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试点五年 体制机制探索成果丰硕
 
时间:2020年12月17日

嘉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唐小平

中国网:根据2017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实施5年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目前已进入收官阶段,不久后我国将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那么,所谓的国家公园到底是怎样的概念?5年的试点都试了哪些内容?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针对这些问题,中国访谈特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唐小平来给广大网友作解答。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唐小平。(伦晓璇 摄)

中国网:国家在创建国家公园的初始阶段采取了试点的方式,那么这10处试点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唐小平:对,我们国家在构建国家公园体制方面首先是开展试点,试点应该是从2015年开始,当然中央深改办和发改委先后陆陆续续批建了10个地方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第一个,我们大家都知道是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后来有东北虎豹、祁连山、海南热带雨林,包括武夷山啊、神农架、钱江源、南山等等,总共有10个,涉及12个省,大致面积有22万平方公里,覆盖了整个陆域面积的2.3%。这个区域还是比较大的。

大家看一下现在我们开展的国家公园试点,主要是进行体制试点,对它的边界范围的话,当时没有进行严格的勘界界定,所以这里面大的比较大。像我们这里最大的是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它有12.31万平方公里,它主要是保护我们青藏高原特有的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和高寒生态系统特有的物种。试点区里最小的是钱江源,钱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只有25.2平方公里,但是它也很重要,它保护的是低海拔的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也是非常丰富的,就是说你别看它小,它和三江源应该说价值也是等同的。

所以我们现在的10个试点区都各有各的特点,比如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试点区)主要是在重点国有林区进行的一个体制试点,它的国有林的比重高,同时中央所有权属的比重比较高,它主要是保护东北虎、东北豹密集分布的地方,以及它们生活的生态系统。而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它主要是跨度比较大,从四川到甘肃,到陕西,跨三省,应该是500多公里。它主要保护的是大熊猫的野外种群的主要集中分布区,包括它的栖息地。它涉及到的行政单元范围是最多的。所以我们每个试点区的保护对象也好,面临的问题也好,都是不一样的。

中国网:那么通过5年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试点区内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哪些改变呢?

唐小平:虽然5年时间不长,因为也有早有晚,我们的三江源是最早开始的,海南热带雨林是2018年才开始,时间更短。对于生态来说的话,这么短的时间,去看它的明显变化是比较难的。但是这么大的区域,我们进行保护以后,从近些年反回来看,特别是这几年监测的结果来看,生态状况的变化还是比较明显的。最主要的变化,就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自然植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三江源或祁连山这种以天然草地为主体的生态系统,草的综合盖度上升得很明显。像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实际上它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这几年通过保护,它的森林覆盖率也提升得比较高。所以说每个地方首先发生变化的是它的自然植被的状况,更主要的变化是这些野生动植物的种群的数量,它的密度,现在明显感觉有变化。

比如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从这几年的监测结果看,现在明显发现有一些东北虎定居的种群,现在专家通过初步分析,基本上稳定的定居种群已经有六个种群了。而在前几年,都是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迁徙的,很少有定居下来的。

比如三江源,藏羚羊是它的一个珍稀性物种,我们在建国家公园之前,种群数量大约是2万只左右,这几年通过监测了解到基本上已经到了7万只。这就是很明显的。甚至包括海南热带雨林,它建得比较晚,标志性的旗舰物种是海南长臂猿,我们前两年监测只有20多只,今年最新的监测结果,种群数量已经发展到33只了。所以说整个种群数量的变化,对国家公园来说这是比较明显的。

当然了,我们通过这几年的本底调查,在这些国家公园也发现了很多新的物种或者新的记录,这个也是一些变化。

中国网:再谈到人的方面,人的问题通常是管理的问题,往往也是最难办的,那么在试点区内的普通百姓,他们在试点过程当中受到怎样的影响?他们得到了什么?对此有什么样的反映?他们对改革试点工作是否满意呢?

唐小平:对,你说的人的因素应该来说是我们管理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实际上我们的自然保护区也好,国家公园也好,它的管理或保护主要的还是管人,就是把园区里面的人的活动管住,我们就达到了保护的目的。我们国家和西方国家特别是北美的那些国家的国家公园比较,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人员活动要比他们的多。像美国、加拿大的国家公园,基本上都是在无人区里面建的,所以它能建很大的面积,没有人,没有社区,而我们国家的话,做不到。现在我们10个试点区里面,基本上都有人,还有大量的人员存在。比如我们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试点区)有接近9万人。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原来说12万人,说常住人口还有8万多人。我们把一些人口集中分布的乡镇、村子,给它调整出去以后,人员还是很多。所以对人的管理或者当地社区的参与保护,这个是很重要的。

在体制试点期间,我们一些试点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一个工作,我想就是说要让当地社区的人参与到保护中去,所以我们现在普遍的做法就是设了生态管护岗位。我们在一些国家公园中都设了生态管护员,提供这个岗位,现在做得最好的、做得最多的像三江源国家公园,它大约有1.7万户牧民,每一户给他一个生态管护员,做到一户一岗。这样的话当地的牧民都有一个人是参与保护的,所以他既是牧民又是我们的生态管护员。这样他就(把放牧和管护)结合起来了,这样的话,整个国家公园的管理也有当地牧民的很重要的参与。他同时承担生态管护工作,中央财政是要给他购买服务的,所以我们现在一个月——少的一个月大约给他1000元,多的可能要有1200,根据管护的面积不一样。你看我们的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有17000多人,大熊猫国家公园有13000多人,少的也有几百人。这是一个主要的工作。

第二个,就是说对生产生活的方式,我们要进行管理。一般的(国家公园试点区)里面都有村庄,分散的有一些居住户,那么我们给他大致划一个边界,在边界范围之内,还允许从事种植、养殖等比较环境友好型的、对生态影响比较小的一些生产生活的活动,所以这样的话,他们一般生活不受影响。

第三个的话,整个国家公园今后的一些资源利用可以搞特殊经营,特别是经营性的项目或者有收益性的这些项目,进行特殊经营。特殊经营的话,一般也向当地社区的老百姓和当地社区老百姓成立的一些公司、企业倾斜,让他们优先参与。所以这样的话,应该来说,我们现在的国家公园试点区里面的居民,他们的收益基本上不受影响,或者收益有些还增加了,通过这几个渠道还增加了。这块应该来说今后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就是说保护和当地社区怎么协调的问题。

中国网:您作为国家公园管理局的领导,一定走过很多地方,也亲身体验或者是听说过很多有关改革试点的情况以及故事,那么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

唐小平:这个,应该来说这种事确实很多,因为10个试点区我都去过,也进行过调研。给我印象最深的,从保护的角度,我最初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带队做规划的时候,我有一天上山,就在山上,老百姓下的套,就是那种用钢丝绳下一个套,就把我给套住了。虽然东北地区早就开始了禁猎,不允许野外捕杀野生动物,把猎枪也收了,也进行了统一的管制,但是很多地方还是有偷猎、盗猎的情况,主要一个是下套,一个是下夹子——像我们给老鼠的夹子似的。在虎豹公园成立之前,这种现象很普遍的,当时一下子把我也给套住了。钢丝绳很细,你很难注意到它。

所以国家公园成立以后,从生态保护的角度,他们每年就开展常规性的——我们叫清山清套,就是组织一些管护员、当地居民上山,一般每年都清理几次。我记得2018年那一次,清理完了以后,清理下来的钢套、钢绳呀,他们还给它拢了起来,专门拢拖在一块,搞了一个东北豹的塑像,那个(钢套、钢绳的)数量是很多的。所以通过这几年国家公园试点建设,保护的意识应该是深入人心。前两天我还看视频上面,我们当地的守护员还拿着镰刀,在雪地上——有一些都快齐腰的雪,有的地方到膝盖的雪——还在雪地上清山清套,这个已经形成常态化的工作。这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中国网:那么根据您对各个试点(国家)公园的了解,您觉得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推广?

唐小平:我们现在通过试点,已经搞完验收、评估工作,现在也正在进行总结。我想,这里面值得总结的情况应该很多。第一个,这次试点,我们叫体制试点,主要还是从管理体制上进行探索。在试点期间,这10个国家公园试点区管理体制有很多种模式,比如像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模式,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是按照直管模式设计的;还有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共同管理的模式,比如说像跨省的,像大熊猫(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都是共管的模式。还有一些呢,是中央政府委托省级政府管理的模式,比如说像三江源(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都是委托省级政府管理的模式。还有一些国家试点区就是直接由地方政府来管理,有的是省级政府管理,像武夷山(国家公园)就是省级政府作为派驻机构进行管理;有的由省级政府又委托地市级政府、县级政府进行管理。所以模式比较多。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唐小平接受《中国访谈》主持人专访。(伦晓璇 摄)

但是我们这次通过试点评估,通过总结,大家感觉到今后国家公园从国家代表性或者坚持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最好的模式应该还是两种模式,一种就是说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模式,还有一种就是委托省级政府管理的模式。这个模式就是通过试点的经验总结,我们得出来的,下一步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按照这两种模式来建立。

还有一些,这些成果很多,比如刚才说的生态保护的问题、生态修复的问题。以前我们都强调一些单一要素的修复,比如说林业部门就是主要对森林进行保护修复,农业部门可能对草原进行保护修复。现在通过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我们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整体,作为生命共同体来进行保护和修复,所以效果就要比以前好得多。这个也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推广的模式。包括刚才我们说的当地社区参与保护、参与管理的生态公益岗位这个模式也是需要、也是值得推广、借鉴的。建立森林自然保护区等其他的国家公园,都可以设置这种生态公益岗位,参与保护和管理。我们现在正在总结,经验是很多的。

中国网:您开始也提到了国家公园三大理念之一是它的全民公益性,那么如何体现国家公园的全民共享的福祉,怎么处理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10个试点单位经过5年的试点,有没有一些好的经验或者是好的办法?

唐小平:对全民公益性的话,主要是什么呢?在强调保护的同时,也要发挥国家公园的科研、教育、游憩的功能。这种功能应该是对大众开放的,大家都能享受到,所有人能够走进自然,能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这个是我们全民公益性的一个初衷和设想。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我们在注重体制试点的同时,对全民公益性,特别是全民参与,大家共享、体验,特别是自然教育这块,也做了一些工作,主要是把走进自然进行生态体验或自然教育的这些活动,作为们国家公园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这种是生态型的一种公共服务,而不是跟大家现在说的要去搞旅游,旅游公司收门票,给你搞旅游。所以我想,我们今后可能要转变一个观念,国家公园是一个旅游场所,但是它更多地提供的是一种生态旅游——大家在这个(国家公园)里边,在旅游的同时,能接受一些环境教育、自然教育,然后能体验到我们的生态和大自然之美,咱们美丽中国或者自然的美丽,这种的话应该是一种公共服务。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按照这个思路,希望下一步国家公园是对公众开放、提供生态服务的一个地方。全民公益性的话,我想主要体现在这儿。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人:杭舟;摄像/后期:刘凯/张文泉;摄影:伦晓璇;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