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徐和谊:企业应抓住宝贵时机 全力推进科技创新
 
时间:2021年3月9日

嘉宾:全国政协委员徐和谊

 中国网:“十三五”,圆满收官,我们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四五”,任重道远,同时也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兴则国家兴。2021年,新的起点、新的征程上,我国的科技创新将开启怎样的新局面?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又将为之付出怎样的努力?本期节目特邀全国政协委员徐和谊与网友们进行交流。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徐和谊


中国网:中国近年来的科技创新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发表的研究论文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跃居为全球第一位。我国创新环境的变化,对此您有哪些感受呢?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的科技创新又将打开怎样的新局面?

 

徐和谊:我有很深的一种感受,就是从十八大以来一直到十九大,我觉得现在从国家层面对科技创新这种氛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是最好、最强烈的。特别是五中全会上,明确地把创新列为国家的重点战略。过去当然我们也强调科技、技术、创新发展等等,但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明确,放在的位置这么重要。作为企业来讲,我们围绕着创新,围绕着科技进步,现在遇到了最好的环境。在企业工作的这些人士,我想我们不仅要高度地重视,更重要的是辅助实施。

 

我也在思考,想过去对于我们这些制造业企业有强调,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要达到1%,1.5%,2%,我觉得这是过去的一段历史。从未来看,可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化的科研经费投入的多少问题、比例问题了。我觉得那个太狭隘了,我们应该翻开全新的一页。从体制上、从人才的培养上、从知识产权的保护上、从我们企业大的发展战略上,包括从我们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上,等等,都要满足这个战略的发展(要求)。

 

抓住当前这种科技创新发展这么好的一个大环境,特别是在“十四五”期间,我想从上到下,不仅思想认识的统一,更重要的是要拿出具体的举措,抓住当前这种宝贵的时机,全力地推进我们企业的科技创新。

 

中国网:其实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他们默默无闻地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奉献了终身。他们这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激励着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之而奋斗拼搏,对此您有怎样的感受呢?有没有一些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科研前辈或者事迹?

 

徐和谊:在我们汽车行业内部有一个很知名的人士,他叫张晓虞,在汽车界工作的人,一提张晓虞没有人不知晓,如果不知道张晓虞,他不是玩汽车的。但是他已经走了,走了四年了。他对我影响很大,印象很深,对我们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他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北汽集团的发展,可以说付出了他很大的心血,帮助非常大。

 

他在整个一生当中有这么几点,我觉得对我印象非常深刻。

 

第一点,就是对我们国家汽车行业大的规划和发展,他始终信心满满。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他明确地坚持要发展自主,自主的品牌,自主的整个产业链的建设,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几十年历史当中,也是风风雨雨,几上几下,坎坷、跌宕起伏,他强调的就是发展自主。所以,今天我们国家在自主领域所取得的这些进步,我觉得有他的一份功劳。

 

再一个就是在北汽,他为什么对北汽厚爱呢?他当过我们北汽董事会的外部董事,那几年对北汽的发展,他真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有这么几句名言,后来我也经常给我们企业内部的人士讲这段历史,三句话:一句话叫“居危思危”,最难的时候,最困难的时候;当然,后来形势发生好转,企业开始爬坡,取得一定成效,他又提出来“居安思危”;随着整个发展,他又提出来“居大思危”。

 

总之,在我们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他都从战略的层面高屋建瓴,提出一些非常适合我们企业实际的、重要的战略方向。

 

我给你讲几个具体的事儿,其中一个事儿是临去世的时候,他对组织上什么要求都没提,就提了一个,他说:“我死的时候,拉我的那车必须是自主品牌的车。”他就提了这么点要求,他是得癌症最后去世了,就是在临终前,他头脑很清楚。非常感人,这个人真是大公无私,勤勤恳恳。可能他没有那些大的科学家或者大家都知道的名人有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那么多丰功伟绩。但是我觉得,就是这样一个中国汽车人,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国家,贡献给了这个行业。所以,对我们这些后人,我觉得帮助非常大,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也要把他未尽的事业一代代地干好,传承好。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徐和谊


中国网:张晓虞前辈可以说是为我们祖国汽车自主创新之路奉献了一生,非常地激励我们年青人更要沿着前辈走过的路来继续地奋勇拼搏,继续地走下去。

 

徐和谊:是的。

 

中国网:您怎么看待这种时代和国家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徐和谊:在年轻的时候,特别是即将走到社会上,我觉得我们很多年轻同志还缺少这门课,自己人生所追求的目标到底把什么放在第一位?把待遇、工作环境、条件、地理位置等等这些东西考虑得过多,而忽略了或者把应该放在前面的一些东西放在了比较靠后的位置上,丧失了、失去了一些对自己人生难得的成长、锻炼、磨炼的这种机会。

 

中国网:就是我们的选择不应被太多的条条框框所局限住?

 

徐和谊:我经历的比较多一些。我觉得人在年轻的时候,特别是刚刚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时候,多吃些苦,多受些累,多干一些,并且要干得更丰富一些,对人的一生成长非常重要。如果干得过于单一,只是某一个方面,很窄,那么你对你未来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

 

我在工作当中,经常有人问我:“徐总,你现在最难的是什么?”有些人以为我这儿缺这个那个的,什么资金、项目,都不是,实际缺的是人才。

 

中国网:您是怎么定义人才的呢?比如说什么样的人才,满足什么样的标准在您来看是一个优秀的人才?

 

徐和谊:我觉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不是人才,能够干成事儿,这是检验人才的标准。

 

中国网:我们看结果?

 

徐和谊:看结果。不在这事儿大小,把事儿能干成。

 

中国网:脚踏实地,实干派。

 

徐和谊:实干,干成事儿。

 

中国网:科技创新没有捷径,走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面临着很多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在很多领域实现了“后发先至”,在一些攻关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方面,很多创新型领军企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您认为,未来如何更好地发挥创新创造生力军的作用?

 

徐和谊:我在这方面真的是有很深的一些感受吧。五个字:“官产学研用”。这五个字代表五个方面,都和我们谈到的创新是紧密相关的,那么在五个方面里,我觉得企业在这里起到的是一个核心的作用。大家现在都知道,最有代表性的中国的企业是华为。我这几年去了三次到华为(我这几年有幸去了三次华为),深度地去看。真的!你所听到的华为和真正所看到的华为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网:有哪些不同?

 

徐和谊:我没想到华为在研发上、在创新上,比我去看之前,所了解到的要震惊得多得多。

 

中国网: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您了解到的内容吗?

 

徐和谊:整个研发体系,我可以这么说,大概念讲,在整个华为集团来讲,应该占了一半一半。

 

中国网:这么高的比例,这远超一般的企业。

 

徐和谊:整个制造实体这块占一半,研发整个这块,大概占一半。看完了我们一比,差距太大了。这是第一我感受最深的。第二,他不光是在做各种产品技术的研发,很多基础性的研发他也在做。并且这些基础的研发、研究所占的比例还不低,可不是走龙套、摆架子,象征性地搞一些基础性的研发。

 

中国网:基础研究其实是很多企业不愿意做的。

 

徐和谊:对。另外,没有一定的实力你也干不了,揽不了这个活。

 

第三个震惊的,整个的研发硬件设施投入震惊。我没有见到那么好的研发环境,研发设施。

 

第四,团队。它集合了目前我们国内这些最优秀的,各方面的研发人才,并且这些人才的平均年龄大概30多岁。

 

第五,感觉到从华为的最高层,董事会层面到它的经营层、执行层,整个对研发的重视,我们所谈的话题,交流的东西基本全是研发,除了谈研发就是谈市场。这在我接触到的企业当中很少见。我觉得华为就是我们中国这些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学习样板;我觉得华为所走过的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好好地学,认真学。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徐和谊


中国网:就像您刚才提到的,华为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以及用好人才方面的这些经验都值得所有的企业去借鉴学习。

 

徐和谊:借助今天这个宝贵机会,我也想在这里,给大家还介绍一个大学,大家都知道MIT,叫麻省理工学院,世界最知名的大学之一。

 

我们现在国内这些大学,包括一些知名大学,每年研发费用的投入,教师和学生所投入的一些精力,所做的一些课题,实际我们每年花了很大精力在做。但现在困扰我们有一件事儿,总在谈我们研发成果产业化的转移和实现,这中间总是有一条不可逾越的沟,总是在这儿走不下去。

 

中国网:没有真正的落地。

 

徐和谊:我们很多好的研发成果出了研究室就撂在那儿了。到底问题出在哪儿?是我们企业不需要吗?是我们企业不着急吗?是我们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足以替代这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吗?都不是。我们也很急,很需要,但是我觉得,还是我刚才说的那五个字:“官产学研用”没有打通,根儿出在这儿,各干各的。麻省真正干呢。

 

举个例子,每年这些研究生和导师命题,要做这些研发,哪儿找钱,找资金呢?企业找。

 

中国网:从源头上就开始合作了。

 

徐和谊:对,你命的题,钱从哪儿来?企业找,赞助商找,或者更明确地说市场找。

 

需求决定了这个命题。所以,在麻省,所有的研发费用不是百分之百,但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企业,来自于赞助商,来自于社会,厉害不厉害啊?

 

中国网:市场之所以愿意为这个课题买单,也说明这个课题的市场价值。

 

徐和谊:对,这一下从起步的时候就连上了。

 

第二,一旦这些成果出来了,知识产权是谁的?是麻省的,是学校的,是这个研发团队的,但是我作为赞助商,作为出资者,有第一优先的使用权。他规定得非常清晰,所以,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使用等等这套非常得完备。

 

中国网:这个流程或者说这个方式也非常得我们来借鉴。

 

徐和谊:是的。

 

第三,它在学校和在社会、在企业中间有这么一个组织,叫“全球产业联盟”,这个“全球产业联盟”在哪儿呢?在学校。他有在全球有1700多个企业,建立这种关系。更重要的,这当中有260多个会员单位,每年他都在这个平台列出来600多个研究的重要的课题。

 

中国网:非常庞大的数目。

 

徐和谊:这个平台起到了企业和学校、和这些研发团队沟通、联系,这么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之,我想在麻省很多好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不光是我们这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更重要的还要是我们这些企业。

 

总之,借助当前中央和国家层面把创新列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我们责无旁贷地应该抓紧一切时机,借助“十四五”这个大好的发展的、五年的大规划,在创新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丰硕的成果。

 

中国网: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在“十四五”的规划建议当中也是把科技自立自强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首要的位置,指出要把科技的自立自强作为我们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有一个专章的论述,这其实是我们规划史当中的第一次了。对于科技自立自强未来的发展或者路线,您有哪些建议或者有哪些寄语?

 

徐和谊:我有三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点建议就是要特别注重企业在科技创新当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其实我谈这点建议,大家可能听着觉得这有点老生常谈了,过去就反复也强调,但是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在科技创新当中这种主体作用的发挥,我们现在还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徐和谊:我们有些领导,我指的企业领导还是更多注重眼前,注重看到的当下一些经济指标。

 

中国网:短期的回报。

 

徐和谊:短期的,眼前的,而没有真正地看到科技进步、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第二,加强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或者说五个字“官产学研用”的创新。我们在这方面,我觉得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比如刚才我举的MIT麻省的例子就是,我们把这条线要打通,学习国际上一些好的做法,通过这一段时间,大家我觉得也是上了很好的一堂课,好的技术是买不来的,要不来的,只有靠自力更生,自己干,才能够得到。这点我想大家已经有了强烈的共识。

 

第三,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这样一种氛围;同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使用等等这方面的工作。

 

中国网:感谢徐委员为我们如此精彩的分享,我们相信在“十四五”的新征程上,我国的科技创新必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谢谢您!

 

徐和谊:谢谢!

 

 (本期人员:主持/编导:佟静;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主持/编导:佟静;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