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近年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在重大外交场合阐述中国关于全球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提出中国解决全球治理重要议题的新方案新举措。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一直以更积极态度参与全球治理,在国际组织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引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不断提升话语权。中国倡导的全球治理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期《中国访谈》特邀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丁冬汉分享观点。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丁冬汉
中国网:丁院长,您好!
丁冬汉:主持人好!各位中国网的网友大家好!
中国网:中国参与国际组织以及全球治理的历程有40多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角色特征,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您如何看待每个阶段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的不同角色特征?
丁冬汉:国际治理有一个发展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20世纪40年代后期,主要在美国推动下形成了以联合国为核心,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为骨干的全球治理体系。在近80年的发展演变中,在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下,又先后发展建立了国际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到今天为止,已经形成了一个涵盖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国际多边、双边机制与体系。
中国参与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的历程有40多年,我大致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致为1971年到1992年。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这为中国登上国际多边舞台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铺平了道路。改革开放后,中国真正开启了全面参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相关组织的进程,中国也从一个被动的参与者转变为一个积极的支持者和贡献者。在这个阶段,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是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阶段:大致分为1992年到2012年。这一阶段以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为主要的标志,此阶段为中国深度融入全球治理,并逐渐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全球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阶段。同时,中国逐渐扩大与各主要区域组织的合作,比如欧盟、东盟等等。中国除了以区域成员国身份参与一些组织外,比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还以观察员、对话国、伙伴国等身份与区域组织建立正式关系。特别是在国际经济发展治理中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随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加大了本国经济刺激力度。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对阻止当时世界经济形势恶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阶段:大概是2012年到今天,是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开始主动作为的阶段。我们不仅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新理念,还牵头组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主动作为,对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秩序,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网:近年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在重大外交场合阐述了中国关于全球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也提出了中国解决全球治理重要议题的新方案新举措。中国倡导的全球治理理念主要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它的核心思想有什么?这对全球治理提供了哪些理念贡献?
丁冬汉:中国关于全球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我把它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中国关于全球治理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二是把脉世界发展新大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的国际力量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
三是明确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不仅事关应对各种挑战,比如恐怖主义和气侯变化等等,也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中国顺势而为,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和举措。这一系列思想的提出,战略定位的明确,对中国增强全球治理话语权,同时加强世界应对能源安全、网络信息安全、打击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而且也承担了中国力所能及的大国责任。
四是创新全球治理理念。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比如像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接受《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时说:“全球治理体系是由全球共建共享的,不可能由哪一个国家独自掌握。中国没有这种想法,也不会这样做。”
在这些新思想,新理念中,我觉得最核心的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建共治共享”,这一些新理念为丰富全球治理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实现了三大超越:
第一大超越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根基于中国传统《尚书》提出的“协和万邦”的思想,是对西方“民主、人权”等治理理念的超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多年来,特别是苏联解体以来,动辄挥舞所谓“民主、人权”大旗,肆意干涉他国内政,甚至推翻别国政权,比如像今天叙利亚的悲剧就是这样一种不合理的治理理念造成的。
第二是对西方等级国际治理体系的超越。二战后,以美国主导推动发展的全球治理体系,实质是等级制的。在整个治理和经济产业链上,美国处于最高等级,其他西方国家处于第二等级,广大其他发展中国家处于第三等级,实际上它是一个不平等的体系。
第三个是对西方联盟治理体系的超越。二战后,西方以美国为核心,形成了北约、七国集团等多种政治经济联盟体系,这些联盟体系的本质就是确保西方利益最大化。
中国网:除了上述提到的这些理念上的创新和理念上的贡献,其实,近年来,我国在推动全球治理中也提供了很多很好的全球公共产品,进行了行动引领,比如,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您认为,我国提供的这些全球公共产品在完善全球治理体制机制中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丁冬汉:在人类全球治理中,不仅需要有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世界卫生组织等这些基本的治理平台,同时还离不开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二战以来,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主要是大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但是他们提供的公共产品,全人类是受益者,他们自身是更大的受益者。
中国随着国力日益增强,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中国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全球公共产品。但是另一方面,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对中国有了更多的期盼。所以,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做贡献。但是,中国提供的全球公共产品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公平、公正。因为过去西方国家主导提供的公共产品,特别是对发展中国的援助,基本是治标不治本。因为它并不愿意为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事关长远的能源、交通、教育等基础设施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包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等,都是对过去国际治理公共产品提供不足、不公正的一种补充与改进。
举个例子,如亚投行,从2015年成立以来至2019年12月,正式成员国已经超过100个,其中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2016年其首批四个贷款项目全部都是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比如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宣布,如果中国开发出肺炎疫苗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无私援助。
中国网:毋庸置疑,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潮流,我国也一直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在国际组织中发挥作用,来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中,这也体现了我国一贯坚持国际多边主义的主张。近年来,中国在维护国际多边主义上有哪些作为?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哪些影响?这对于全球多边机制的建设起到了哪些推动作用?
丁冬汉:近年来,中国在维护国际多边主义上的作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决维护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二战以来,我们在全球治理体系当中,联合国是一个基础,处于最核心的地位。中国作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全球大国,2019年9月中国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指出,“联合国在当代全球治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维护联合国的权威与作用,就是维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和各国合法利益,就是维护全人类的美好未来。”我们不仅仅嘴上这么说,我们还有行动。从2019年起,中国超越日本成为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出资国,占到整个联合国会费的12%,而且今天中国还是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第二大出资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军事人员最多的国家。
二是捍卫多边世界经济机制。这几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逆风很强大,给国际贸易、全球经济带来严峻挑战。对此,中国坚决捍卫多边主义和国际贸易规则。特别是近几年中国高举开放合作的大旗,不仅在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场合坚决捍卫多边主义和全球经济治理的基本原则,而且采取一系列主动扩大开放的举措,切实践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理念。
三是积极履行国际公约。在世界个别大国“退群”成瘾,不断践踏国际公约的形势下,中国坚定维护在联合国框架内签署的一系列国际公约。《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指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核安全公约》《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国际公约,基于各方共识形成,符合全世界各国利益,各缔约方都应严格履行,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不仅如此,在今天个别国家退出世界卫生组织的时候,在2020年5月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视频大会上,中国宣布拨款20亿(美元)支持世界卫生组织。
应该说,作为一个今天在全世界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国,中国今天坚定地支持国际多边机制,在国际社会有重要的影响。瑞士常驻世贸组织代表团大使狄迪尔·查博维说,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为促进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增加全球民众福祉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他说,无法想象,若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当今世界的多边合作会怎样?对世贸组织来说尤其如此。
总之,在全球保护主义、民粹主义高涨的今天,中国坚定维护国际多边机制,对维护全球多边体制,促进人类发展的公平、公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网: 联合国十七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首位定的是“消除贫困”,而2020年也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我国提出的“精准扶贫”的理念对于全球减贫本身以及减贫模式将会产生哪些重要影响?
丁冬汉:今天世界仍有大量贫困人口。这固然有多种原因,但减贫模式的不科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每年都筹集大量资金援助不发达国家,世界银行等经济组织对很多不发达国家也有优惠贷款,但效果并不理想。这为什么会不理想?应该说以前全世界减贫的模式主要是西方提供理论。有一个很典型的理论叫做“涓滴理论”,这个理论用一个很通俗的话解释就是,经济发展了富人当然最先开始富起来,但是富人在消费的过程中慢慢会有一部分惠及到穷人,那么这样整体就提高了。这实质使贫困人口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从根本上消除贫困、遏制返贫。
我国的精准扶贫,我把它归纳为“上下联动,多方合作”。所谓上下联动是,一方面国家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激励起贫困人口的智慧,意思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奔向富裕的理想与精神力量;多方合作就是调动全社会多方面的力量,比如我们很多的企业,包括今天很多的学校等等都加入到扶贫事业当中来,特别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把扶贫帮到穷根上,我在给你进行扶贫帮助的时候,你自身也发挥内在的动力,这是对人类减贫事业的巨大体制机制创新。
另一方面,我国精准扶贫减少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本身也就是对人类减贫事业的巨大贡献。
总之,中国精准扶贫对联合国实现十七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首位任务“消除贫困”,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网:好的,感谢丁院长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观点分享。
(本期人员:责编/采访:裴希婷;摄像/后期:张文泉;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