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培养跨文化交流引领者
 
时间:2020年8月5日

嘉宾: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杨丹

中国网:20206月以来,在教育系统有两件大事,一个是《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的正式印发,一个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的正式问世。高等学府如何贯彻落实这两部文件的精神?如何做到真学真用,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本期节目就相关问题专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

 

图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接受《中国访谈》专访 摄影/杨佳


 

中国网:杨校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专访。

 

杨丹:谢谢!

 

中国网:今年推出了两份关于教育的重要的文件。我们想了解一下您怎么看待这两份文件推出的重要的时代意义?

 

杨丹:教育部在两个一百年的新时代的重要节点推出《讲义》和《意见》,我觉得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对教育界来说是大事。

 

先说《讲义》,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经验的一次系统化、科学化的总结,深化了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提升了教育理论化、系统化的水平,是未来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的文件。

 

《习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的意义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认识;第二,总结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体系;第三,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的遵循;第四,为世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所以我觉得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网:也是值得我们好好深入来学习的。我们注意到《意见》中提到了要提升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国际化水平,要加快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高层次的国际化人才。您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着手改革?

 

杨丹:我觉得《意见》是基于新时代,对于新的世界格局的变化,立足中国的实际,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行动指南。

 

就我看来,要面对未来的、未知的、不确定性的世界,怎么培养国际化人才,总的理念应该是需要培养有中国深度、全球广度、有人文高度的跨文化交流的引领者。

 

就中国深度而言,我觉得中国的大学和中国的大学生应该有深厚的中国根基,对中国文化本身有深刻的理解、深入骨髓的信念,在这个基础上,再走向世界,了解其他文明的时候,他能够深化自身文明的理解,也会深化对世界文明的理解,这是中国根基。

 

全球的广度,是指的对全世界不仅是有一般的认知和经验,还需要深度的体悟全球的文明,体悟全球世界格局的发展,并且带着专业的体系、眼光去看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有深刻的理解,而且最好是有深度的国际化的体验,包括学习、工作的体验。

 

第三是人文高度,能够融汇中外的文明,知周中外、道济天下的情怀,去看看这个世界。北外的校训是“兼容并蓄,博学笃行。”他需要对不同的文明,用平等的、包容的态度去看待。

 

有这三个内在的素质跟素养以后,除了外在会表现出来他跨文化交流能力很强、语言很强之外,更重要的,他能够真正用全世界共同接受的方式去表达、去交流、去沟通,进而实现文明的交流互鉴。所以我觉得未来国际化人才应该有这样的特质。

 

为了让北外的学生有优秀的语言能力之外,还要有深度的国际化体验,我们推出了北外全球化战略。为我们所有的在校生提供北外全球奖学金,让他们100%的能够出国。这就意味着我们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全世界有实践、实习、学习的机会,这就提供了了解世界的可能性。我希望我们的学生对西方世界有很好的了解,对亚非拉世界有很好的了解,而且这个了解不是浮浅的,而是深入的,是带有专业的眼光。北外的同学们走到任何一个地方,我都希望他是中国和世界沟通的桥梁,是能够深入融入当地的一分子。

图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  摄影/杨佳


中国网:这其实对在校大学生而言,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机遇和体验了。

 

杨丹:对,是的。与此同时,要培养国际化人才,我们不单单要关注青年学生的培养,应该也要关注我们的管理人才的培养。

 

第二个方面在管理干部的培养方面,中国大学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中国的未来,不只是需要像焦裕禄式的植根本土的优秀干部,也需要像乔冠华、崔天凯大使一样的,能够驰骋全球,能够在全球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实现中国和世界相互沟通理解的优秀人才。既有中国的根基,又有全球的视野和能力。

 

第三个方面,在全球发展方面。中国的大学应该积极地走出去,在全球布局,能够真正实现,把全球作为校园,把国家作为课堂,能够让我们的师生融入当地,理解当地,并且成为有机的一分子,这是更大的格局。

 

中国网: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国际化,从各个方面提升我们国际化水平。

 

杨丹:是的。在国际化布局方面,北外有一些独特的优势,经教育部批准,我们获批开设了101种语言,这是全国最多的。同时我们有41个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和培育基地,有23个孔子学院,有3个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同时我们还有遍布全球的北外的校友,北外历史上培养了400多位大使,2000多位参赞,现在很多大使也都是北外的校友。所以正好有这样的平台,能够为北外的全球布局提供重要的支撑,同时也为中国的大学,甚至中外人文交流提供重要的平台。

 

中国网:我们注意到《意见》也提到要做强“留学中国”的品牌,中国目前已经是亚洲最大的留学生目的国了,留学生的规模和数量也是趋于稳定,对于如何做强“留学中国”的品牌,您有哪些建议呢?

 

杨丹:留学生是中国和国外沟通很重要的桥梁,也是培养未来能够相互了解重要的青年力量。习总书记多次提到教育决定人类的今天,也决定人类未来。最终能决定未来的是这些青年人。所以我觉得学校包括教育部也高度重视留学生的培养。对于留学中国的品牌打造,有三个自己的想法。

 

第一个是要重质量,质量是最根本的。要吸引优秀的青年人留学,首先是要做好教育质量本身。因此要形成留学生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留学生的招生、培养、就业、校友服务,能达到一流的标准,这样自然就会提升品牌。

 

中国网:靠实力说话。

 

杨丹:靠实力说话,如果留学生的培养质量能够达到世界一流的时候,我们的大学自然也达到世界一流。从这个意义上讲,质量是最重要,最优先的。

 

第二个方面是多样化。尤其在疫情期间,全球有5.2亿人线上教学,5.2亿人在线上接受教育,这就意味着可能疫情会彻底改变我们教育的形态,甚至会改变大学和整个教育产业的形态。北外做了非常有效的工作,保证了正常教学的同时,也向全社会,全球开放了我们在线的资源,得到了社会的好评。未来的留学教育可以是多样化、多层次、多种方式的存在,它可以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国内国外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应该能够为留学生的培养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第三个方面,从未来来看,是趋同化。

 

中国网:趋同化怎么讲?

 

杨丹:趋同化意思是说留学生的招生质量、培养的质量、就业的质量,应该实现跟本国学生的趋同。比如说北外能够在全国招到各个省基本上是前千分之一最好的学生,那么我们同样的可以做个比较,我能不能把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最优秀的青年招进来,这就是招生质量。如果在各个国家招生也能达到1%、千分之一最好的学生,这就说明招生质量是世界趋同。

 

所以说留学生的培养是三点,第一是重质量,第二是多元化,第三是趋同化。我希望到2050年左右,也是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实现的重要时间节点,中国的留学生教育,“留学中国”品牌能达到世界一流的标准,真正能吸引世界一流的学生来中国,来北外就读,成为重要的留学目的地。如果能实现这个目标的话,中国的大学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要的贡献,也为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网: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

 

杨丹:是的,我们需要为此而努力。

图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接受《中国访谈》专访 摄影/杨佳

 

中国网: 我们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讲义》将被纳入大学生必修的教材当中,您认为未来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部重要讲义的内容?

 

杨丹:我有幸在刚刚出版的时候,就看到了《讲义》,同时也参加了教育部关于《讲义》的专家座谈会,我觉得《讲义》确实是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博大精深。怎么样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重要论述的意义呢?

 

我觉得应该从三个坐标以及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从人民坐标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政治意义。第二,从世界坐标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战略意义。第三,应该从未来坐标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意义。

 

中国网:通过这三个坐标,我们也可以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这部《讲义》的内涵了。

 

杨丹:是的,更能够站在时间、空间和价值观三个纬度,来深刻理解它的精神要义,进而能够对我们思想的统一,行动的一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网:受疫情影响,高校的国际交流和合作造成受到巨大的冲击,很多高校在危机之下,不断地改革创新,催生了后疫情时代很多教育的对外开放的新形式,北外在这方面有哪些尝试和探索?

 

杨丹:在后疫情时代,教育的形态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正在积极地推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国际和国内相结合,以各种方式,能够保证质量为前提,有效地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这是我们总的思路。

 

同时在后疫情时代,我们还是要坚持走全球化的道路,虽然现在国际交流受了很多影响,但是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根本的办法在教育。通过教育来解决问题,教育不应该本身成为问题,同时应该成为解决问题的钥匙。

 

在这方面,我们积极地推动国内外交流合作,虽然短期内我们的同学的就业、出国,都会有一些影响,但是我们积极地提供了像助研、助教、助管等岗位,解决同学短期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积极为留学生提供这样的服务,同时为同学在疫情之后尽快地出国做好准备。我相信疫情会过去,在疫情之后,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实现新的跨越,这可能是我们教育界面临的共同话题。

 

中国网:您是怎么看待教育的对外开放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这两个理念之间的关系您是如何理解?

 

杨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校师生中得到广泛的共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我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是多元立体的理论体系,它应该包括生态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等等,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前面这些共同体的建设,我们还需要推进另一个共同体的建设,也是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那就是教育共同体。

 

我认为只有推进人类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才能培养一群真正能够面对未知的、不确定的世界提出解决方案的年轻人,进而能够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所以还是回到我的理念,教育是解决未来所有问题的主钥匙,教育共同体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条件。

 

中国网:可以说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

 

杨丹:是的。

图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接受《中国访谈》专访 摄影/杨佳


中国网:针对这两部重要文件的精神,北外未来有哪些规划和愿景?我们将从哪一方面着手改革,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杨丹: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九个坚持的核心要义,我们将积极地推动十四五的规划,把论述的精神内化为我们的规划蓝图,进而推动成为现实,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同时也根据意见的精神,不断地加快和扩大对外教育开放,这也是北外独特的使命决定的,这也是北外内在发展的动力需要。

 

北外的办学使命是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一个变化的中国,让中国了解一个多元的世界,所以我们秉承这样的使命。根据《讲义》和《意见》的精神,我们正在积极地制定十四五的规划,十四五规划我们初步明确有三大战略,这三大战略是人才兴校、学术强校、全球立校。尤其根据《意见》的精神,我们突出全球立校,推出2020—2050年北外全球战略,以此来推动学校的发展,落实文件要求。

 

在这个方面,我们总的理念就是以全球应对全球,以全球的资源应对全球共同的问题,培养未来的全球化人才。怎么样实现以全球应对全球呢?分为三个层面,我总结为三句话,一个是聚天下英才,一个是为天下育才,第三个是以天下育才,稍微有点拗口。聚天下英才就是说我们要不拘一格的吸收海内外人才为我所用,以超常规的方式吸引海外人才,建设我们的海外军团,推进国别区域研究,推进我们的语种建设。能够在十四五期间,从数量和质量上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这个教师队伍应该是全球化的,最优秀的队伍。

 

第二个方面是为天下育才,我们培养人才应该是基于世界的,基于未来的。不但为中国,也要为未来的世界,为未来的全球培养人才。同时扩大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推进为未来培养人才。

 

第三个是以天下育才,把全球当做校园,把国家当做课堂,让我们学生去深入地体验这个世界。古人云,行万里路是成才的重要条件,所以我希望他们的这个万里路能遍布全球,在毕业之前,就能有100%的全球化的体验,而且是深度的体验。在毕业之后,能够像我们的校歌里所说的一样,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世界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时代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

 

中国网:这也是人民所说一个好的教育,北外也可以说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先锋队和主力军。

 

杨丹:我认为好的北外和好的中国的未来教育,应该是基于中国的,也是基于世界的、基于未来的。推动全球化的发展北外有独特的资源,也有独特的使命,能够在新时代有所作为的重要领域。

 (本期人员:责编/主持:佟静;摄影;杨佳;后期:张文泉;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主持:佟静;摄影;杨佳;后期:张文泉;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