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是中央给它加压也是提供动力
 
时间:2020年8月28日

嘉宾: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高国力

中国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及党中央对长三角一体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新认识、新要求,长三角一体化又走过了怎样的道路,未来怎样发展,就这些问题,中国网《中国访谈》特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力研究员与广大网友进行交流。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力。(董宁 摄)

中国网:高所长您好,非常感谢您做客《中国访谈》。

高国力:谢谢,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来做这个交流。

中国网:传统意义上的长三角是指江浙沪两省一市,到2019年国家出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时候,把安徽吸纳进去。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而不是在江浙沪,选择在了安徽,这对安徽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呢?

高国力:长三角最初是自然地理的概念。长江三角洲地区原来就是指长江入海口的一个非常有限的区域,后来,我们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逐步把长江三角洲地区拓展和扩围,正如您刚才提到的,最初是由江苏、浙江的部分城市加上海,后来又逐步拓展到江苏全省、浙江全省,再加上海市。一直到前不久,国家层面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地把长江三角洲地区确定为浙江、江苏、上海再加安徽,就是三省一市,总面积是35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应该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伴随着我们国家东部沿海改革开放发展的推进,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不断扩围的过程。总的一个目标,还是服务于我们东部沿海改革开放的需求。

至于你刚才提到的这次会议,应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因为现在疫情仍然没有完全结束、全世界的疫情还没有走出低谷。国内我们已经逐步提出来,明确要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在这个重要的节点,总书记到长三角地区实地考察,并最后在安徽主持了这么一个高规格的座谈会。

我认为,发出的信号还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就是要进一步对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加油鼓劲,要让它在这种应对疫情,推动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今年“十三五”的最后一年,能够保证我们的“十三五”规划指向指标的圆满收官,能让长三角地区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想这个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长江三角洲的三省一市里,安徽是相对落后的板块或欠发达板块,应该说一体化发展,安徽的任务很重。说得更直接一点,如果没有安徽同步地全面建成小康和同步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那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高质量也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我个人觉得,这次座谈会选择在安徽召开,也是体现了对长三角里面欠发达板块安徽省的一种关注、支持,也可以说是一种厚爱,实际是让全世界或全国更多的目光能够更多地关注安徽省,能够发现安徽自身的比较优势所在、特色产业所在,能够为安徽省进一步加快融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推进和浙江、江苏、上海的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

中国网:可以说把安徽吸入进来,对安徽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也是为他们提供重要的发展契机,那么安徽的加入又会对长三角洲区域带来什么怎样的改变,带来怎样的优势呢?

高国力:当然了,安徽的加入,尽管从总量上看,可能由于安徽跟其他三个省市的差距较大,好像使得长三角整个竞争力有所影响,但是从长期看,安徽拥有巨大的腹地资源,也就是说安徽的土地资源,它的市场、交通区位等等,这些都会有力地支撑江苏、浙江和上海的发展。因为按照传统的划分,江苏、上海和浙江属于我们国家的东部板块,而安徽是属于我们国家的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是很明显的,可以说“连南起北通东达西”。它正好处于东西南北交会的一个独特的区位,安徽省的交通区位优势是非常特殊的,它的物流发展潜力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安徽的加入应该说是跟传统的两省一市实现了多赢。安徽可以借力上海、浙江和江苏,实现自己的借势、借力发展;江苏、浙江和上海又能够借助安徽独特的区位、比较富余的土地资源、甚至相对宽松的环境容量,以及便捷的交通和物流枢纽的这种优势,能够带动和支撑整个长三角的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中国网:像您所言,安徽的加入使原来的两省一市现在达成多赢的局面了。

高国力:对。

中国网:下面请您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一些重点内容。

高国力:国家颁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应该说经历了非常认真、非常全面的论证过程,既有国家相关部委的参与,也有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参与,最终规划纲要出台应该是战略性、系统性非常强的一个规划纲要。它不仅明确了长三角的区域一体化的方向、原则、目标、定位,而且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的重点领域也进行了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布局,包括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包括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分工协作,包括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的共建共享,当然也包括民生领域公共服务的共治共享,等等,应该说涵盖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在一体化推进过程中涉及到的重点领域、近期和中长期的一些重要任务。现在看,整个纲要对整个长江三角洲三省一市确定自己的一体化方向和目标,特别是支撑三省一市相互间的对接、协作,还是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指导作用的。我相信随着《一体化规划纲要》的推进,长江三角洲三省一市相互间的这种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格局还会得到进一步推进。

中国网:由原来的两省一市扩容到现在的三省一市之后,长三角的发展取得哪些新的成就呢?

高国力:应该说一体化纲要颁布之后,取得了比较明显(进展)的领域,因为我个人也经常地去三省一市去调研或开会,我感觉到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还是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长江三角洲地区因为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方,它的地势地貌相对平坦,所以为三省一市构建非常完备、便捷、衔接、有效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所以,三省一市也利用这个比较有利的自然条件,推动了高铁、高速公路、城际公路,当然也包括乡村公路,不同层次的这种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对接,也改造提升了一批原来的传统低等级公路,特别是打通了一批断头路,所以整个长三角的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的程度,我个人感觉到已经非常的发达,甚至完全可以与国际上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群地区相媲美。这是第一个成效比较明显的。

第二个方面,我感觉生态环境保护的联防联治,这也在长三角三省一市蔚然成风,高度重视,通力合作。比如说长江沿岸,在三省一市沿岸两侧园区的整治,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搬迁,在沿岸都得到很大力度的推进,使得整个长江的水质应该说得到了稳步的好转。同时,像太湖、巢湖这些和长江连通的重要的湖泊,也是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通力协作之下,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也储备了很多的项目,使得排放物明显下降,为整个长三角宜居环境的打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第三个方面,我想到如果说成效也有明显进展的话,就是整个三省一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因为长期以来,安徽省明显落后于其他二省一市,而整个浙江的西部(浙西),就是金衢丽地区(就是衢州、丽水和金华地区)以及江苏的苏北地区,也就是宿迁、盐城,都落后于本省的核心地区。所以,长三角内部不仅有安徽和其他二省一市的差距,也有其它省域内部核心区和外围区之间的明显差距,这给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力做客《中国访谈》演播间。(董宁 摄)

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颁布以来,中央和地方也制定了很多政策,投入了很多资源,使得整个三省一市的教育、卫生、科技等等这些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有所缩小,或者说在某些领域遏制了它进一步扩大的势头。这些我认为都是《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已经取得了进展的一些领域。

中国网:根据您的分析,这三省一市在长三角区域发展当中是怎样分工的?或者它们各自的定位是什么呢?

高国力:这在《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中,也对三省一市有一些战略性的定位,如果说得更直观一点,上海就是长三角的核心和龙头,我原来有个形象的说法:“鲜花配绿叶”,那么鲜花就是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都只能做绿叶。如果一个区域内有几个龙头、几个核心或者几朵鲜花,当然不是说不行,但是可能就会影响到它一体化的进程和模式。所以,我认为,长三角的一体化应该是走单核心的模式,就是以上海为龙头,上海为核心,集聚、辐射、带动周边其他三省的这些资源和要素。所以,上海就要发挥它的科技创新、开放、改革,包括科研院所的这种密度高、数量多的这种优势,这是上海的定位。

江苏和浙江也是非常有特色的,江苏的特点就是大型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实力强,数量多,长期以来形成了非常雄厚的一些特色产业的基础。像南京、无锡、苏州分布了一批很知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当然也有改革开放以来引进的很多外商投资企业,像江苏的昆山,它的台资企业数量非常多;江阴市是江阴一个板块,一个江阴市就有几十家上市公司,这都说明了整个江苏(注:口误)的产业基础非常雄厚,所以,江苏在长三角里面的定位就是发挥它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进而支撑整个长三角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壮大。

浙江恰恰是另外一种特色,它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发育好,数量多,机制活,并且已经走出了国门,分布在全世界,所以浙江的嗅觉灵敏,机制灵活的这种民营经济的优势,也使得下一步长三角里面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有了一个龙头,也有了一种模式,它也能够带动、辐射像安徽,甚至像江苏一部分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

刚才我提到了,安徽作为中部地区的板块,它可以说是左右逢源,既可以靠拢江苏、浙江和上海,对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承接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的产业转移和功能转移,所以安徽可以做上海的后花园,它可以发展观光、休闲、旅游,同时它可以承接来自上海和江苏、浙江由于成本上升而导致很难再继续发展的一些业态和产业。所以,国家在安徽设立了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已经有一批企业从上海、杭州转移到安徽了。下一步它还是继续做它的承接江浙沪产业转移和功能转移的一个集中承载区。这样我认为,三省一市各有侧重,各有特色,这样就能够促进它的优势互补,分工合作,使得整个长三角一体化就能形成合力,而不是各作主张,各自分散,那就形成不了合力了,这样一体化的竞争力就会打折扣。

中国网:我们看完了长三角这三省一市之间的地位和作用之后,再来看一下长三角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必须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您认为,长三角地区有怎样的底气,或者它有那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成就,来赢得这份尊重呢?

高国力: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选择长三角作为全国第一个实施一体化发展的区域肯定是深思熟虑的,我认为还是基于长三角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独特的位势所赋予它的一个历史使命。

首先,长三角是我们国家东部沿海,应该说是经济规模和实力举足轻重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区。2019年,整个长三角GDP的总量达到30多万亿,占全国大约在24%左右,也就是说长三角用不足全国4%的国土生产出来全国24%的GDP。这种经济的实力,这种经济产出的集约强度,应该说在全国找不到第二个地区。这首先是实现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它的实力所在、竞争力所在,也是当之无愧的。这是第一个,它在全国承担的一个重要的位势。

第二,长三角地区,前面我也提到了,因为它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得天独厚的地理地势地貌环境特点,使得这个地方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群的发育都具有非常便捷的效率和相对高效——非常高效,应该说长三角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市的这种规模,城市群的这种综合竞争力,特别是城市里面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也都是非常整齐的。

我经常说长三角有四个梯队,从城市群来说就有四个梯队。第一个梯队就是上海,它的人口超过1000万,是我们国家的直辖市,是超大城市。这是第一梯队,毫无疑问。

第二梯队就是三个省会城市再加苏州,南京、杭州、合肥、苏州,它们的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和综合功能都达到了一定水平。所以,它们处于第二梯队。

第三梯队就是长三角里面一批非常有实力的地级市,比方说宁波、无锡、安徽的芜湖等等一批地级市,这几年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形成自己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功能也比较完备,有些城市的品牌已经在国内外得到弘扬。这是第三梯队。

好多地方第三梯队就没了,但长三角还有第四梯队,它有一批非常有实力、非常有影响力的县级市,像刚才我提到的昆山市、张家港市、太仓市,这都不得了,这都是拥有上市公司几十家,一些企业规模、一些出口的品牌数量都是非常多的。

这四个层次的梯队使得整个长三角城市体系非常完备,非常完整,所以,很多功能和业态就能够由第一梯队稳健地、源源不断地往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第四梯队进行传导,不至于中间出现断层,这也是长三角实现一体化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在特点。它根据业态和功能的特点,有些是往第二梯队转,有些直接往第三梯队转,有些可能直接就奔第四梯队,这使得长三角一体化的模式和路径也是多样化的。

这是第二个方面,就是它的城市群、城市体系非常完整,这是长三角非常雄厚的实力所在。

还有一方面,是长三角拥有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条和龙头企业。我想这很多了,上海拥有一批,原来的NEC,生产各种高端装备制造,新医药、新材料,像杭州的阿里巴巴作为新经济的代表,杭州也走在了全国的前面。那么南京呢?像原来的扬子石化,特别是南京这几年招商引资进来很多外商投资企业,也是非常有实力。合肥——合肥的创新这几年也是发展得很快,它利用国家在那儿设置科技研发综合基地的优势,也依托中国科大的老品牌,它利用创新研发引进了一批综合实力很强的这种研发型的、创新型的企业。这些都使得整个长三角内部的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以及潜在的世界级品牌的产业、企业实力很强,也走在了全国的前面,或者在全国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我想这几个方面归纳起来,就是说使得国家能够下决心赋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我想这是有原因的,也是有依据的,也是有考虑的,既是看好长三角的表现,也是给长三角加压的一个动力所在。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佟静;摄像:王一辰;后期:张文泉;摄影:董宁;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佟静;摄像:王一辰;后期:张文泉;摄影:董宁;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