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技术能手赵宇:为导弹擦亮“眼睛”的人
 
时间:2020年7月1日
嘉宾:全国技术能手、航天科工二院699厂操作工 赵宇

 中国网:在数控铣工车床上,随着机身显示屏上指令的跳动,铣床上的零件正在一件件被打磨……赵宇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699厂的铣床操作工,也是一名党员。他用铣刀打磨出一件件精密的航天产品,把握微米之差。他熟练掌握各项数控加工技术,赋予每个加工零件以“生命”。他的日常工作之一是为导弹擦亮“眼睛”。同事评价他是一个爱跟零件较劲的人,生产出的零件是“免检产品”。进入航天系统工作近十年,赵宇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技术,屡次在大赛上拿奖。2018年获得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冠军,2019年被授予“首都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全国技术能手、航天科工二院699厂操作工赵宇接受《中国访谈》采访。  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中国网:赵宇,你好!欢迎您作客我们的节目。您加工的是航天产品,那么这对于数控铣工有哪些技术要求或技术难度?

  赵宇:作为航天产品来说,它要求零件的精度非常高,同时它的工艺性又非常复杂,结构比较差,刚性也比较差。像我们加工精度来说,像人的头发丝大概是0.07丝,这是我们行业一个计量单位。但我们加工的零件精度要达到0.01丝,大概也就是头发丝的1/7,甚至像一些镗孔,一些关键尺寸的精度可能要达到头发的十几分之一。还有我们零件它有很多形位公差,它的精度也是特别高的,包括零件,还有一些对表面质量的要求,可以达到Ra0.4,这是一个非常光的尺寸精度。

   作为我们航天人,要想达到这样的精度,就需要比同行业的人付出更多的汗水,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实现,能够保证我们零件满足航天的要求。

 中国网:铣工车间里有这样一句老话是:“车工怕车杆儿,铣工怕飞板儿”,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说法呢?

  赵宇:其实铣工飞板是铣工的基本功之一,为什么说它难呢?是因为它对基本功的要求非常高。对于飞板来说,就像我们一张A4的纸,当咱们这个纸厚度是一样的,当它面积越大的时候,就越不容易平整。我们就是要克服这个问题。技艺高超的师傅们就能把更大的纸加工出来,然后让它还是保证一定的平整性,这就是我们工匠精神的体现。

   当然,这种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也是我们工匠精神的一种体现。

   中国网:现在在车间里使用的设备还是比较先进的,那在有了先进设备这样的辅助下,人的技术水平在操作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赵宇:在现在这个环境中,我们的数控机床的精度已经非常高了,但这对于现在的工人来说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用很多的软件,很多的辅助设施提高精度。但机床精度也有一些误差,它受温度、湿度、环境,包括机床本身的制造误差,刀具的一些误差,零件变形的一些误差,很多方面都会影响到零件的最后精度。

我们现在的师傅需要通过去调整这个刀具的参数,切削的参数,去摸清这个机床的脉络,去摸清机床的规律,抵抗它对温度、变形,对零件产生的这些误差,这就需要我们工人师傅拥有更加发散的思维,更加清晰的头脑来处理这些细节,处理这些误差,然后保证我们零件最后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状态。

  一个年轻的师傅和一个有经验的师傅,他即使使用同样的软件,同样的设备,同样的环境下去加工同一款零件,他们加工的情况也是有不同的,比方说装卡的手法,装卡的力度,敲击点,包括切削参数的使用,切削刀具的选择,加工路线怎么安排,我先加工哪里,后加工哪里,都会对这个零件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有经验的师傅就会随时去解决一些发现的问题,随时去调整他的参数,去调整它的工艺,去调整它的切削路径,保证我们零件有个比较好的结果。

  中国网:航天产品的质量标准是什么?

  赵宇:航天零件对于精度有很高的要求,其中关键尺寸的精度可以达到0.01毫米,但是我对所加工零件的要求是尽可能地趋近于零线,因为这样才是满足设计要求,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效果。

  基于航天产品的特点,我对自己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生产的每一个零件没有比操作者更了解它的特点,它就像我们的孩子,我们有责任关心它的每一个细节,我们想方设法让它尽善尽美,为此,我们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赵宇介绍其参加大赛的作品样品。   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中国网:在您的车间里都知道,只要是赵宇加工的零件都是“免检”产品。你生产的产品“免检”的“秘诀”是什么?

  赵宇:大家说我的产品是免检产品,我是非常非常高兴的,其实不存在完全免检产品这种说法,我们每件航天产品都需要经过自检、互检、专检这样的过程,专检师检验,是最后一道把关的人,他对我的零件非常放心,这让我非常的自豪。

  首先对于零件来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标准,我对自己的要求是非常得高,从零件的表面质量,尺寸精度,形位精度,对它每一点都特别看重。我所要求的完美的零件就是,它的每一个尺寸都趋近于零件,满足设计的要求,它的表面质量没有瑕疵,它的形位公差非常稳定,这是我想要的结果。

  比方说我现在加工的这个零件非常复杂,它程序几十万句,一个程序就要走40多个小时,但是我在干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同样的程序,可能几十万句的程序我只用一遍,编完了这个程序我再也不用了。干下一件零件的时候又重新设定程序来,把调整完了的程序用到里面。其实要是正常来说,数控铣床它就有一致性,我只要调好了一个程序,剩下的我就不会再调整它了。但是它可能有一丁点儿瑕疵,在我这儿是不允许出现的,我就会给它把这一丁点儿瑕疵在第二件的时候就给它进行处理,第二件发现问题然后再处理,可能我这10个零件加工出来一件比一件好,一件比一件精度高,一件比一件它的质量更优,是这样一个递进的过程。

  在我们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每年会有很多的时间出去比赛和培训,跟国内的很多行业尖端人才去交流,去沟通,取长补短。通过比赛,你可以把比赛中一些技术特点,一些加工要素内容直接用到生产中。其实近几年比赛下来,我们从比赛中学到了很多生产中学不到的东西,用这些比赛中学到的东西也为我们科研生产解决了很多很多的难题。

  中国网:你生产过自己最满意的产品是哪一件?

   赵宇:其实我加工了很多很有特点的零件,每个零件有每个零件不同的难度。我最近在干一个研制型的核心零部件,它的加工精度非常得高,而且加工难度非常得大,它所用的切削刀具长径比达到了15倍,而且还是微径铣刀,它的内部结构就像迷宫一样,它的尺寸精度基本上全部都在0.01毫米以内,我们要想用微径铣刀,去保证这样的加工精度难度非常得大,为此,我们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时间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历时一年多才基本上把这个零件加工成功,而且最后经过组装和调试,这套零件已经达到了设计的要求,我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中国网:有一种说法是数控铣工做的是“为导弹擦亮‘眼睛’的工作”,导弹的”眼睛”是什么?您又是如何擦亮的?这对于导弹的成功发射和安全发射起到哪些重要的作用?

   赵宇: 我在车间主要从事的是导弹核心零部件的加工工作,它就像是导弹的大脑一样,控制导弹的一切动作,最终使导弹精确地打击目标。人们常说“导弹打的准,就像长了眼睛”,也许我们就是那个“给导弹擦亮‘眼睛’的人”,我们的零件加工的精度越高,性能越好,导弹就能打得越准。

   导弹上有成千上万的零件,我们只是加工其中的一部分。我们有责任保证我们所加工的零件是非常合格的,质量非常好的,这样才能确保我们每一发弹能打得响、打得准。

   中国网:同事评价您说是一个爱较劲的人,但是您较劲的对象不是人,而是零件,那么您的这股“劲儿”是从哪儿来的?    

  赵宇:我其实有两个信条,一个是精益求精,一个就是胆大心细,干我们这行就和医生做手术一样,它需要走刀,尤其是去料加工,每一刀都要一刀一刀地走,一刀一刀地下。但是有人就不敢下这个刀,因为下这个刀有可能好有可能坏,但是你这个能力就是在于你下这个刀能保证下完这个刀的尺寸是合适的。如果你胆不大就不敢动这个刀,你要心不细,这个尺寸就会作废。这个胆子是建立在你有一定的水平,你有一定的技能,你有足够高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够有这个胆子,所以说为了有这个胆子,为了能胆大心细,我就去苦练一些技术。一些东西可能别人做一遍,可能我就要做十遍,做一百遍,要把这个东西掌握透,要有足够高的技艺才能去有这个胆量。几十万程序,任何一个小改动都可能造成这个零件的报废,任何一点儿改动都是有风险的。很多人都是做完一个程序之后不敢改,因为他怕有这种风险。但是我感觉,我不能因为有这种风险,知道它的有这个问题就不去处理它,既然发现了这个问题,即使我承担一定的风险,也要把这个问题给它避免掉。

  有一次车间交给我一个任务,它是一个传统的零件,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它的传统工艺已经不符合现在的使用要求,原先是由线切割、电火花辅助数控铣工加工出来,现在为了保证表面的光亮度,需要完全通过数控铣床加工出来。因为原先也有人做过这样的尝试,但是没有成功。现在有些师傅看到这样的工艺安排,也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就是要啃这块骨头,想把它做出来。于是呢,我制作异形的工装,选择合适的刀具,调整切削参数,历时将近两个月,总算把这个零件加工出来,然后身边的好多老师傅都对我伸出大拇指。

  与机床打交道的时候,看着黑乎乎的铁疙瘩在自己的手中变成亮晶晶的零件,心中满满的都是成就感。

  中国网:时值建党99周年,您是一名大国工匠,也是一名党员,您认为党员在践行工匠精神中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赵宇:首先,我认为,我还不是一名大国工匠,大国工匠是我的长远目标之一,距离大国工匠我还有长的一段路要走,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作为一名有十多年党龄的青年党员,我感觉在践行工匠精神的道路上,应该走在最前面,尽量做出榜样的作用。

  我刚入单位的时候,一直是跟在师父身边,他的一点一滴,身上的很多特质都影响着我,他对工作非常热爱。我师父是一名党员。我感觉我师父身上有很多特质非常吸引我。他很无私,做很多事情不图回报,为车间做了很多的贡献,而且他都五十多岁了,还把很多的精力,很多的时间放在工作上,为车间解决了很多的困难;同时,他也对于徒弟们非常包容,对待徒弟们犯的错误会悉心地去指导,去解决,保证下次不犯错误,但他不会一味地批评,这些特质都非常影响我,我也希望自己能够以身作则。我希望把我能够教给他们的,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成长道路,我也会义无反顾地去帮助他们,希望将来他们能够拥有的技术水平比我高,能够拥有的道路比我更宽广。

  党员不一定是车间的骨干,但是车间的骨干一定要是党员,这也是我们厂对于一线党员的要求。

  我们事业部的王懿海师傅是我的良师益友,他是全国亚军,全国技术能手,技能水平也非常高,是车间的中坚力量,但他目前还不是一名党员,事业部党支部考虑到他的情况,及时对他进行考察,他也主动向党组织靠拢,按时递交思想汇报,积极参加党员活动,响应号召捐款救灾。我认为,他已经是一名非常合格的入党积极分--子,期待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


(本期人员:责编/记者/文字:裴希婷;摄像:郜玉至、韩歆昊;后期:张文泉、刘凯、裴希婷;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记者/文字:裴希婷;摄像:郜玉至、韩歆昊;后期:刘凯、张文泉、裴希婷;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