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群:扩大内需是恢复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战略基点
 
时间:2020年8月13日

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立群

中国网: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此次会议透露了哪些重要精神?对下半年的经济工作做了怎样的部署?就这些问题,《中国访谈》特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张立群研究员进行解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接受《中国访谈》记者专访。(杨佳 摄)

中国网:张老师您好。

张立群:您好。

中国网:对于下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了扩大内需的重要性,也把它称为“战略基点”。为什么把扩大内需称为“战略基点”?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内需市场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存在哪些不足?

张立群:扩大内需对我们当前来看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中国经济的大循环,很重要的就是受到需求不足的制约,这个循环的速度是在减慢的,它的堵点是在增加的。

从企业这个角度来看,就是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面对着销售困难,比如今年7月份制造业PMI指数调查,它所涉及到的企业,大概有53%左右的企业都把缺少订单作为它各项困难中最突出的一个困难摆在首位。这就说明当前企业需求不足、订单不足,这是它们一个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它们不是说不能把这个生产能力提高,而是这个产品生产出来之后能不能够卖掉,如果卖不掉的话它也不敢再进一步扩大生产。

这需求不足的矛盾实际上由来已久,就是2010年以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由于我们国内城镇化推进不平衡的这些矛盾的制约,实际上我们这个需求它的增速是持续下降的。比如我们从出口来看,按美元计算的出口增长率,2010年的时候是31.3%,但是到2019年的时候是0.5%,今年上半年是-6.2%。所以,我们整个外需的增速,从10年的观察来看,它是持续大幅度下降的,外贸生产企业的订单是持续地大幅度减少的。

另外从投资来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2011年的时候是增长23.8%,但是到2019年的时候是增长5.4%,今年上半年负增长3.1%。所以,这个投资增速也是持续地大幅度下降。这个对国内比如说重化工原材料,包括一些设备制造、各种零部件制造,包括工程机械、包括能源等等,都带来普遍的深刻的影响,就是这些方面的企业就没有订单了,它就产能严重过剩了。

另外消费,由于出口和投资增速大幅下降,那企业的开工率就显著下降,减薪裁员就普遍发展,所以居民收入增速下降,购买力下降,这也影响到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10年的时候是增长18.38%,但是到2019年的时候是增长8%,降了10个百分点还要多。今年上半年是负增长7%左右。

所以我们说三大需求,从内需到外需,我们从10年的回顾来看,增速是持续大幅度下降的。这必然导致企业订单显著下降,导致企业的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速持续下降。所以,工资发放有困难,贷款归还有困难,它就带来了居民收入增长的困难,带来了金融和银行的困难,等等。所以,这个需求不足,这是我们经济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从我们当前面对的形势来看,还是要以我为主,以扩大内需为主。原因很简单,就是现在世界经济它面对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很多是我们左右不了的。包括这个疫情的发展,疫情防控形势的发展变化,包括在这个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越来越向困难的方向来滑落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所很难左右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接受《中国访谈》记者专访。(杨佳 摄)

所以,我们解决这个需求不足的矛盾,还是要从国内市场着眼,从国内市场着力。这个里边实际上它的潜力也是最大的,因为我们从2019年的数据来看,投资的规模去年是55万亿左右,消费的规模是48万亿左右,而出口的规模按人民币计算是17万亿左右。所以,我们国家需求的大头是在国内,国内的需求加起来接近100万亿,外部需求17万亿左右。所以我们说扩大内需,恰恰是要把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出来,把中国这样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它处在目前的这个发展阶段的高成长性,经济的高成长性的优势发挥出来。所以我们说要牢牢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这是党中央针对当前形势作出的一个科学判断,对我们克服当前的困难,使得国内经济大循环能够顺畅地恢复起来,是我们这个经济能够持续地回升向好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抉择。而这一点如果做好的话,它也就能够通过国内经济大循环带动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就能够在世界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作出中国的重要贡献。

中国网:会议指出要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说到财政政策的时候也提出要注重实效。您如何理解这一问题?那么怎么样能够让宏观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折不扣地落地呢?

张立群:实际上我们现在很多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都需要通过宏观政策的效果显现来实现。我们这个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的还是从财政和货币这两个方面来着手的。今年两会在财政政策方面,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赤字的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而且发行1万亿的抗疫特别国债。在发债方面,地方专项债的规模也增加了1.6万亿,应该说今年财政政策力度还是相当大的。那么现在来看,财政政策的效果,从我们刚才的分析来看,应该在扩大内需这个方面取得积极的表现,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把这个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这样一个想法,把它落到实处。

我们说这个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很重要的就在于除了政府这个主体之外,像企业和居民这些经济主体,它都是顺周期而为的。从我们的观察来看,比如说市场形势不好,企业是不敢积极去投资的,企业是要规避风险的。所以,这个时候企业投资,在你这个市场需求不足的时候,它不是积极地扩大的,它是跟着要减少的,所以它是一个顺周期的发展。

从居民来看,当你这个市场形势不好,企业开工水平也不好的时候,他的这个就业情况是不好的,他是要留点钱要为自己来做保障的,所以他也不敢大手大脚去花钱,他也是一个顺周期的选择。

但是如果都顺周期的话,这个经济就有一个惯性下滑。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这个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就是说我们要改变这个周期下行的这样一个进展,我们要通过政府这样一个宏观调控的作用,把这个经济周期性的下滑给它阻住,给它向回拉上。这个才能够熨平这个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减少了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说,财政政策的作用就要特别在政府投资这方面表现出来。

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些方面,这些方面是政府责无旁贷要做的事情。因为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服务,它有很大的公益性的特点,你让企业基于市场的原则去做是很难做起来的。所以,这个方面的事情必须要政府来做。而这个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包括生态、环保这些方面,我们的短板还是非常多的。像今年的洪水就考验了我们这个大江大河的水利体系的(抗洪)能力,应该说和我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来看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

另外,我们从这一次疫情冲击(来看),我们的公共卫生,在重大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这样一个应急的能力还是有短板的。

还有,在义务教育(上),我们在大中小城市教育均等化,包括在北京的教育均等化(方面),现在学区房的升值价值就在于你这个学校的水平是不一样的,但是从我们发展的方向来看,公共服务应该是均等的,每一个公民所获得的公共服务,包括小学,包括学前教育,包括初中等等,都应该是均等的。

在这些方面我们的短板还是很多、很普遍的。

另外,城市内涝的问题,一旦有大雨,很多城市就被淹,说明地下的排水能力还是不够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在环保方面,我们城市的污水垃圾处理,也包括农村的污水垃圾处理,这个差距都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们说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这个建设目标,我们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多个方面,政府补短板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所以,我们这一次要面向2035年,我们要谋划现代化的长远蓝图,就一定要把这些补短板的事情,把它们理清楚、搞明白。围绕这些蓝图的要求,我们真正在这个补短板的方面抓住当前这个机遇,把这个工作做实做好。

这里边我想可选的项目是非常多的,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到城市地下综合设施建设,再到我们这个大江大河的水利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再到我们这个高水平的污水垃圾处理体系的建设,等等,就是我们有多个方面的短板,我们现在有必要把它补上。这些短板如果我们把它搞明白了,那今年财政的安排,比如说增发的1.6万亿的地方政府专项债,这就有用武之地了。而且专项债的规模,今天总量达到3.76万亿。中央今年是6000亿预算内的资金要加强“两新一重”的建设,就是我们说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包括交通水利这些重大工程,这个都和我们这个补短板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些我想都要面向长远蓝图的描绘,我们要把它选准,要选好,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这些工作今年落到实处了,我想通过政府投资,提振投资的这样一个效果就可以强有力地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今年这个基础设施投资就会有一个增速的显著提高,就会带动整个投资有一个显著的提振。另外我们也就抓住了一个重要契机,为我们现代化的长远需要补短板、打基础。这是一个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非常重要的工作。我想我们从财政政策来看,首先要在支持政府补短板这个事情上,要把它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当然这个过程是需要货币政策积极配合的,因为政府发债是需要资本市场来积极跟进、积极支持的。如果我们要保证企业的资金不短缺、实体经济的资金不短缺,那在政府债大量发行的时候货币政策要跟上来,不然的话这个货币供给量可能主要支持政府发债,那企业的融资可能就会遇到短板。所以我讲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落地要紧密配合,要相互协调好,要真正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今年我们社会融资存量的增速,包括M2的增速都不能低于去年,应该要比去年同期更快一些,要使整个流动性合理充裕,今年要做得更好。

我想今年这个宏观经济政策在保证我们今年的这样一个比如说扩大内需的战略落地、见效,这个方面它是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所以,今年我们两会的安排,特别是7月30号政治局会议的很多重要安排,实际上最重要的就在抓落实,而抓落实这个方面,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如何实施、如何见效,在这个里边它们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一定要把它们自己的工作抓实抓好。

中国网:除了宏观方面,会议还对各领域的微观经济做了方方面面的指示,比如说“推动城市群、城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等等,哪些内容还给您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张立群:这个城市群和城市圈我觉得非常重要。就是中国现在这个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带动因素就是这个新型城镇化。因为我们走向现代社会,就是从农业社会向非农业社会来转变的过程,而这个转变过程很重要的就是现代化城市体系的发展。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城市常住人口每年都要增加2000万人左右,中国城镇化的进程还在持续推进,也就是说从人的选择来看,农村的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发展,这是一个趋势。所以,对于这样一个大的发展趋势,我们要顺应规律,要把新型城镇化抓好。

新型城镇化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讲的这个城市群。过去的城镇化,我们有一个问题就是各自为政,大中小城市都是在财政分灶的基础上各谋各的发展。但是这个结果就是城市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就是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冰火两重天,大城市人满为患,中小城市人气不足。所以,这个时候就是大城市装不下,中小城市人们又不愿意去。这个城市群就要解决这个矛盾,就是大中小城市要联合起来一体化发展,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在城市群这个范围内实现两个同城化,就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这两个方面在城市群的范围内大中小城市要向同一水平看齐,也就是中小城市通过补短板向中心城市看齐。这个过程它会使整个城市体系的承载能力大幅度提高,使得这个宜居也能找到恰当工作的这样一些中小城市,特别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县城它的这个水平显著提高。

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就是补短板实际上和新型城镇化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就是政府今年把这个补短板的工作抓好,对于整个新型城镇化也有非常重要、非常积极的意义。而这个方面,如果我们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就会带动我们整个城市的水平提高,城市水平提高会为现代产业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平台。这个发展平台它有一个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的配套能力,它有一个比较完备的公共服务的配套能力,它会支持各类现代企业进入到这个城市来发展,包括新基建、5G等等它的基础设施,实际上都会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在这个城市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这就是我们讲的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快速发展,而这个过程对农业现代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支持。当农村的很多人口更多地转移出来之后,农村的规模化的生产,它的产业化的生产才更有条件。种粮大户、养猪大户才更有条件发展起来,这个土地在更大范围内的综合性的使用才有条件。

我想这个过程我们把它抓好,那么对整个中国经济,我们讲无论是国内的大循环还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它是从一个中长期的角度,从一个产业、从一个经济结构变动的方向,给它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动力,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

我讲围绕着新型城镇化,我们把相关的工作抓好、抓实,其实它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整个中国经济就会面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出坚实步伐,整个的发展可能就会展现出一个欣欣向荣的新面貌。

中国网:好的,感谢张老师给我们分享您的精彩观点。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裴希婷;摄像:王一辰/刘凯;摄影:杨佳;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裴希婷;摄像:王一辰/刘凯;摄影:杨佳;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