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及党中央对长三角一体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新认识、新要求,长三角一体化又走过了怎样的道路,未来怎样发展,就这些问题,中国网《中国访谈》特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力研究员与广大网友进行交流。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力。(董宁 摄)
中国网:高所长您好,非常感谢您做客《中国访谈》。
高国力:谢谢,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来做这个交流。
中国网:经过您的分析,我们也了解到了长三角是有足够的实力来承担起国家赋予的这份重任的,那么对于未来长三角洲发展的一些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来三点,我们比较关注的就是“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和“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那么请您谈一下长三角在科技创新方面它有哪些优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高国力:长三角的科技创新实力在全国也是非常有独特性的。一般来说,中国的创新研发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明显差距的,因为我们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2019年才2.19%,但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上海及江苏和浙江,应该是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安徽是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总的来看,长三角的这种科技研发应该说是具备了进一步来支撑实体经济发展、支撑产业创新的一个很好的条件。它的特点,我想要是跟北边的京津冀板块和南部的珠三角板块比,也有明显的特点。京津冀板块主要是依托北京非常雄厚的、数量众多的科研院所。北京有大量的中科院研发机构,有数量众多的院士,还有北大清华这样的世界一流的大学。所以,北京的这种原创研发实力是非常强的。要统计我们高校发表论文的数量,我想北京的高校绝对是排在全国的最前列。这是京津冀的特点。
南边的珠三角,以深圳为代表,珠三角一个特点是:它拥有的科研院所、院士人才的数量并不多,但是它在创新的转化上,它在风险投资促进科技研发的孵化上、转化和应用上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像深圳,已经形成了一套世界知名的创新模式,它真正实现了企业在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我们国家很多地方创新的主体实际是政府的资金,实际是国有企业的投入。深圳就不是了,深圳以华为、腾讯、中兴等等这些为代表的企业,它实现了研发投入90%来源于企业,研发的项目90%来源于企业,研发人才的数量90%来源于企业,等等,好像有六七个90%都是来源于企业。所以,它真正实现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它的特点就是创新的应用转化、孵化这块非常快,实力非常雄厚。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在全国其他地方,特别是在北方,我们在外面开车遇到路口,有人上来撒小广告,给你送名片,十有八九是卖房子的。但在深圳经常碰到的,是给你要项目的,有的是资金找项目的,有的是项目找资金。我给起的名字叫“风险投资经纪人”,这就说明这种创新的氛围、创新的意识非常强,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很多领域,很多方面。
你看一北一南的创新各有特色。回过头来看长三角的创新和研发有什么特色呢?它一个特点是,也拥有一定数量的科研院所和人才的储备,因为像上海、南京、杭州,历史上就积淀了很多科研院所和高校,但它又比不过北京这样为代表的地区,这是它一个特点,就是人才储备、科研院所的力量比较雄厚。
第二个特点,上海和江浙,特别是上海,它的创新的一个很大的优势,我认为,就是利用对外开放,引进外商投资企业,来发挥对创新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这个我认为是长三角板块强于京津冀和珠三角的。北京依托的都是我们的国有企业、国有院所;珠三角依托的是我们的民营企业,像华为、腾讯这样的民营企业;长三角呢?它依托的是欧美、日韩企业,我们招商引资进来的这些大型的国际上的龙头企业,依托它们的引进,发挥它们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而带动整个长三角的技术研发水平的提高。我想这是长三角在创新研发方面的既是一个特点,也是一个优势。
所以,长三角下一步的科技创新和研发应该要集成京津冀基础创新、原创的这种优势。能不能不让京津冀直接跳过长三角,直接到珠三角?你也能提供一些氛围,在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方面,要加大发力,也培育一批市场嗅觉灵敏的创业投资经纪人,能够把京津冀的一些原创的好的项目承载过来,这可能就对整个长三角的研发有个很大的提升。这是我想到的这些特点吧。
中国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对此您是怎么理解的?
高国力:这次座谈会上,这两个关键词,我看最近媒体都纷纷地解读。实际上,“一体化”在《一体化纲要》中已经把它作为关键词给予体现了。高质量是结合我们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由高速增长进入到高质量发展,又赋予长三角更高的使命。所以,这两个方面我认为背后都有非常深刻的含义和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体化方面,刚才我多次提到,长三角是目前国内最具备条件推进高水平一体化的板块。其他地方也可以提一体化,但是更多的是低层次、低效率甚至是低效益的一体化。长三角已经到了这么一个高水平推进一体化的阶段,一体化推进中,除了《一体化规划纲要》中说到的那些重点领域和任务,肯定要根据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有选择地、有重点地进行推动。
我个人觉得恐怕一体化还得要有抓手,也就是说三省一市,特别是利用“十四五”规划编制的这么一个重要时间节点,还是要坐下来,利用各种对接的机会和平台,把三省一市真正实现了的优势互补、能够互利多赢的一些重要领域、项目排一排,包括又有哪批交通基础设施需要加快推进,既有的、新建的一些设施,特别是“十四五”国家要推进都市圈的建设,其中都市圈里对轨道交通,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城际铁路、市郊铁路,这都带来很好的机遇。那么三省一市就要坐下来,围绕都市圈在“十四五”的深入推进,看看有哪些项目需要论证,需要储备,需要对接,需要争取国家的支持。这是新建的,同时还有一批已经不适应新情况的要求,也需要改造提升,一批路可能需要电线,需要等级上档次。特别是城乡结合部,三省一市的临界地区,更需要把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加密,提升档次,真正让一体化的物质保障首先得到明显的提升。所以,我想一体化里,尽管成效已经很明显了,但后面还是有非常重要的任务需要去做。
第二个方面,我想到的可能也是难点所在,就是三省一市产业体系的分工协作和关联配套。因为长期以来,产业的发展,说实话不是市长说了算,是市场说了算,并且是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共同说了算,这恰恰是我们一体化中的一个难点。所以,我们既要尊重这种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要及时地推动我们的传统产业该淘汰的淘汰,该兼并的兼并,该转型的转型,该升级的升级。这是长三角很繁重的一个任务,特别是江苏、安徽,也包括上海,还有一批原来建国以来甚至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的这些传统的企业或产业。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力做客《中国访谈》演播间。(董宁 摄)
最关键的是什么呢?随着我们的新兴技术手段迅猛推进,特别是“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叫日新月异,云计算、大数据、5G,真的是日新月异,推进非常快,那就要求加快培育做大做强一批新型的新业态,有的叫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有的叫高技术制造业,有的叫高技术服务业,就这块,长三角更应该走在前面。因为它最具备条件,也最具有实力,它做起来之后,会对全国其他地方发挥很好的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所以,这两块,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做大,都需要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统筹兼顾。
现在更难的是什么呢?在三省一市各自按照“十四五”规划推进的前提下,还要放眼到长三角三省一市打破行政区划的这种隐形的壁垒,甚至还要立足长三角,着眼于全国甚至全球,来看长三角内部的产业体系、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如何实现错位发展,有序竞争,分工协作。不可能一个省份、一个城市把所有的产业链条、每个环节,把所有产业集群、所有行业都能够发展,没有一个城市和一个地区能够包打天下,必须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选定自己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和产业集群中的位置,有的我要做龙头,我要主导,我要引领示范别人,但有的行业、有的工艺、有的环节,你要甘心做绿叶,你要围绕别人,去给别人配套,给别人提供服务。我觉得只有建立这样一个思维,一体化的产业协作才能够真正地有所推进。否则,我们又回归到原来的传统模式,就是每个省每个市都搞大而全小而全,最后再招商引资引起了恶性竞争,来了之后又是重复建设、重复布局,很多项目的建成之日有可能就是这个产品这个行业面临淘汰之时。所以说,一起形成一个具有长三角整合特点的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带动国内其他地区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最关键的是能够保障、支撑我们国家的产业集群走到国际上,参与国际竞争。
中国网:可以说在产业发展上需要有一个顶层设计来实现各区位的差异化竞争发展?
高国力:对。竞争还是要有的,但要适度地竞争,要有序地竞争,不能够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那样的代价就是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最关键的是没有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行业、企业和产业,这个代价是很惨重的。
中国网:我们都知道,在长三角地区,安徽省是相对落后一些,同时您刚才也提到苏北和浙西地区相对落后。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那么您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还存在哪些困难呢?
高国力:前面我提到了长三角内部省份之间有不平衡,每个省内部地市之间又有不平衡,这是长三角一个基本的区情。所以,一体化的含义就是在同步发展的同时还要把内部的均等化、均衡化控制在合理区间内。我们不可能追求长三角完全的均等化,这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要让它这种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合理的区间、合理的程度之内,这才能够保证它的一体化稳步推进。
控制长三角内部的区域差距,我想需要很多方面的举措,首先还是要让这种经济功能围绕产业发展,能够真正让三省一市建立起一个互动互促,就是我所说的上游核心或者微笑曲线——产业里有微笑曲线,就是研发和销售这两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可以放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放在长三角里面的核心区域,它有27个城市作为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20多万平方公里,因为它毕竟人才充裕,资本雄厚,技术储备比较雄厚,特别是对外开放的条件,市场化的机制也比较发达。所以,高端的这些链条和环节就放在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核心区域。
对于组装、加工这种产业链条的中下游,可以放在长三角的外围地区,以安徽为主体的外围地区,符合外围地区的这种土地成本相对较高,人才的这种储备相对较少,但它劳动力又相对充裕,它的环境容量又相对较大等等。这样就使得整个长三角的经济关联在三省一市之间建立起来了,产业分工也在三省一市逐渐建立起来了。这是支撑或者控制三省一市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因为产业关联配套就会带动就业,就业机会就会跟着产业走,就业机会的这种创造就会带动人口的流动,所以就带活了整个长三角三省一市要素的流动,包括人口的流动、资本的流动、技术的流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这实际上是支撑了它的均等化的提高,遏制了它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态势。中央之所以把安徽也放到长三角里面来,就是担心安徽,如果说它仍然没有划到长三角里面来的话,就有可能面临着和江浙沪差距越来越大(的危险),本来它们地域上都是相连的,又是通过长江互联互通的,这不利于全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中国网:感谢高所长为我们带来如此精彩的解读,谢谢您!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佟静;摄像:王一辰;后期:张文泉;摄影:董宁;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