能的定位,包括我们研究,一致认为公共卫生是整个大的卫生体系的基本板块,最重要的、最基础性的这样一个工作。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虎峰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专访 摄影/李佳


中国网:这也是公共卫生一直远离大家视野的原因,因为它悄无声息地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各种保护、保障,但是我们并没有察觉到。

 

王虎峰:润物细无声。

 

中国网:现代公共卫生起源和发展都是西方世界所主导的,那中国的公共卫生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王虎峰:提到公共卫生为什么和西方相关?现代公共卫生的诞生是和工业化发展一脉相承的,工业化比较早的国家都在西方。为什么他们要做公共卫生?因为工业化直接带来污染的问题,所以当时公共卫生首先要解决工厂环境,包括城镇的污水处理问题,这就是现代公共卫生的开始。

 

现代工业化,包括现代科技带来一些新的风险,这本身给公共卫生带来挑战。同时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在很多人是在写字楼里做白领,很多问题是缺乏劳动锻炼,缺乏一定的运动量。

 

中国网:生活方式的改变。

 

王虎峰:对,这又导致一些新的疾病。公共卫生始终是跟着社会发展走。

 

大家会说,既然这些是西方国家因为工业化带来的,那我们是不是就比较滞后,我们没有人家成熟。也不能这么简单地看,因为我们的国家在历史上公共卫生主要的任务或者威胁是应对瘟疫。看历史书里很多时候提到有自然灾害和各种瘟疫,在我们几千年社会发展当中经常遇到,我们怎么解决?这也是公共卫生的问题,按现在来说可能就是传染病。

 

最典型莫过于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名家叫张仲景,他写的《伤寒论》,公元219年,那时候到现在1800多年了。《伤寒论》就是把疾病看作是外感风热,他通过系统的梳理提出来一系列的论断,之后医学界都把它看作是一个应对瘟疫的主文献,沿用至今,我们有很辉煌的文化和历史。

 

从近代来看,我们出台过《卫生条例》。在延安时期,我们也专门开展过卫生运动。那个时候我们非常清楚,疾病和其它敌人一样影响我们的健康,影响我们的战斗力,所以我们要从卫生抓起。

 

新中国成立,我们提出来“爱国卫生运动”,纲领就是防细菌战、防疫病(传染病)。

 

从历史也好,从近代也好、现代也好,我们做的这些工作很有中国特色,并且不断地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体系的发展脉络。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虎峰 摄影/李佳


中国网:其实我们这个体系也是源远流长,从古时候一直延续至今,吸取了很多精华传递了下来。通过这次疫病的考验,您认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暴露出来哪些短板?

 

王虎峰:大家普遍反映早期的应对反应迟钝。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对甲类、乙类(传染病),我们都有非常明确清晰的反应的一整套的方案和要求。但是对于未知的、新型的传染病,比如这次新冠病毒,我们还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及时反应的一套东西。

 

中国网:应急的反应能力。

 

王虎峰:对,特别是在前期。

 

为什么我说这个问题?按照法规规定,如果甲类要由国家认定,乙类是省级单位认定,包括主管部门。从响应上来讲,一二类响应一定是省以上单位才能,到三级响应以后地市级,四级响应县一级,疾病等级越高,行政级别越高,它才有响应权、确定权。问题是对于新型未知的病毒,要确定它是甲类、乙类,特别要层层来报,显然周期就长了。

 

所以我们回头看,对应对未知病毒,这种及时响应还是不够的。这显然就是我们的一个短板,所以我们要重点加强。

 

中国网:现在,新冠疫情依然在全球蔓延,各国的防控方法和措施也不尽相同,您怎么看待疫情高发国家的防控举措的特点呢?

 

王虎峰:对国际疫情我们也是密切关注的,在2月份、3月份的时候,我们就有一个团队每天跟踪研究国际上几十个代表性的国家的进展情况。到3月中旬,我就通过实际分析得出一个初步结果,就是疫情短期内不会结束,肯定持续时间比较长。到3月20日,我接受媒体采访就公开讲可能有几个高峰,包括暑期,甚至可能延续到年末。

 

那个时候提这个事情大家可能有点不愿意接受,现实太残酷了,难道口罩就不能摘下来了吗?现在回头看就是这样的现状。

 

为什么那时候就说疫情会持续下去?

 

首先,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国情,在最重要的时间窗口抓住了战机没有?如果它犹豫,只要犹豫几周,最佳的时间窗口过去以后,想控也基本上失去最佳机会,很难控得下来。因为超过医疗救治各方面能力以后,就没办法再回头做了,已经做不了了。

 

有的确实就是没有这个条件和能力,在有些地方吃饭尚且不容易解决,让它停下来做这些工作,甚至要禁足,没有好的基本保障是做不到的。

 

所以种种原因交叠起来,我们认为(各国的防控举措)分两大类:积极的防控、消极的防控。积极的防控一定是自始至终要抓得非常紧,中间不能反复,中间一反复前功尽弃。消极的防控有的就看价值取向了,我们也分析为什么他会这样做。价值取向是在控制疫情和经济之间怎么做取舍,有的国家就说我就是要经济,不能把咖啡馆、休闲的地方停掉,我就是鼓励大家继续该干什么干什么,就是要稳经济,所以可以把疫情放在一边。

 

但是实话实说,我们观察到的教训多于成功,比如最典型的英国,英国首相一开始觉得这个事情在家待着就行了,也不需要太紧张。但是当他住了院,从重症监护室里出来,前后一个月不能工作,再回来说看来没有健康就没有经济了,认知就不一样了。这两个是辩证的,不是要经济就一定能抓经济。

 

中国网:不是简单二选一的关系。

 

王虎峰:对,如果仅仅看到经济,没有看到防控,很可能最后人财两空,病人你又救治不了,经济也没办法恢复。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虎峰做客中国网 摄影/李佳

中国网:各国在疫情当中的方法虽然不尽相同,但其实还是各有各的特点,有很多值得互相借鉴学习的地方。

 

回看这次疫情,农村、社区是第一道防线,它们在这次疫情过程中主要发挥哪些防控作用?又有哪些需要弥补的短板呢?

 

王虎峰:这次疫情有个很大的特点,过去包括西方很多专家到中国来考察,他们开始这样说,我们以为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这个事儿我们就束手无策了,没有办法应对。但到中国来看发现还是有办法的。是什么办法呢?就是通过制动,减少不必要的交流活动,要确保一线和抗击疫情相关的部门和人员,确保这部分人正常运转,但是其他人能不动就不动。通过这个来遏制疫情的急性传播,同时有几个办法:

 

一是保证基本的服务,没有基本服务老百姓在家里待不住的,我们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的,通过无接触式的各式各样的服务,老百姓可以能够待得下去,包括网上办公的办法。

 

二是国家给了很大的支持,调度物资、人员,群防群控发挥了很大作用。

 

再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流行病学调查,我们做得非常认真,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梳理得非常清楚,这对控制疫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些谁在做?就是基层。对于一个人员的流动,一个社区、一个企业、一个写字楼,要做这么多流调工作,都是要靠基层人员。所以基层人员在群防群控当中是主力军。

 

别小看日常的管理,恰恰就是通过日常管理打赢了阻击战、总体战,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充分肯定基层人员。如果没有那些人,也没有今天的局面。

 

中国网:基层公共卫生人员他们作为防疫第一道防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工作。

 

王虎峰:对,我们应该看到他们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中国网:面对基层公共卫生人员、人才的流失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王虎峰:基层确实还有很多短板和薄弱环节。比如说基层医疗机构里没有专业人员懂得传染病特别是急性传染病防控的技能,包括设施、防护物资也非常缺乏,在疫情初期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我们也跟踪调查了解了一些地方的做法。分级诊疗以来,我们做了医联体、医共体,那么在医共体,特别是县域里,它们在这次抗击疫情当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核心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如果在过去,乡镇都是分散的,自己顾自己,这种情况下很难组织有效、有质量的疫情防控工作,这次因为有医共体牵头,把技术、人员、物资派下去,包括带着他们一起工作或者给他们做培训,这就使得基层这张网稳住了。在城市里也是大医院带头,除了对口支援之外,很多医院对基层社区都有帮扶。

 

当年没有医联体、医共体的话,临时组建是来不及的,没有办法做到的,这次也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整体是靠上面的帮扶,基层的力量还是很弱的,所以我们要非常清醒,基层的短板还是在人才、技术方面,包括必要的物资方面赶快补齐。

 

中国网:对此您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呢?

 

王虎峰:比如说在基层,有一些乡镇还是固定工资,很多情况下贡献和报酬是脱节的,干多干少可能就是这么多。脱节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活力不足、效率低下,引不进来、留不住。

 

有些地方花了很大工夫,给人才编制,但是来了以后很快就走掉了。这不是简单的问题,怎么留住人、怎么用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我觉得在“十四五”期间,这是我们很重要的一块,我们一定要把基层工作做好。

 

在这里我特别强调一点,过去重视吗?重视。为什么效果不好?因为过去重点放在了基础建设和设施、设备。

 

中国网:硬件上。

 

王虎峰:对。对人员、软件、管理服务投入不足,我们认为这块儿没关系,只要栽了梧桐树,就能迎来金凤凰。当时认为只要把硬件设施改善了,就可以招来人来。现在看来不够,真正的大头是能够引得来,留得住,并且能在这里发挥作用,并且制度设计要合理,要有利于他们在这里干一番事业。

 

中国网:还需要有长效机制在。

 

王虎峰:对。

 

中国网: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疫情后,您认为公共卫生体系的定位是否发生了变化?

 

王虎峰: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次我们要补短板,要汲取经验教训,很重要的一项是对公共卫生的定位,在定位上我们要明确几个问题:

 

一是公共卫生对几类人、几种病、几件事,在这么多事当中,未来将应急放在公共卫生很重要的位置。过去这么多事儿,但是应急并没有摆在很突出、很重要的位置上。根据国内外的形势,未来对于未知病毒带来的威胁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卫生应急在公共卫生中非常重要的地位要突出出来。

 

二是新医改以来要构建四个服务领域: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保障。在实际当中,公共卫生基础性的地位并没有突出出来。我们当时是这样设计的,但是在后边执行起来,特别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对公共卫生的改革是明显滞后的。问题在哪?初期我们是比较重视的,包括公共卫生的投入保障也是有很明显的加强,但是改革滞后导致今天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公共卫生光投入不行,还要深化改革。

 

三是公共卫生要升级,看作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觉得就是卫生系统的事儿。

 

中国网:牵扯不到安全的层面。

 

王虎峰:对。现在看它是关乎到国家安全,这个事情已经不是传统的公共卫生的概念了,更多的是非传统安全因素,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当中的地位凸显出来了,所以我们公共卫生的地位也应该凸显出来。

 

冷兵器时代,病是病,战争是战争,这两个是两回事。但我们现在来看,可能疾病就是一种战争形式,它就威胁着整个国家的安全,国防的安全。从定位上要全面提升。

 

当然了,除了定位之外,有些具体的政策、措施也要改进。

 

中国网:体制机制上的改革。

 

王虎峰:对。为什么这样说呢?在疫情发生之前,很多人都意识到,包括有关部门都意识到公共卫生,特别疾控系统存在着很多的短板,潜伏着危机。大家已经非常清楚了,并且也在着力研究,想改进。但是今天回头看可能是力度不够。

 

比如有几个大的核心问题要突破:

 

一是针对近几年来公共卫生的机构和公共卫生人员负增长。统计年鉴可以看出来最近三五年都是负增长,人员一直在流失,机构越来越少。特别标志性的国家疾控中心流失了数以百计的人才,要培养好非常困难,但是流失非常容易。

 

那我们要反思为什么流失,比如现有的政策,待遇没有及时调整,和报酬是脱节的。

 

中国网: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

 

王虎峰:对,所以这样情况下很多人就流失了。

 

二是资格。公共卫生医师也是医学院毕业的,和其它专业也是一样,有的是四年、五年,甚至更长。毕业之后要想从事(公共卫生事业)要考证,但是考完以后公共卫生没有处方权,但到医院去的有处方权,这样情况下就没办法个人实现,没有办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情况下要反思政策,不但要吸引人,还要留住人,还要用好人,让他有发展的空间。如果他在这个地方没有事干,他愿意待下去吗?不愿意。越是优秀的越会另谋出路。这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

 

中国网:经过此次疫情,让公共卫生再次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也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了公共卫生系统的重要性,也督促我们要抓紧补短板、堵漏洞,更好地让公共卫生系统为人民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谢谢王教授带来这次精彩的解读,也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下期再会。

 

(本期人员——责编/主持:佟静;后期:张文泉;摄影:李佳;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主持:佟静​;后期:张文泉;摄影:李佳;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