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刘若鹏:创新型企业要有奔向星辰大海的追求
 
时间:2021年3月7日

嘉宾: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

中国网: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保障和支持,科技创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兴则国家兴。“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科技创新将打开怎样的新局面?如何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本期节目,我们就此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

中国网:许多企业因为关键技术的瓶颈问题,极为依赖欧美等技术大国。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这离不开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如何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刘若鹏:因为“从0到1”的突破从来都是底层科学研究向新兴技术、新型产业跨越的一个最关键的、最难的事情。可以说哪个国家能掌握和促成 “从0到1”的突破,哪个国家就会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就会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就能科技自立。所以这件事情我觉得是异常重要的。

 

那么对于“从0到1”的突破,我们确实是应该学习美国的经验如学习贝尔实验室的经验。贝尔实验室它是一个由产业实体作为依托所建设的重大的、挑战世界科学难题的全新型的科研机构,尽管它是企业投入建设的科研机构,也不影响它拿了二十几个诺贝尔奖、4个图灵奖,在半导体、激光、无线电、微波,还有信息、计算机领域,过去半个多世纪所做出的重大突破,也不影响它能取得看起来像是学术成就,但实际上是科学和技术合在一起的成就。

 

对于我们国家来讲,要想去突破“0到1”,我们应该好好借鉴一下贝尔实验室的模式,让我们国家产业实体部门,因为它是脚踏实地的,去建设可以仰望星空的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实验室,用新的机制去挑战整个科学界和技术界的人类的难题。

 

比如说像国家支持深圳新型示范区,那么深圳国家重点(实验)室很少,只有五家,但这五家都是新的机制,这五家都是依托实体企业建立的,但同时又是面向最重大的人类科学挑战的五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华为、中兴、光启、华大基因、中广核,也是在全世界走到了最前列。

 

同时还有重大的影响到相关领域的产业,涉及到能源、信息、国防、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等重大的领域,所以我觉得像这样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样的高质量发展的、又能顶天又能立地的重大的科研平台、科研设施,应该让他们在新的阶段发挥更大的作用。让他们培养博士人才,让他们去主动建设更多的大型的科学装置,让他们更多的向全社会去科普最前沿领域的进展和对前沿(领域)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网:基础研究是企业创新的源头,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基。您怎么看待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企业在基础研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刘若鹏: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来讲,那么它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是在核心的技术上面突破,在技术性能上面的突破。这个性能往往指的不是成本上的突破,不是成本上的降低,而指的真的就是技术性能上的突破,那么无论半导体也好,超材料、衍生技术领域也好,它都是属于这一类突破。而我们知道这种技术突破,这种性能的突破,如果只是对已有技术进行改良,那么它是有理论极限的,你不可能带来颠覆性的突破,所以一定要走到更底层的科学领域里面,把它的底层的算法的架构体系、思想给它改变掉。探索尝试创新,才能带来真正影响到整个行业跨代变革的结果。

 

所以我们要想看到一棵参天大树之前,一定是一颗基础研究的种子在地下生长出非常庞大的,同样深度的根茎网络,有了这样树根的支撑,才能撑起参天大树。所以底层科学研究对于整个科技创新企业的重大的突破,我觉得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决定性的。我们这个领域一直都有这么一句话,就是你在科学研究走得多么底层,你的整个技术突破了以后,你所带来的影响力和带来的产业变革才能长得多高。所以你要想大树长得高,必须得根扎得实。

 

中国网:在超材料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方面,我们走了很长的一段路,同时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从基础科学研究到产业化应用,构建起新兴技术和新兴的产业链体系,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未来如何更好的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刘若鹏:那么对于超材料来讲,这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在20年前,2001年的时候,超材料才独立地作为了一个学科来进行发展,在此之前它都不是一个学科。但真正“超材料”这个名字英文是2006年才有的,中文是2008年才有这个词的。所以对于这样一个研究,人造物之术这么一个领域,超材料的历史实际上是非常短的。半导体材料被发现到被应用,这个是花50年的时间。超材料,因为它是交叉技术,从理论上面、概念上面被探讨,被提出来,到它的现在相关的技术,工业化产品、工程化只是20年的时间,我觉得它的速度已经是非常快了。在这个过程中也是经过了很多的阶段,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对于造物之术来讲的话,它在整个的科技发展的进程中,最害怕出现的就是无病呻吟,换句话说就是你不知道应该去造什么物,就去创造了一个也不知道它为什么应该被创造的物出来,那个实际上是价值是不大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它一定要有一个设计目标来进行牵引,而这个目标是非常难找到的。那么后来,我们是在这种最重要的尖端的装备上面,在航空装备上面,我们看到了整个大型装备、尖端装备发展的趋势、发展的需求。从这里作为工程边界,作为为什么要设计人造的物质入手,再去做这个人造物质。我们非常有的放矢地来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工程化的实践开发。最终,把这样一个理论概念,突破成为一个在装备领域里,现在备受关注的,也是大家主要采用的主流技术。

 

中国网:“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到,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您对此怎么看?企业家未来如何推动创新,更好的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刘若鹏:对于企业来讲,我觉得它的科技创新应该分成两大类。一大类是结合企业自身的产品和行业自身需要用到的技术创新,这个是需要更多的,类似于像国家的工程中心或者技术创新中心。这个是需要企业来作为更多的主导方、投入方,当然国家也会在政策上面支持和发展,来去使得产业部门在产业所需要的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在方向上,还要在开发的节奏上面有主导权,这个事情很重要,这样的话,内行来引领行业和产业的发展。

 

那么还有一类,更前沿的,特殊的,比如像深圳的这些企业,他们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建立的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这些是在企业下面建设的更深层次的、面向基础科学研究、面向底层科学研究的实验室。这一类企业可以说是先导型的、最创新的企业,他们的目标不仅是产业的发展,他们还得要有奔向星辰大海的追求,要肩负起这个责任。

(本期人员:编导;佟静;后期;王一辰;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
(本期人员:编导;佟静;后期;王一辰;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