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顺应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区域化趋势
 
时间:2020年11月20日

嘉宾: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教授 竺彩华

中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经历8年谈判,覆盖东盟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5国,占据全球GDP总量约三分之一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11月15日终于得到签署。RCEP主要内容有哪些?RCEP的签署意味着什么?对中国、对亚洲、对世界经济,又具有怎样的意义?《中国访谈》特邀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教授竺彩华进行解读。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教授竺彩华。(刘桢珂 摄)

中国网:竺教授,您好!欢迎您做客我们的节目!

竺彩华:您好,大家好!

中国网:当前逆全球化的风势比较强,有一些国家也在有意无意地助推这个潮流,甚至想把逆全球化转化为去中国化。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们国家自然是想尽快地达成这样的一个协议。但是对于东盟以及澳大利亚这些国家,他们为什么也乐意签署这个协议,这个协议对于他们国家来说会带来哪些好处?

竺彩华: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在协议签署之前,从我们专家的角度来说,心里也还是有疑虑的。这个疑虑是什么呢?到底中国市场的吸引力足不足够吸引这些国家在当前这样一个环境下签署RCEP?因为RCEP确实对中国也很重要。尤其刚才你提到像澳大利亚、东盟这些国家,尤其澳大利亚,因为最近从双边关系来说并不是处于一个非常好的时期。但是我们以前的认知,好像要签这种自贸协定,一定是各国双边关系、政治关系相对都比较好的时候,可能签署这种协议更加有利。反过来,当双边关系存在一定紧张的时候很难签。但是我们看到签成了。

这样我从个人角度更坚定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看来是足够大(的看法)。从澳大利亚的角度来说,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还可能顶着美国的压力来签这样一个协议呢?我想最重要的是,澳大利亚的前三大出口市场是中国、日本、韩国。三个国家的出口市场占到澳大利亚出口总额的59.2%。但是我们知道澳大利亚和日本、韩国已经有自贸协定安排,为什么还要签呢?重点就在中国,而不是在日本和韩国。因为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出口占到了它总出口的38.2%,也就是说日韩加起来,也就占到21%。所以离开了中国市场,澳大利亚的出口就会失去一个很大的红利。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是澳大利亚不可缺失的一个市场,它是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的。这是从澳大利亚的角度看。

从东盟的角度,中国和东盟,从中国来说,我们已经连续11年是东盟的最大的贸易伙伴。今年,从东盟角度来说,从今年开始,东盟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可见双边的这种经贸关系更加紧密以后,合作的愿望也更加强化。因为大家的利益相互绑定得更深,而且对合作的需求也会更深,可能更需要通过制度方面的一些合作,通过规则、标准、技术等等方面的合作,使得原来已经有的一些存量能够带来增量的提升。

这也是(因为)各方看到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在反全球化、逆全球化这种背景,包括去中国化这样一些背景,甚至美国还要求有些国家要站队的这种情况下,能够把这个协议给签署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市场的吸引力,目前来看足够大。

再一个,你刚才说,对这些国家来说,有什么好处呢?我想这个好处就像我刚才谈到中国——对中国的好处是一样的。对中国好,反过来对其他国家也一样好。尤其中国市场非常大,这些国家的企业、它们的产品,关税降低以后,非常容易进入中国市场。

同时,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也非常大。我们现在也看到,实际上现在全球的高科技企业,今年在疫情的背景下都在加大对中国的投资。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国市场发展的前景非常好。本身现在市场规模就很大,通过签署这样一个协议,大家共享发展红利,这对其他国家来说也是看得到的好处。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教授竺彩华接受《中国访谈》专访。(刘桢珂 摄)

中国网:今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份,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稳定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一些国家也想尽快重塑全球的产业链,RCEP的签署对于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将会起到哪些影响呢?

竺彩华:一方面,因为东亚区域作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亚稳定也就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全球也就稳定了。RCEP的签署对于稳定东亚区域内的产业链、供应链来说,肯定是有好处的。

但是另一方面,它的意义或者影响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要看到签署这样一个协议,它是有违世界整体或者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呢,还是说它顺应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或者全球供应链发展的趋势?

从全球供应链的发展趋势来看,RCEP的签署恰恰是顺应了全球供应链发展区域化的发展趋势。这个区域化的发展趋势,也有很多的机构、智库在进行研究,比如说麦肯锡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区域化进程大概是在2012年以后又开始重启。之前,比如说2000-2012年,区域化比重是在下降的。但是从2012年以后,全球价值链的区域化进程又开始重启,也就是说很多地区区域内贸易比重又开始上升。

这个背后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三个原因:一个从比较长期的趋势来看,可能是新技术,尤其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很多新技术对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进行了改造。最重要的比如说像3D打印、AI技术,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原来的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价值链的时候,可能更多地是考虑到成本——哪里成本低,可能就把加工组装环节放到(哪里)——中国原来是劳动成本比较低的,或者各种要素成本比较低的。但是现在AI技术、3D打印技术应用以后,我们会发现,其实对很多产业来说,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比如说服装、鞋帽、箱包,这些产业都可以用3D打印来制造,而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劳动力成本的考虑因素就不那么重要了,恰恰考虑什么呢?市场在哪里。

如果你这个区域有大市场的话,我就带着我的这套3D打印技术过来在你这里投资设厂。也就是说,未来的全球化更多地会转型,过去可能更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全球化,但是未来从制造业角度来说,可能更多的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全球化,不在乎你当地的成本有多大,更在乎的是你这个市场在哪里,我要接近市场,为市场服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价值链发展一定是向区域化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全球化,不是说我在你这儿生产最便宜,再卖到全球去,不是。我就在你这儿生产,我就在你这儿卖给你区域内的这些消费者。

这个是技术发展带来的一种长期发展的趋势。区域内的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的构建,是符合现在新技术发展趋势的。

第二个因素,全球价值链区域化的推动力来自于——刚才你也提到,有一些国家,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包括可能国内政治的原因,或者是大国博弈、国际政治的原因,导致有一些国家推动去中国化以后,就会带来有一些供应链可能要回迁到某些区域。包括现有的一些规则,尤其是欧美主导的一些经贸规则协议当中,我们也会发现,比如说刚才我谈到的美墨加协议当中的原产地规则、标准、要求高了以后,就会有很多的企业不能通过跨洋贸易给它提供一种供应,只能是到它的区域里去投资,这样也会提升区域化的程度。

这两方面因素都会促成全球价值链会一改过去这种全球化的模式,而更向区域化转型。今年新冠疫情的暴发加速了这样两种驱动力,很多全球价值链或者供应链在全球布局距离太长了,可能运输时间也长,中间也容易断裂,很多的风险就暴露出来了,导致很多国家认为这样是不安全的,尤其防疫物资如果中断了以后,可能对人民生命安全不能保证。

再一个,很多政府对一些政策取向上的价值理念也会发生变化,过去可能更注重——我就是要分工,推进分工的深化,但是可能现在更要确保安全。政策导向发生一定的变化以后,新冠疫情背景下,这种全球价值链、供应链发展的区域化推动力就更强了。

RCEP的签署恰恰是顺应了整个全球价值链区域化发展这样一种趋势,对于构建我们区内更加有效、高效、更加有竞争力的这样的区域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是大有好处的。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裴希婷;摄像:刘凯/张文泉;后期:刘凯;摄影:刘桢珂;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裴希婷;摄像:刘凯/张文泉;后期:刘凯;摄影:刘桢珂;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