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群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坚持扩大内需 以政府支出拉动消费
 
时间:2021年3月6日

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张立群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开幕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如何看待《报告》对过去一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回顾与总结,又如何理解《报告》对未来一年及“十四五”时期工作的安排?针对这些问题,本期节目,我们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做客中国网演播室。(董宁 摄)

中国网:张教授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

张立群:你好主持人,大家好!

中国网:今年经济工作的一些具体政策上,我们比较关注的是《报告》体现了很大的延续性,强调宏观政策“不急转弯,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完善”。那么宏观政策保持稳定和持续意味着什么?

张立群:我想今年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第一,要从疫情冲击下的应急模式转到常态化的模式。第二,要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的经济下行压力。而这个经济下行压力在2019年的时候已经比较明显了,那个时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叫“三期叠加”,下行压力加大。所以,这两个目标交织在一起,宏观经济政策就要做到系统性地、相互兼顾地、精准地调节。而这个调节包含着,比如说在疫情之下,应急救助的一些政策,比如说贷款展期,包括其他的相关政策,可能适时地要调整、要退出。因为企业现在的造血能力已经建立起来了,就没有必要老是大量输血。

另一个方面,使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这个基础进一步巩固、这个态势进一步强化的这些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甚至进一步地加强,这个就包括财政政策。我们讲要提质增效,要提高可持续性,提质增效就要表现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这方面提质增效,在扩大内需的实际效果方面提质增效。

总而言之,要使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生产经营形式全面恢复向好的态势进一步地得到巩固和加强。在这个基础上,财政的可持续性也就会加强。因为当企业都开始越来越好的时候,当整个经济增长形势越来越好的时候,财政的税收来源就越来越旺盛了。而这个时候,我们前期的财政政策,包括发的一些国债,一些扩大的支出就会有越来越丰厚的回报。所以,这时候财政收支不是短期的平衡关系,而是中长期的平衡关系。这个平衡关系就是通过几年的财政政策的努力,赢得了经济全面恢复向好的一个形势。这个时候,财政的税收来源它就得到了回报,财政的可持续性必然会增强。

这个分析表明,财政可持续性增强的根本点在于经济增长形势的持续向好、企业生产经营形势的持续向好。所以,财政政策,今年的重点还要放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这上面。货币政策,实际上今年强调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也是要把它的着力点放在支持经济回升向好,支持企业生产全面恢复向好这个方面来。

中国网:去年的这些财政政策包括货币政策有那些,您认为是今年可以继续持续下去或者继续推进下去的呢?

张立群:所以我们在梳理。去年这个宏观经济政策属于应对疫情的短期冲击、救急性的一些政策措施,可能要适度或适时调整的。但是支持经济增长这样一个基础更加稳固,化解经济下行压力这样的一些政策,比如说扩大内需,因为我们经济长期下行的压力主要就是来自于需求不足,包括出口的需求、投资的需求,它是持续大幅下降的。

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我们就要在扩大内需上面下功夫,像这样一些政策,今年不仅不能退,还要进一步地完善,还要进一步地提质增效。所以,刚才我谈到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在今年它的要点也是要支持经济回升向好这个态势进一步得到巩固,企业生产全面地恢复向好的态势进一步地加强,而这个时候,其实企业的还贷能力就会显著加强。而当企业自己能挣到钱的时候,它的还贷能力就会加强,银企之间的债务关系就会改善,金融风险就会得到化解。这个就是说经济好,金融风险就小。这个关系我们一定要把握住。

所以,今年我们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看,切忌不能犯本位主义的错误,不能打自己这个“小算盘”,说我少支点,少投放点,我躲避点风险。不能从这个角度出发,必须要从巩固和加强经济回升向好这个大局出发,从整个中央政府锁定的宏观经济预期目标出发,来全力配合,在经济全面恢复向好、企业生产全面恢复向好的基础上,来实现财政可持续性的提高,来实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一些重大成果。

中国网:一年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已逐步地走向复苏了,但是其实还是存在很多困难的,比如说我们有很多生活困难的家庭以及生产经营上碰到困难的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报告》中也是针对这些有困难的企业提出了一些扶危济困的措施。那么对于这些措施,您怎么看呢?

张立群:对于这些措施,我想表明,我们的政府还是非常清醒的,就是在2020年,我们围绕着“六稳”“六保”取得了非常积极、非常显著的成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企业的生存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包括基本民生的这样一个状态,还有很多困难,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方面。就像去年两会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他说我们有6亿左右人口人均收入是在1000元左右。所以,要看到民生艰难的这一面,看到企业生存艰难的这一面。

今年我们说,去年我们围绕疫情带来的困难,对企业,对基本民生进行援助的这些政策措施,今年我们是要逐步退出和调整。而这个逐步退出和调整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定要看企业的生存状态,看民生的生存状态。当然,今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地回升向好,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形式持续地恢复好转,我想企业的生存状态会显著改善,就业包括民生的状态也会显著改善。

所以,我们说整个政策的调整要把握好时、度、效。这次《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包括在调控的方向上要定向,包括了要择机,就是你什么时候调,调多要择机,而且要精准,就是定向择机和精准。这是我们今年援企纾困这些政策调整,我认为要坚持好的一个重要原则。

中国网:扩大内需其实是一个老话题了,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强化和坚持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您怎么看这种论述?

张立群:我想扩大内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放到了一个更重要的位置,就是在谈到了“十四五”规划这样一些基本要点的时候,有一个段落,它是强调“要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的发展格局”。

我们说“构建新的发展格局”首先就是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全面畅通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大循环,最重要的是要解决需求不足的矛盾。解决需求不足的矛盾,最核心的抓手就是扩大内需,因为外部需求,我们能把握的空间不是很大。

所以,扩大内需它对于全面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对于加快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是非常重要的,而今天上午《政府工作报告》恰恰把这个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和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是并列起来来表述的。这表明,扩大内需是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认识、来把握它。

这里边就涉及到我们怎么样进一步解决比如说消费增长乏力的问题,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也特别做出相应安排,包括积极地增加居民收入,包括了要进一步地改善或者取消限制消费增长的一些政策等多个方面的措施,来支持今年这个消费逐步地成为一个全面活跃的增长态势。这也是我们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一个最具体的表现;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增加有效投资,其实这个消费和投资是紧密相关的。

中国网:如何在两方面同时发力呢?

张立群:所以,就要把它的关系协调好。因为现在我们看到,居民要想消费就要找到工作,要挣到钱。但是要找到工作,挣到钱,企业就必须恢复生机和活力。企业恢复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有足够的订单,但这个订单——你指望着企业把这些订单创造出来,很难。因为当这个市场形势不好的时候,这个企业是谨慎地规划它的投资,谨慎地安排它的生产。所以,企业这个行为是顺周期的,这个市场越是向着萧条的方向发展,企业越是要谨慎花钱,而不会积极扩大各种需求,增加订单。

居民也大体有这个特点,居民这个工作不好找,钱不好挣,他现在花钱就会很小心。你现在发消费券,但改变不了他未来对就业和收入的预期。而这些不改变,他把消费券花完之后不会跟进扩大他的新的开支。所以,真正地让企业订单丰富起来,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发挥好,而最重要的是政府支出要在这里面发力。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十四五”规划,就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这个方面,也谈到了我们要加强这个传统基础设施,包括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要进一步地加强“两新一重”的建设,而且我们要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这方面要安排一批重大建设项目。这些我想都会对提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一旦充分活跃起来,因为我们知道,去年只增长0.9%,它这个方面一旦活跃起来,像过去都增长15%以上,它就会使重化工业的企业订单显著增加。重化工业企业订单一旦增加,它这个销售形势一旦全面好转,它这个投资活动就会活跃,它的这个就业这方面的贡献就会显著扩大。

这个时候,就是政府投资会带动企业投资,会带动就业,带动消费。而这个时候,它是一个一环又一环传导的关系。那么我想,今年我们在扩大内需这个方面,一定要把这个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发挥好,一定要把面向第二个百年,我们这个绘蓝图、补短板、强基础这样一个百年大计抓紧抓好。而在这个方面,我们一定要让它在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显著提高上尽快地见到实效。

这个方面,我想这个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稳健的货币政策都要在这个方面形成合力,支持我们这个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支持围绕新型城镇化,围绕基础设施、围绕新基建等等,让这些方面的建设活动活跃起来。这个活跃,一个是为我们现代化长远发展奠定一个高水平的基础;一个是对当前扩大内需产生强有力的拉动作用。我想这个工作做好了,对今年扩大内需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

中国网:那么在投资这个环节,我们有没有需要注意的问题,有没有一些潜在的风险需要提前注意一下呢?

张立群:投资这个方面,我想,第一个就是刚才讲到的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这个投资,这是政府主导的。政府主导的这个投资一定要把项目选好。所以,我说现在这个规划工作非常重要,就是围绕第二个百年,我们怎么样把这个蓝图画得好,画得科学,能够管得长远,然后依据这个蓝图,我们能够选出一批重大建设项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做客中国网演播室。(董宁 摄)

项目选好选准非常重要,而且这些项目必须要按照规划的要求,要一茬接一茬,久久为功地持续做下去。而这个就需要政府接力,也需要政府严格按规划办事。就是我这个项目选定是按照规划来选定的,通过人代会来批准的。这个项目一旦定下来之后,下一任政府也要跟着走,每一任政府为这个项目所做的贡献要有考核,进入到政绩考核。

中国网:要形成持续性的规划?

张立群:对,就是让让这个项目的选定和项目的建设有一个好的机制,这个方面是很重要的。

围绕这个新型城镇化,我们现在实际住房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次《政府工作报告》提了住房的市场体系和住房的保障体系,实际就是要把市场和政府这两个方面的作用发挥好。那么很多商品房的供给是靠房地产市场的引导来发展的,而这个方面,它的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就是市场调节的这个效果还是比较有效的。

政府保障房建设方面也要不断地完善它的制度和机制,使得整个这个城市住房供给,无论是从刚需的满足还是改善性需求的满足方面,我们都有一个更高水平的、布局更合理的住房供给来支持。这样的话,我想房地产的投资也就会进入到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轨道。这些方面,我想我们通过制度的完善,机制的完善,把这个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这样一个增长,把它不断地加强,不断地更健康、更可持续,效率不断提高,它就会有力地带动制造业企业的投资,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个时候,整个投资就会围绕着科学的发展蓝图,围绕着我们现代化的城市体系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展开。这个时候,我想投资的效率效果就会全面提高。

中国网:也可以使我们的实体经济更加健康、持续地发展?

张立群:对,实体经济就会有事儿干,而且干的这些事儿都是为长远打基础的关键性的事儿。

中国网:您刚才提到了新型城镇化,其实《报告》针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有专门的具体措施论述,特别强调了,要“将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 5 年过渡期”。对这些措施您怎么看呢?

张立群:应该说经济的现代化,它和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它的基本格局就是由现代化的城市体系和现代化的乡村组合起来的。所以,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在“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要点介绍当中,也特别把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作为一个专题,把它做了说明。

这里边我想,我们从第二个百年的开局来看,一定要把这样一个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关系把握好,把整个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推进和乡村振兴持续健康推进紧密结合起来,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考虑,统筹安排,统筹做好。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当中,它包含了更多的人口,更有序、更充分地向城市转移,最后比较快地转为城市户籍人口;另一方面,它会使这个城市市场,包括城市产业,城市的资金、资源对整个现代农业的发展形成越来越有力的支持。而这个时候,从农村来说,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就有越来越好的条件。所有这些过程,它是一个整体联系、复杂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要把它统筹协调好,围绕新型城镇化。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也谈到,我们要“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而且要“重点发展城市群,都市圈”。这个时候,实际上都是提出一个新的要求,过去我们的城市化还是单兵突进,就是少数大城市发展起来了,但是它的承载能力,针对我们这么大规模的人口转移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现在我们要发展城市群,发展都市圈,就是要让大城市带动更多的中小城市,形成一个更大规模的城市体系,使得整个城市的承载能力显著提高,使得这个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有更大的空间,有更好的发展环境,这就是我们讲的“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而这个方面走得好了,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城市市场、城市产业、城市资金,会支持现代化的农业大发展,那么整个城乡面貌就会不断地向着现代化的方向演进。所以,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我们把它协调好,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潜能就会越来越充沛。

中国网:相信这些举措都会给我们未来的发展一个足够的信心。蓝图已经绘就,就像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后所说的那样:“重任在肩,更需砥砺前行”。感谢张教授为我们带来如此精彩的解读,谢谢您!

张立群: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

(本期人员——编导/文字:韩琳;主持人:佟静;后期:刘凯;摄影:董宁;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编导/文字:韩琳;主持人:佟静;后期:刘凯;摄影:董宁;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