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听好了!中国不会通过出让领土来解决边界问题
 
时间:2020年7月10日

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叶海林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自今年6月15日晚中印两国军人在加勒万河谷发生流血冲突以来,两国关系就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尽管此次冲突由印度军人挑起,证据确凿,中方也保持了克制,努力让印度回到谈判桌前,但印度一方面跟中方进行军长级谈判,也表达了缓和局势的态度,另一方面却又向边境地区大肆增兵,四处购买武器,甚至限制中国手机APP,限制中国投资等等。那么,印度这些看似矛盾的言行到底是什么意思?印度是铁了心要与中国割断一切联系吗?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一局势?本期节目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叶海林与网友们进行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叶海林。(李佳 摄)

中国网:叶老师您好!感谢您做客《中国访谈》。

叶海林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中国网: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发生之后,印度一方面在边境大肆增兵,在国际上大规模购买军火,另外一方面也和中国进行了三次谈判,并达成共识:双方共同致力于缓和边境的紧张局势。对于印度官方表态和实际行动中存在的差距,您怎么看?

叶海林首先我们要强调一点,加勒万河谷之所以在6·15发生冲突,就是因为印度出尔反尔。在6·15之前,中印两军的军长会晤已经达成了解决问题的共识,是印军食言自肥,在6·15的当夜越境进入到中国实际控制线一侧,试图去摧毁我方留置的一些设备,才造成了双方的冲突以及人员伤亡。

“6·15冲突”的发生就是因为印度没有信守双方达成的共识,这个是必须要强调的。至于说之后双方也有一些接触,这种接触从大的层面上,我们可以认为中印两军、中印两国都没有认为加勒万河谷冲突是双边关系的转折点,更多地是把它看成了技术性的问题。双方确实有诚意去处理它,通过谈判,通过前线的指挥军官层级的谈判,在技术上把这个问题解决掉。这是一个双方有的共识。

当然,这个共识的实现并没有那么容易,并不是说双方有这样大的共识,谈判就会一帆风顺。我们要看到印度方面为谈判本身也是做了很多手准备的。一方面就像您刚才谈到的,他们在前线增兵。前线增兵有两个考量:一个考量就是为谈判造势,也就是后方站着部队,前方谈判的人员腰杆才会更硬。这个策略其实我们能够理解,因为从国家博弈的角度来说,这种做法本身不是什么问题。第二当然就是——更重要的是万一谈不成,如果出现军事冲突,印度也要有所准备。这一点也反映出,对于印度来讲,它是做了谈不成的考量的,并没有把谈成作为唯一的选项。

这个态度本身并不说明什么。任何一个国家在处理边境纠纷的时候,都可能做一些自我防卫的动作,但这个动作是不是过分,那就要看你增兵的规模,包括你增兵的武器装备是不是说超过了所谓应对不时之需的需要。而我们现在看印军,仍然在向印控克什米尔方向大量增兵,这种增兵就已经超过了所谓应对不时之需的考量,它已经达到了打一场小规模或中小规模的边境战争的需要。这样的增兵,当然是我们要反对的。因为这种增兵破坏了双方和谈的气氛,而且也给未来中印两军在实控线附近维持和平和稳定增加了危险。

至于说印度在全世界采购军火,我觉得这个事情是印度国内趁机炒作的行为。印度政府横竖是要买军火的——我们知道印度是全世界国际市场最大的军火采购商之一,这些军火在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可能购买起来会有一些阻力,但是利用加勒万河谷冲突,煽动起印度的民粹主义情绪,印度趁机闯关,让军火购买在国内反而成为给印度人民党政府的加分选项,这个策略还是有用的。因为这些武器即使现在买了,说马上使用到加勒万河谷方向,这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很难说购买军火本身与加勒万河谷冲突直接相关。但是印度确实是利用这样的一个事件,为自己的军火采购计划,可以说搞了一把“政治把戏”,而且这个把戏成功了。

中国网:针对印度这些举措,我们的反应是什么,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叶海林:首先我们要看到,我方还是尽力跟印度争取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去管制好边界分歧、管控好局势,现在可以看到已经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效果,说明中印两军双方已经脱离接触,但是并不能由此认为说这就是我们所做的全部的工作。实际上能够实现中印双方脱离接触,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我方做了必要的军事斗争的准备,如果在前线、在现地没有足够的军力,没有足够的军事斗争的这些包括物资、包括人员的准备,那么想在谈判桌上跟印度谈成一个让印度承认现实回到6·15之前的状态,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看到在现地上,我们一定会有我们相应的军事上的举措。当然我们也秉持一个原则,就是我们没有把争端扩大,我们始终是集中现地的问题现地解决。这一点中国要比印度克制得多。印度已经把它变成全国性的狂欢或者是仇恨的表达。我们看到它有民众去上街砸毁中国商品,有煽动抵制中国产品的这些社会运动,甚至由政府出面,去禁止中国的一些互联网应用软件——手机应用软件。

中国在这方面是高度克制的。这个克制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我们并没有认为这个事有多大。对于我们来说,这个事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我们可以解决,我们不愿意把它上升到双边外交的整体层面上来。第二个就是对中国来讲,就像网友经常说的,我们也可能想抵制一下印度的产品来表达一下我们的愤怒,但是我们找不到。我觉得这也反映出中印两国之间在经济依赖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倒挂和反差,使得中国认为把边界问题扩散到影响中印的方方面面每一个角落,在我们看来这个事不理性。所以中国的网友包括中国政府,我们都做得整体来说要比印度克制得多。这种克制是来自于我们对自身的信心:我们犯不上出现一次河谷对峙事件就像印度一样,跳着脚火冒三丈,这个事也不符合我们大国的身份。

中国网:可以说我们也是一直展现出大国的姿态,努力地克制,来尽量控制住冲突,实际上我们也是做了多手的准备。我们从历史经验来看,印度一直秉持着“前进政策”,即在谈判过程中,是单方面让对方退让,一旦对方退让之后,它立马就占领对方退让出来的地方。我们也看到印度有高级别的官员称要在边境做好长期对抗的准备,包括近期印度总理莫迪在视察拉达克边境地区时也放出狠话。您怎么看待印度的真实想法呢?

叶海林:“前进政策”这个词我们用来形容印度的边境政策已经很多年了,而且不只是用来形容中印之间实控线的争议,印度对其他国家的边境政策基本上也是一样。这个事可以回溯到英国殖民政府时期,当时的英国殖民者出于和世界其他大国进行利益争夺的需要,出于所谓的确保印度——就是英属印度绝对安全的需要,搞出了一个叫“科学边疆”的概念,也就是说英印殖民政府是不尊重所谓的传统习惯线的,也不尊重历史上形成的中印两国以及包括印度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这种习惯的。因为在殖民者到来之前,我们说东方国家、亚洲国家,我们一般来说没有边界的概念,只有边疆的概念,我们很少会划一条清晰的国境,往往是到了一定程度,进入到一个两不管地区,最后形成了一个客观上的边疆地带。这个是历史形成的。英国殖民者是不会尊重这样一些历史习惯以及两侧人民的文化差异和经济往来所造成的不同的隶属关系,他们不会尊重这个。

他们的考量只有军事角度,也就是说英国的殖民当局认为说我必须要占领某个分水岭、某个制高点、某个河谷或者是某一个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标,然后我的后方才是安全的。所以以这样的理论,它不断地向前推。可是我们知道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会有一个问题:你占领了一个地方,你觉得它安全以后,你会发现你需要更多的地方来保卫这个地方,所以就会不断地往前推。“科学边疆”就导致了一个不断蚕食它国领土的政策结果。

印度独立以后,别的可以说跟英国人学得不太好,但是这一点学得非常好,它在对尼泊尔、对不丹,对其他的很多国家,在南亚的很多国家,都是采取类似的政策,就是要不断地往前推,推到它的前线人员觉得安全,它的后方的政治家才会觉得安全。而实际上它的前线人员永远不会感到安全,因为任何的军事部署都是需要缓冲的,当你占领了缓冲区以后,你会发现你需要新的缓冲区,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就表现出印度一种对边界地区哪怕是寸草不生的荒漠地带的贪得无厌的想法。我想这是我们对所谓“前进政策”实质的理解,就是印度缺乏对历史上形成的习惯线的尊重,而且还过度考虑自己所谓的军事利益和安全利益。这种贪婪导致印度和周边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存在着领土争议。

至于说对中国,因为中印边界没有正式划定,就使得印度在这方面更加变本加厉地用这种方式,试图去获得将来谈判过程当中一个有利的态势——在印度看来,如果我们不谈,占了就是我的;如果我们将来谈,那么想让我吐出来,你就要付出代价。所以这个是印度在边界问题上的一个基本的心态。

至于说莫迪总理去拉达克,我觉得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一方面,这有向中国示威的考虑,因为毕竟列城离中印实控线已经非常近了,这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他也有在国内去煽动民意,去塑造一个所谓强人形象的考虑。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一方面印度的政要跑到前线去加油打气,而另一方面印度同时在不断地释放出信号,说我希望跟中国谈判。这种两手策略其实是不管是内政还是外交,它都是服务于印度人民党的执政利益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清楚地看到,莫迪去拉达克,不代表印度政府要跟中国决裂;但是也同样,我们要看清楚,这样的一个非常不友好的举动,也就意味着说中印两国无论是边界谈判还是未来的边界斗争,都会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它不会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帆风顺。

中国网:对印度的这种做法,在处理和印度的边界冲突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叶海林:我想,是我们的就是我们的,所有在历史上属于我们的,我们都不会放弃;不是我们的,当然多一寸我们也不会多要。中国和印度尽管没有正式划定边界,但是实控线的走向大体上是清楚的。在历史习惯线的问题上,其实我们也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哪些区域在历史上是属于我们的。在这些问题上,我觉得这是原则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土地,不管我们中国多大,我们也没有多余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可能指望说中国通过出让土地的方式,来获得边界问题的解决。我们非常希望和印度解决边界问题,但是解决问题要看条件,要双方都有诚意,现在的条件是否具备,印度方面有没有诚意,这些问题我们的网友都很清楚。

以加勒万河谷冲突包括两年前的洞朗事件,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印度现在没有足够的诚意和中国去解决问题。它更多的是想在解决问题当中,怎么去占便宜。我想,(既然印度)抱着这个心态,对于中国来讲,我们就要考虑清楚,我们所需要的边界问题的解决是真正有利于两国人民的,而不是只是一个一时的阶段性安排。这种情况下,从中国的立场来说,向印度传递清楚我们的主张,不引起误解,就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中国现在所做的事情是告诉印度,我们能接受的情况是什么。印度不要认为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特别是在印太战略的策应下,印度自认为自己占据了一个有利的环境和态势,可以向中国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我觉得加勒万河谷事件如果说我们总结经验的话,这一点经验非常重要,就是告诉印度这个幻想是不能有的。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佟静;后期:张文泉;摄影:李佳;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佟静;后期:张文泉;摄影:李佳;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