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有利于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和东亚经济一体化
 
时间:2020年11月20日

嘉宾: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教授 竺彩华

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经历8年谈判,覆盖东盟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5国,占据全球GDP总量约三分之一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11月15日终于得到签署。RCEP主要内容有哪些?RCEP的签署意味着什么?对中国、对亚洲、对世界经济,又具有怎样的意义?《中国访谈》特邀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教授竺彩华进行解读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教授竺彩华。(刘桢珂 摄)

中国网:竺教授,您好!欢迎您做客我们的节目!

竺彩华:您好,大家好!

中国网:RCEP所涵盖的是15个国家。我们都知道,中国与其中的东盟和其他国家基本上都签署了自贸协定,但是唯独跟日本没有签署任何的自贸协定。所以有观点就认为,这次RCEP的签署,是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之间的第一个自贸协定。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除此之外,我们也都知道,中日韩三国之前的自贸区谈判停滞不前,RCEP的签署对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竺彩华:RCEP不仅仅是中日之间的第一个自贸协定,也是日韩之间的第一个自贸协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打破了过去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当中一直中日韩各自和东盟组建三个“10+1”,但是相互之间难以达成贸易安排(的局面)。所以,这个应该说是过去长期以来东亚经济合作、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当中存在的一个制度性缺陷。这个制度性的缺陷背后反映的问题也是比较深刻的,一个可能是中日之间本身有一个主导权之争,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因为我们知道,日本过去是东亚地区的第一经济大国。现在中国超越了它,但是它从内心来说,它还认为自己是东亚地区说得上的国家,所以它有大国的理想,想争主导权,尤其在规则领域。

再一个,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也受到美国因素的影响,而美日恰恰又是同盟关系。美国的意图很明显,不希望东亚保持一个像欧盟一样的经济一体化程度非常高的状态。日本到目前来看,尤其是过去很长时间,日本的出口市场是更大地依赖美国,它也不能跟美国翻脸。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看到东亚经济合作、经济一体化进程非常曲折。这里面就有这些中日主导权、美日同盟、美国因素,这些因素都在发挥作用。应该说今年这个时机能够签署这个协定,我觉得确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危机驱动,今年新冠疫情暴发以后,使得东亚国家意识到了,比如说合作抗疫,通过合作稳定供应链、产业链,使得经济能够尽快复苏。这些你不可能压制的,无论是谁,都有这样的一种需求——利益的驱动动机。

从东亚来说,今年疫情作为一场危机来说,恰恰符合了我们过去看到的东亚地区的合作都是危机驱动的(规律)。东亚合作一开始启动,也是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开启了“10+3”的合作。再后面有了几个“10+1”这样合作的框架。后面我们看到,合作进程在区域层面上一直难以展开,这是我刚才讲的几个问题,它是难以克服的。

但是今年能够克服,我想跟特朗普也有关系。今年这个时机为什么说有利呢?因为特朗普上台以后连续退群,包括退出了TPP。实际上对东亚事务,尤其在经济上涉及的程度是更低了。尤其是东亚峰会,过去是奥巴马亲自参与,而特朗普上台以后,他的官方参与东亚峰会的层级越来越低。

这样一方面让这些东亚国家看到美国对这个地区,尤其在经济合作方面的投入是不足的;另一方面,美国的压力同时也减轻了。过去奥巴马每年都要来这儿坐镇,这些国家如果想跟中国走近,签这样一个协议,压力是很大的。但是现在这个情况,对各个国家相对来说美国的压力有所下降。这个时间签署这个协定,是抓住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再加上美国大选在这个时候比较胶着,国内比较分裂,也使得特朗普总统在此时此刻,他也顾不上对相关的国家在外交层面上施加压力。这方面我个人感觉,可能这些国家压力相对也是会小一点。在这个时候签署是抓住了最有利的一个时机。

RCEP签署以后,对推动中日韩自贸协定的谈判是有利的,有利于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因为中日韩在RCEP框架下已经就一些市场准入、货物、服务、投资有谈判好的一个基础性框架。对未来来说,中日韩可以在一些更高水平开放的领域,做一些更好的尝试。搭好了框架以后,可能下一步谈判会进一步加速。

中国网:对于东亚经济的一体化进程,RCEP的签署又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想听听您的观点。

竺彩华:对于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来说,如果要回顾过去,经济一体化是两股力量驱动的,一种力量是市场力量,也就是说,大家要贸易,要投资,对市场来说,就会有一体化,不管政策制度层面上(怎样),只要有利可图,都会去推进贸易和投资在区域内的这些活动。

另一种力量是由制度推动的,也就是通过政府之间的合作,使得贸易投资这些活动更加便利,更加自由。东亚地区过去的合作应该说市场化推动的力量相对来是强的,但是制度合作、政府之间的合作,尤其相对于北美跟欧洲来说是弱的。这样就出现了——我们看到东亚过去的制度化合作是碎片化的状态。也就是说,中日韩分别跟东盟商谈签订自贸协定,但是没有一个覆盖区域整体的制度性合作框架,这样就导致出现了一个制度的重复——很多规则、条款重复以后,形成“面条碗效应”,会降低贸易投资的效率,同时也会降低各国企业利用这些自贸协定的积极性。因为太繁琐了,尤其是对这些中小企业来说,要跟中国和东盟做贸易的时候,要用一套原产地规则,跟其他国家做的贸易又是一套规则。

现在RCEP签署以后,奠定了一个区域范围的制度性合作框架。这个框架的意义在于什么呢?现在可能有一些合作在一些规则领域,包括原产地、海关程序、检验检疫、技术标准领域的合作,就可以在整个区域统一,对于企业来说,利用起来就更加方便,会提高企业利用这些自贸协定的积极性。

这有很重要的意义,会提高企业利用自贸协定的积极性。

第二个,对未来来说,这个框架搭建了以后,未来我们就可以进行不断升级。也就是说,随着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们可能对一些新的规则产生新的诉求,我们可以在区域内通过15个国家的参与,一起商讨更加符合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一些新规则。

第三个,因为这个协议是包容性、开放性的,所以也不排除东亚一体化进程中,将来会有更多的亚洲国家加入。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裴希婷;摄像:刘凯/张文泉;后期:刘凯;摄影:刘桢珂;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裴希婷;摄像:刘凯/张文泉;后期:刘凯;摄影:刘桢珂;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