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双循环"六大建议! 保证居民收入持久性上升
 
时间:2021年1月28日

嘉宾: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余淼杰

中国网:在经历了近3年的中美贸易战和美国的强势打压之后,在WTO日渐衰弱之际,中国迎来了RCEP的签署和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两大利好消息。新的自贸区、新的贸易和投资规则,势必给国内经济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新的要求和挑战。未来,尤其是“十四五”时期,中国将以怎样的姿态迎接经贸开放新格局,怎样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方针指引下,打造更加开放、更加强大的“双循环”产业链?本期节目,我们就此专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余淼杰教授。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余淼杰教授。(伦晓璇 摄)

中国网:国内目前面临着美国在经贸以及科技领域的打压,也面临着西方一些关键产业迁出中国回归西方的压力。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我们要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这种新的政策建议。对此您怎么看呢?我们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具有怎样的优势?

余淼杰:的确像您所讲到的,最近,特别是在五中全会,还有“十四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中央一直强调,我们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关键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这种新发展格局。我觉得您所讲的,中国发展“双循环”具有四点潜在的优势。

第一点潜在的优势,中国的市场特别大,如果说我们现在最大的比较优势,未来10年,我们最明显的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或者是企业比较优势,不再是劳工成本的便宜,相反应该是,最重要的来讲是我们的市场不断地扩大。这个市场的扩大体现为两点:第一,我们有14亿的消费者,有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还会不断地增加。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体现在我们国内统一的大市场正在逐渐形成。您可以看到,现在各个省或者各个区通关的话,过省或者过不同的区域,都非常方便。换言之,地区贸易壁垒逐渐下降,也推进了我们国内大市场的加速形成。

第二点优势,产业链的齐备,我们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链。中国是全球不多,更准确地讲,是全球唯一的一个具有全产业链的国家,具有41个大类,666个小类。我们还专门看了中国在去年出口的海关产品,如果算八位码,比较细的话,我们差不多是7900多种。如果做到跟美国一样细——十位码的话,我们是14000多种产品。所以您可以看到,因为您要出口这个产品,首先必须有生产,才能出口,所以我们是全球产业链最全的国家。这是第二点优势。

第三点,跟这个东西紧密相关,您可以看到,不同的产业链有紧密的联系。换言之,每一个工业城市都有一个鲜明的工业名片,它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说不同的城市有自己主打的产业。比如说,深圳跟东莞的电子产业,比如说您可以看到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您可以看到北方,廊坊家具。所以您可以看到,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

第四点是我们的交易成本相对比较低。交易成本相对比较低的意思,是您可以看到,我们刚才讲到产业,有些国家在鼓吹产业回流。其实这个是不现实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回流,假设回流到美国去,第一,它主要市场还是在中国,从供需两个角度都是不合适的。第一点,先说从供给的角度,他们那边的劳工成本比较贵,差不多是4000美元一个月。咱们中国现在虽然说劳工成本不断上升,但是我们也只有750美元一个月。所以我们是它的1/5。同时我们的生产效率要达到它的1/2以上。所以这么一对比,我们在这个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这是第一。第二,反过来讲,您那个产品在美国生产之后,主要还是要运到中国来卖,因为市场在这边。所以还有一个运输成本。这样从供和需来讲,产业回流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制造业。所以这也是我们竞争优势的体现。

从四个角度上来讲,我觉得中国发展“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具有明显的潜在优势。

中国网:刚才您谈了我国发展“双循环”格局的优势。对于未来如何打造更好的“双循环”格局,您有怎样的建议呢?

余淼杰:我觉得如果要落地“双循环”,我们先说国内的内循环,有六点建议。

第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推进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您可以看到,中央4月份也已经出台了文件,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素市场。比如说这个要素,还提到一种新的要素,特别强调是数据。之前我们讲到要素的时候一般都是资本、土地、劳力这些传统的要素。但现在数据作为一种新的要素也特别重要,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未来中国一定是朝着数字经济和知识密集这个方向来发展的。

在这里面我们要注意,一方面我们要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同时我们也要对中小微企业一视同仁,用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待中小微企业。所以就做到各个不同的企业形态百花齐放,共同发展。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涉及到我们刚刚所讲的,可能用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来落地贸易自由化和投资的便利化。党的十九大我们提出来全面开放新格局之后,做了两个重要的工作:第一个工作,刚才也谈到了,建立了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几点核心的工作,一点核心的工作,是我们刚才讲到的金融方面的改革。更为重要的还有一点,采用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这样的一种模式。这是另外一点,相当于通过负面清单这种模式广泛欢迎外资。我们也进行了降低关税的贸易自由化,降低关税,还有投资的便利化这一块。同时我们还有一个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营商环境。这些都是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的地方,而且不断地向其他地方复制和推广。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余淼杰接受《中国访谈》主持人专访。(伦晓璇 摄)

第二,你也可以看到,2020年6月份,我们提出要建设海南自贸港。海南自贸港是一个更高形式的开放形式。海南自贸港做了两个工作:一个是在2025年之前要实现早期收获,到2035年,我们要在初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候实现全面开放。从早期收获——早期收获就是商品、市场,还有要素市场方面的自由化。这相对比较简单。如果全面开放那一块做成了,全面开放那一块主要做一个创新。创新的意思包括两方面的创新,一方面是技术方面的创新,传统意义上的创新;另外一个是制度、集成方面的创新,包括您刚才所讲到的,除了做到贸易防走私以外,还要做好金融防诈骗,同时也提高各种公共应对,公共危机的应对能力等等。这个就是第二。

第三,现在要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怎么样拉动内需和促进消费呢?一句话,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跟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提高消费,促进内需。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居民提高消费,有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居民就业有保障。您要稳就业,一个前提是要稳住市场主体。现在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小微企业相对比较困难。所以我们通过货币政策,积极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来对中小微企业纾困。这样的话,它们就能够活下来,就能够更好地保住就业。这是一个。

同时另外一点,我们要保证居民可持久性的收入上升。可持久性收入上升什么意思呢?可支配收入跟税前收入的差距不应该过大,不能够说税前2万,税后1万。所以在财政政策方面我们就要提高可支配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要提升。这点必须通过减税降费的财政政策实现。

第四,我们要推进投资的便利化。国办在去年8月份出台的15点,都是来讲如何促进投资的便利化,引进外资。这里面涉及到了六稳中的四项工作。我们的终极目标是稳就业,出发点是稳预期。方式和途径是4个,一个是稳外贸,第二个是稳投资,稳外资,还有稳金融。所以国办15点讲的就是这四个内容。

第五也很重要,通过“两新一重”促进新四化融合。“两新一重”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重大的水利工程建设。这个东西促进“新四化”。“新四化”是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还有信息化以及农业现代化。这四化融合非常重要,特别是新型城镇化跟工业化相互融合。因为有的国家并没有很好的融合。如果离开了城镇化的工业化,可能走不远,因为没人去打工。反过来讲,离开了工业化的城镇化,其实也是会造成一些问题,很多人来城市打工,但没工打,就会造成贫民窟。为什么我们强调很好的四化融合?也只有很好的四化融合,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最后一点,我们要通过城镇化和城市群来打造五大城市群,做好区域的协调发展。五大城市群包括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城市群以及武汉、长沙、南昌中游城市群。这些都是我们要推进内循环的重点工作。

外循环刚才已经讲到了,做好RCEP方面的工作,CPTPP的工作,做好中欧CAI的工作。

中国网:相信我们做好了刚才您说的这六点之后,也是为我们的内循环,国内国外“双循环”这种格局,打下一个深厚的根基,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优势。

余淼杰:是的。

中国网:谢谢给我们带来精彩的解读。

(本期人员——编导/文字:韩琳;主持人:佟静;摄像:刘凯/张文泉;后期:张文泉;摄影:伦晓璇;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编导/文字:韩琳;主持人:佟静;摄像:刘凯/张文泉;后期:张文泉;摄影:伦晓璇;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