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支国产新冠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目前已经开始在多地对重点人群进行接种。该疫苗的保护效力如何?随着新冠病毒变异的不断发生,疫苗的有效性会不会受到影响?各国疫苗研发进展如何,西方备受关注的mRNA疫苗到底安不安全?中国网《中国访谈》就此独家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
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
以下为采访实录:
中国网: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多个国家“争分夺秒”的进行新冠疫苗研发、生产,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第一时间同世界各国共享新冠病毒基因组信息,并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积极推动相关国际合作,展现携手抗疫的决心。目前,疫苗进展情况如何,世界各国主攻的种类有哪些?
高福:新冠疫苗不是国与国、公司与公司的竞争,是人类与病毒赛跑、抢时间,压突变,各国根据自身条件会选择不同的路线“起跑”。由于是首次给人类注射冠状病毒疫苗,我们无法得知哪条路线最佳,目前世界各国枕戈待旦,都在快马加鞭地开展疫苗研制。
全球疫苗路线有7种(WHO又细分为10种,我国分为5种),即灭活苗、弱毒苗、蛋白亚单位苗、病毒载体苗、mRNA苗、DNA苗、病毒样纳米颗粒苗。这些疫苗的选择,都是基于过去对其它病毒疫苗的知识以及成功的动物冠状病毒疫苗而设计的。
目前全球已经获批紧急使用或上市的疫苗有:中国和印度的灭活苗、美国和德国的mRNA苗、英国和俄罗斯的腺病毒疫苗,未来可期,还会有更多品种问世。此外,全球还有多种疫苗在Ⅲ期临床阶段,这其中包括中国的腺病毒疫苗、蛋白亚单位苗等。
现在是全球团结一致研发疫苗,共同控制病毒流行的重要时期,是全球科研研发团队与病毒生死较量,争分夺秒控制病毒流行,不给病毒继续发生突变的关键时刻。“压突变”也是疫苗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果疫苗缺失,病毒继续流行,就会时刻出现新型变异株。
中国网:关于mRNA疫苗的安全性,网上的讨论很多,有人说它风险太高,也有人说它效果更好。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的评价它?能不能给大家科普下mRNA疫苗相关知识?
高福: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可以说时刻都在“风险”与“收益”间平衡取舍。这是人类第一次大规模使用mRNA疫苗,我们需要审慎乐观,密切关注。当前新冠病毒肆虐,mRNA疫苗的研发走在了前面,其未来值得期许。
人类在征服新发病原微生物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创造。在人类与病原微生物的战斗中,我们通过疫苗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消灭了天花和牛瘟两种病毒。但是人类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范畴还存在很大局限。到目前为止,艾滋病毒仍无有效疫苗。所以人类还需要不断地创新创造,我们也正是在创新的过程中发现了mRNA疫苗,但这次是人类第一次给健康人注射mRNA疫苗,有许多科学问题还需要我们研精钩深。
所以,mRNA疫苗从宏观上讲,是人类创新创造的表现。与传统疫苗相比,mRNA疫苗的生产相对简单和快速,所以美国很快就把疫苗做出来了。但所有创新都有一个反复验证实验的过程。就如当初种痘应对天花一样,并不是种了痘大家都免疫了,种了痘还会有人生病,那难道就不种痘了吗?所以大家一定要以史为鉴,并从发展创新的角度来看待mRNA疫苗,认识到mRNA疫苗也只是人类在“风险”与“收益”之间需要做出的一个平衡选择。因为受疫情、大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美国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研发出来疫苗,选择mRNA疫苗也许是因为这个路线速度最快,这也是“风险”与“收益”之间平衡的结果。
中国网:我们当初是出于哪些考虑决定走灭活苗的路线?这些不同的技术路线研发出来的新冠疫苗,主要有哪些区别?一般通过哪些指标来评价和衡量一支疫苗?
高福:各国起步的选择都是根据自己已有的技术和掌握的数据做出的。中国为什么选择灭活疫苗呢?
一是中国是最早分离病毒并测序病毒基因组序列的国家,有病毒种子。
二是中国大量的灭活疫苗是以EV71和流感病毒这两种为代表的,中国在应对2009年流感大流行时,流感疫苗做的非常好,所以中国的灭活疫苗路线,许多家企业都能得心应手。
三是我们有快速灵活的协调机制。因为我们把新冠病毒定义为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BSL-3)操作的病毒,所以需要P3实验室进行疫苗的研发。中国CDC和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以最快的速度把P3实验室转换成疫苗研发“车间”,这中间其实有很多需要协调解决的事项,如生物安全法规和规则的论证就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当时,为了协调实验室我们做了大量工作,CDC的科研人员也做了包括筛选病毒在内的大量科研工作,正因为满足了这些条件,灭活苗研发才得以顺利进行。
所以,各国都是根据自己的条件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路线。到底采取什么路线,初期尝试越多越好,因为谁也不知道最优路线在哪里。大家根据自己的条件,先选择一种路线来验证其有效性从而筛选出最优路线。后期可能通过专利购买或是技术转让,人类最终会找到这种最优路线的共享方式,我想这才是人类解决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一个终极目标和方法。
还是那句话,现在是人类与病毒相互较量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疫苗,没有群体免疫,只能任由病毒产生变异。只有以生死时速抢时间,压变异,才能够最后把问题解决。
关于如何评价和衡量一支疫苗,我认为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确保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因为疫苗是给健康人群使用的,必须保证每个人接种的是同样品质的疫苗,因此安全性要有保障,质量要可控;其次是可及性。如疫苗的运输条件就是关键性因素,mRNA疫苗需要零下80到20度的高要求运输条件,它的可及性就不佳。另外还要考虑疫苗的价格和普通民众的接受度等多种因素,太过昂贵或是产生副作用,民众就会产生抵触和排斥心理。
中国网:12月31日,第一支国产新冠疫苗获批上市,目前全国多地已启动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在我国新冠肺炎疫苗研发的5条技术路线中,灭活苗的技术路线速度最快。灭活苗在安全性、有效性等方面有怎样的特点?作为一款公共产品它的可及性如何,是不是更易于大规模生产和运输?
高福:我觉得灭活苗最大的优点是技术成熟。迄今为止,人类已接种过多种灭活苗,这些灭活苗针对的病毒虽然不同,但使用的佐剂和灭活工艺基本相同。所以,这类疫苗最大的优点就是它们的长期安全性相对有保障。虽然灭活里成分复杂,某个成分会引起ADE(抗体依赖增强感染效应)或者其他不良反应,这一点值得关注。不过最近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能不存在ADE,这个消息确实令人鼓舞。另外,灭活苗的运输不需要低温,所以相对而言它的可及性较好,尤其针对农村这样的地区。
中国网:我国目前已经有3条技术路线的5种疫苗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包括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2个灭活疫苗、北京科兴中维公司的1个灭活疫苗、军事医学研究院和康希诺公司联合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中科院微生物所和智飞生物公司联合研发的重组蛋白疫苗。根据目前公布的数据看,国药中生的有效率是79.34%。您怎么看待这个数据?
高福:灭活苗79.34%的有效率是国药披露的最新数据,这一保护效力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疫苗有效率不低于50%”的要求,也达到了国家药监局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评价指导原则(试行)》中提出的“保护效力最好能达到70%以上”的标准。不同疫苗的有效率、人群覆盖面都是不一样的,如麻疹疫苗属于强化免疫范畴,需要全人群接种,因为它R0(基本传染指数)高,所以要求接种覆盖率高,产生的有效性也高。
中国网:最近关注度比较高的是关于新冠病毒的变异。有些人会担忧,终于等到了疫苗,但是一旦病毒发生了变异,是不是就白接种了?还会起到防护作用吗?
高福:新冠病毒发生变异,正是因为人类群体免疫还没有建立起来。群体免疫的建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然感染。感染的人多了,轻症的人多了,抗体就产生了,病毒就灭亡了。
二是通过疫苗接种。通过疫苗接种建立群体免疫,建立群体免疫要阻断病毒,病毒被阻断了就不会发生变异了。病毒和人类就是如此,如果我们不阻断传播途径,不阻断传播链,病毒和人类就在相互适应,病毒就会不断地变异,这就是我们呼吁赶快接种疫苗的原因。如果一直对它置之不理,病毒就一直会存在变异。所以,基于这么大量的感染人数,病毒发生变异很正常。
关于病毒变异会不会对疫苗产生影响,从全球对新冠病毒变异的监测情况看,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病毒变异会使现有的新冠病毒疫苗失效。新冠病毒自出现以来已经出现了5种主要变异情况:2020年1月底至2月初出现的D614G突变,这一毒株在欧洲出现并很快成为全球范围内主要传播的新冠病毒类型;8月至9月,丹麦发现的与水貂相关的变体,名为Cluster 5,该变体并未广泛传播;英国发现的VUI-202012 / 01变体;南非发现的501.V2突变;以及最近在日本发现的巴西突变株。
这些突变主要是发生在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简称“S”,这个蛋白的重要功能是负责病毒侵入细胞,它经常变异,可能会感染更广谱的细胞,最近强调的这些变体都是指S蛋白的变体。这个S蛋白至关重要,我们研制的所有疫苗都是以S蛋白为靶标,当然灭活疫苗里还有一些其他的成分。
虽然暂时还没有发现病毒变异会影响疫苗,但因为病毒仍未被压制,它还在不断地适应人类,适应环境,后期产生新变体的可能性还相当大,因此不排除随着时间推移,疫苗效力至少会减弱的可能性。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各国研究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等都在密切关注新冠病毒变异情况,也在开展相关研究,这将为后续疫苗的研发及应用提供预警和科学分析依据。
中国网:我们知道流感疫苗会根据每年流行病毒毒株的变化随之更新,新冠疫苗是否也会随着病毒的变异进行更新?
高福:流感病毒变异比较快,从1918年出现以后确实每年都在发生变化,流感疫苗保护效期较短,因此需要每年进行接种。目前新冠病毒虽然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目前发布的信息,没有证据表明现有的新冠病毒疫苗失效。但新冠病毒疫苗是否会像流感疫苗一样每年接种,需要继续针对病毒变异对疫苗接种效果的影响和疫苗的保护持久性等方面开展研究,不排除其可能性。
根据目前新冠病毒的传播情况,第一预测它可能会与人类长期共存下去;第二它总在突变,可能需要全球建立起新冠病毒监测网络,它在表现上和变异上可能会越来越趋同于流感,值得大家关注。
中国网:对于新冠病毒,大家感觉就像是个不定时炸弹一样,随时有暴发的可能。最近出现几波疫情多地散发,您怎么看待最近国内的疫情变化?疫苗的接种率达到多少后,才可以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高福:今冬疫情的多地散发在我们的预测之中。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找到或是接近找到了这些散发病例的零号病人,就是携带某种病原体(病毒、支原体等)且第一个开始向大众传播的人。除了寻找零号病人,我们还对病毒进行测序,根据序列大概已分析出这些病毒都不是过去在武汉或其他地方发现的病毒,全部都是输入性病毒,可能是通过人乘坐交通工具(如飞机、陆路)输入或是各种可能的货物输入(尤其常见于海鲜外包装),这样的病例需要格外引起重视。
人群免疫力跟疫苗保护效力和疫苗的接种率呈正比。因此,要达到足够的人群免疫力,需要有足够高的接种率。反之,就形成不了牢固的免疫屏障,有传染源存在时,容易出现疾病的传播。我们初步估计,新冠疫苗接种有效率或人群覆盖率最好不低于70%,这样就可以阻断传播,否则还会有低流行的可能,疫苗最终保护的一定是群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只有加强个人防护,才能保护好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中国疫情得以有效控制并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原因就是每个人的依从性比较好,能遵从政府的号召和专业人员的建议。在此,我再次呼吁大家做好“三大件”: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目前,疫情情势仍不容乐观,做好这“三大件”非常重要,我们每个人仍需要时刻保持良好的个人防护意识,自觉服从国家疫情防控大局。
(本期人员:记者:佟静;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