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当前,国际上的新冠肺炎疫情尚未明显趋缓,而中国的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各地正在全力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此时,人们发现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那么,如何判断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概而言之,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将往何处去?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网《中国访谈》特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苏剑教授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苏剑。(李佳 摄)
中国网:苏教授您好,欢迎您做客我们的节目!
苏剑:中国网的各位网友们,大家好!
中国网:疫情推动了逆全球化的发展,也对产业链带来一定的冲击。欧美日等西方国家将会加大重建基础产业的力度;同时,中美的经贸争端也在向深处发展。那么,外资企业是否会加速离开中国?相应地,世界产业链是否也会进行重组?
苏剑:关键产业链的调整或者企业迁出中国这样的一些问题,不仅仅是目前疫情的问题,在此之前好多企业就开始迁出中国了。
中国网:为什么?
苏剑:好多个原因。由于中国经济在发展,经济发展的结果就是人均GDP上升到1万美元了,人均GDP上升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要素禀赋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以前国外一些企业到中国生产,看上的是劳动力便宜,现在劳动力不便宜了,你说它是不是该去找劳动力便宜的地方?所以,这本来就是自然的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在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迁移的过程。所以不光是外国企业迁出去,中国自己的好多企业在疫情之前都已经迁出去了,好多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在向东南亚迁。
中国网:也在寻求劳动力成本低的区域?
苏剑:对。产业链的调整其实早就出现了,只要经济在发展,只要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在提高,产业需要在升级,老百姓收入在提高,消费在升级,结果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链的调整那是不可避免的。
现在大家谈的产业链调整,其实就是由于疫情冲击导致的一些产业链调整,这个调整我认为应该会出现,因为这个疫情让各国认识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全球化导致国与国之间相互依赖,这个相互依赖本身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的,这没问题,国际分工提高效率。但是它同时也给不同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威胁。你依赖别人的时候,如果别人靠不住怎么办?那不就麻烦了。所以分工本身是双刃剑:一方面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加剧了经济安全的脆弱性。结果疫情就导致大家更担心自己的经济安全,尤其是医疗行业以及粮食行业的安全,这两个都是要命的。
接下来,由于这个可能会导致一些产业链的调整,这当然也可以理解。这个产业链调整同时也意味着其它产业链得调整,因为产业链本身是完整的产业链,不是生产口罩直接把口罩迁过去就完了,迁口罩的时候其实牵扯到生产口罩的一些设备、研发能力、材料等等,都得动,所以可能就面临比较大的布局调整。
中国网: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国内经济学家提出要着力打造国内的内循环产业链。您怎么看这个提议?
苏剑:如果其它国家都这样干的话,中国也被迫必须这样干了。那怎么办?本来一些外资企业在我们这里生产,它走了,我们还要不要这些产业?不可能不要,所以就必须自己想办法把它填补起来,这很正常,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有自己国家的经济安全需要考虑,尤其是粮食安全。
经济安全看你怎么理解,经济安全按我们研究宏观经济的人来看,可以从多个层次来看,从比较严重的角度来看,那就是经济危机会不会爆发,像美国经济危机就爆发了,对美国的经济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对中国也造成很大的威胁。对中国来说,我们要非常关注自己的经济安全,会不会出现经济危机?产业链外迁会不会导致本国经济出现危机?别的产业链外迁,我们怎么办?我们40多年享受到了全球化的好处,但同时也相当于把自己后背交给别人了——互相依赖。互相依赖的结果就是你的经济安全
中国网:关系到我的经济安全。
苏剑:对啊,人家的行为就关系到我们的经济安全了。这个情况下,我们产业链的完整化就是非常必要的任务,这还是比较大的经济安全。比较小的经济安全就更多了,比如经济波动,经济增速涨一个百分点跌一个百分点,一般情况下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对于宏观调控、对于就业来说,马上就影响失业率。当然这不会形成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但是对你的就业问题就构成威胁。只要有全球化,对别人就有依赖;对别人有依赖,那么你就得承担这个风险。产业链的完整化对中国来说也是必须的。我是赞同这个观点的。
中国网:您刚才着重强调了粮食安全,在今年4月17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六项保障工作,其中保基本民生、保粮食能源安全都涉及农业。同时,农业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发展,也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但是,去年以来的猪肉涨价等问题,显示出我国农业的短板。您如何看待今后农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问题?
苏剑:如果说是粮食安全问题,我个人认为对中国来说不是个大问题,只要我们农业制度安排比较稳定,政策也是能够持续稳定下去,或者如果对农业再优惠一点,采取一些政策,中国的粮食问题应当不是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18亿亩耕地的红线。现在中国粮食亩产已经相当高了,亩产1000多斤很简单,好多地方都已经达到这个目标了,或者远远高于它了。就算亩产按1000斤算,18亿亩耕地,人均大概1.5亩,1.5亩乘1000那就是1500斤,人均粮食产量可以达到1500斤,够用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粮食问题只要制度安排不发生大的变化,政策上也不要出现一些对农业的负面冲击,要有正面冲击或者没冲击都行,粮食安全不是个大问题。
农业的发展方面,在稳定土地耕种面积的情况下,农业的发展其实就需要保障这么几个问题:
一是劳动力。中国农业现在劳动力流失非常严重,多少年之前中国就说中国农业是靠“61·38·99部队”来维持,“61”就是儿童,“38”就是妇女,“99”是老年人,青壮年人都走了,这意味着农业方面劳动力流失太严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粮食的需求会增加,这很正常。在这个情况下要稳住粮食生产,必须有高素质的劳动力留在农村。随着劳动力的流失,农业会出现机械化,现在机械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了,“38·61·99部队”能够稳住就是有机械,要不是机械的话,他们稳不住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机械化程度可能会更高,就要求操作机械的人员技术水平也要提高,就是对他们的化程度的要求也提高了,已经不再是以前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文盲做这些事情了,做不了了。这是稳住劳动力。
另一个方面是农业生产技术方面,要加大研发投入,这是两个方面。农业机械方面,机械化程度也要进一步提高。
乡村振兴关键就看乡村振兴是怎么定义。我们现在看到,好多乡村已经衰落了,农村都已经没有人了,青壮年都走了,就剩下老年人、留守儿童。在这种情况下,振兴这样的乡村还有必要吗?这些儿童迟早会跟着父母走的,老年人迟早会去世的,或者会跟着他们的孩子去外面养老的。
中国网:也都会逐步地离开这个地方。
苏剑:对,会逐步地离开这个地方。那么这个情况下,我们要顺应都市化的潮流。乡村振兴最终体现在一个是生态保护,一个是农业振兴,这就可以了。工业和其它行业要往城市集中,最后给我们留下的就是绿水青山,让农业可以集中地大规模开发,人离开之后的宅基地等等可以腾出来做工地,这不就更适合机械化运作吗!我觉得这是我们可以考虑的思路。
中国网:好的,感谢苏教授给我们做了非常详尽的解读。
(本期人员——责编/主持:韩琳;主持:裴希婷;摄像:王一辰/刘凯;导播/后期:张文泉;摄影:李佳;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