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中国网《中国访谈》特邀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对全会公报进行解读。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郑亮 摄)
中国网:戴老师您好!首先很高兴今天能够邀请您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先和我们的网友打个招呼吧。
戴焰军:网友朋友们,大家好!
中国网:我想大都关注了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这次会议主要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做了一个总结,特别是一些成功的经验以及重大的成就。其实,近年来有不少会议都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对这些经验做过总结,那我们为什么现在还要通过这种重要的、正式的方式来做总结呢?
戴焰军:因为善于总结历史经验,这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个传统。大家看,在我们一百年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每到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我们都会认真地去总结我们历史上的经验。当然,这个经验包括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通过这种经验的总结,就可以使我们对过去走过的路有一个盘点,这里边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可以帮助我们在以后的发展中避免再犯重复的错误,也可以使我们从历史经验中去汲取智慧,汲取力量,使我们以后的发展更顺利。
那么我们今天在这么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实际上是两个百年任务交汇点上,总结我们党一百年的历史经验,总结一百年的伟大成就。当然了,一个是对我们过去的盘点;再一个,更重要的是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实质上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汲取力量。
因为总结经验,一是我们进一步明白我们过去的路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今天不是讲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吗?要传承我们的红色基因吗?那么我们过去的路是怎么走过来的?通过这种总结,可以使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更清楚地看到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它是怎么走过来的,就是我们赢得今天的成功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毫无疑问,我们应该珍惜今天已经取得的这个成就。
再一个,通过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使得我们对进一步这个路应该怎么走,应该有更明确的认识。因为历史的经验它里边有经验也有教训,我们有走对的,也有走错的。那么通过这种历史经验的总结,毫无疑问,我们能找出来我们走得好的原因,也能找出来我们走得不好的原因。从这样的对比中,当然对我们未来走好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它实际上对我们增强信心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因为过去我们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大家知道,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一步一步走过来,实际上是经历了千难万险,我们叫“筚路蓝缕”,那么艰难的路都走过来了,毫无疑问,历史本身就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有这样的能力去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的。所以,从历史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强化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战胜各种困难的这种信心。毫无疑问,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考验,增强这种信心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网:了解党史的人都知道,这次通过的这个《决议》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第三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议。那么您如何理解它的历史定位,它有什么样的特殊性或者重要性吗?
戴焰军:讲到特殊性当然是比较而言的了,就是你说的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历史上——以前已经有过两个决议,这是第三个。
一个是76年以前,就是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第一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另一个是40年前,1981年,我们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两个《决议》都是在历史重大转折关头所做出的决议,所以,这两个《决议》都有很重要的使命,它实际上对我们过去历史上的若干重大事件做定论,分清是非,可以因此使全党进一步地统一思想,这样保证全党高度地团结统一,去走好进一步的路。
比如说1945年的《决议》,实际上它是纠正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等历史上出现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是要纠正“文革”的错误,要从“文革”那么一种错误中走出来,所以它们都是在一种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
今天做的这个《决议》是在历史的衔接点上做出的一个决议,也就是说我们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到今天,特别是从上一个《决议》到今天,这40年来,应该说我们在党的历史发展中没有犯颠覆性的错误,基本上我们是顺利地走过来了。所以,这个《决议》就和上两个《决议》有着不同的内容了,它基本上从正面来系统地总结我们党内历史上的这种历史经验和重大成就。
中国网:这三个《决议》在历史背景和内容上都是不相同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通过的具有指导性的文件。请您给我们分析一下,从它的演进足迹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精神。那么您如何看待它的“变”和“不变”呢?
戴焰军:要说不变的(地方)就是我们总结经验这么一个老传统始终没有变,从我们这次的《决议》和前两个《决议》相比较,党在历史中坚持的一些经验是没有变的,比如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进行自我革命”“以人民为中心”“自力更生”等等这些基本的东西是没有变的。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今天的经验看起来,这个是一脉相承的,正因为有了这些始终保持不变的传统、这些经验,才保证了我们这一百年顺利地一步一步走过来了。
当然了,同时也是有变的东西。今天同样的经验,它的内涵跟过去相比较,毫无疑问,已经更丰富了,因为时代发展了。比如说当我们第一次做出历史决议的时候,我们党当时还在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过程中,而今天我们已经是执政70多年的政党了。那当然了,通过70多年的执政,执政中的这些经验对我们来讲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了,那是过去第一次《决议》中所没有的。所以,党总是在不断发展中来不断地总结经验的。这些经验它也随着党的历史,随着党的发展不断地在充实,在丰富。
中国网:其实我们对这次《公报》当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概念的词频也做了一个统计和总结,我们关注到,出现最多的三个词“社会主义”是61次,“人民”是56次,“经济”是42次。那么您如何看待这些高频词呢?
戴焰军:这些词实际上都是很关键的词,比如社会主义,它是我们的基本制度,也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的必经之路。所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当然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要求。所以,它在我们整个公报中肯定体现的频率是比较高的,因为它实际上是我们很多问题、很多概念的一个质的定义词。比如说我们讲市场经济,我们讲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讲民主,我们讲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所以,社会主义在这儿就是个定义词,因为它是关系到我们根本制度的一个东西。当然,这个出现的频率就很高了。
那么“人民”这个词,因为人民是我们根本的力量所在、命脉所在、根基所在,人民利益也是我们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的初心所在。那么总结我们一百年的历史经验,毫无疑问,“人民”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是会很高的了。
中国网:还有一个“经济”。
戴焰军:因为经济现在是我们的中心工作嘛,特别是在当前新形势下,发展经济实际上是我们实现一切目标的一个基础。我们现在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它也是实现我们的目标,实现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个宗旨的基础。因为今天我们讲,我们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那为人民谋利益,我们作为一个执政党,不很好地推进经济的发展,那拿什么去谋利益?所以,它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当然,作为中心任务,那肯定在《决议》出现的频率它是比较高的。
中国网:提到经济发展,我们就会想到“共同富裕”,因为“共同富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其实“先富带后富”好像没有看到特别明显的成效,反而贫富差距可以说是越来越大了。6月10号的时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在发布之后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次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也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这样的表述,那么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做客中国网访谈间。(郑亮 摄)
戴焰军:它实际是阶段性现象,经济社会发展肯定和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是螺旋式发展,都是波浪式前进的,不可能只沿着一条直线这么发展。从我们党执政以后整个社会发展这70多年的情况来看,它体现的就是这种发展特征。比如刚开始50年代、60年代,我们那个时候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分配它是平均分配,也就是我们讲的平均主义。平均主义它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使得经济失去了活力。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它实际上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所以,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提出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当然,共同富裕本身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也是我们实现宗旨的必要的这么一个价值取向。所以,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现实的发展中,从政策层面、从实际发展的一系列措施方面,实际上(采取的)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这么一种发展模式。
那么在这个发展中,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这么一个阶段以后,我们的经济社会的确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我们几十年连续保持高速增长,这个在世界经济史上也是不多见的。整个国家的国力是显著地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的生活水平明显是提高了。即使今天相对贫困的人,跟20年前30年前40年前相比,应该说那也是不可比的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确出现了您所说的贫富分化的问题,就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没有能够很自然地来解决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这么一个目标。
这个实质上是要靠政策的。今天我们回顾改革开放以来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正是要认真地去反思,那么在我们这个社会发展中,我们发展过程中的政策方面、我们采取的一系列促进发展的重大举措方面,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的?又有哪些方面的制度措施、政策措施是有助于我们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
所以今天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建立示范区,它实际上就是要通过试点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个是我们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是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毫无疑问,这个社会应该是共同富裕的。
当然,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一个是要防止出现贫富分化,特别是防止出现两极分化。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一开始的时候就讲了,他说:“如果出现了两极分化,那意味着我们的政策失败了。”
那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有正确的政策和制度,也要防止出现另一种情况,那就是以平均主义的理念、以杀富济贫这种方式去实现共同富裕。那样从另一个方面也会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它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这个目标是不利的,所以要试点,在试点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我们相关的制度、相关的政策。比如说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在这个分配制度、分配政策方面怎么样去不断地健全完善,促进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网:我也相信随着这些试点,还有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共同富裕(政策)肯定会得到落实的。那我们再来谈谈民主吧,“不民主”是很多西方国家用来攻击我们的一个热门的话题。这次《决议》当中也有这样的话:“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那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个“全过程人民民主”,又该如何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我们要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或制度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呢?
戴焰军:因为民主本身它是人类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举着民主这个旗帜起家的。我们在革命年代之所以有那么强的号召力,之所以能够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去进行革命,就是因为我们举了民主的大旗嘛。所以,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目的很重要的一点,从政治上,那就是要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所以,这个民主它不是谁的专利。
当然了,各国的国情不同,那么它实现民主的具体制度、它实现民主的具体途径肯定是有区别的。由于这种区别,我们的民主在国际上,就像你说的,也会引起一些曲解或误解。所以,今天我们阐述我们的民主制度,实际上对于澄清这些曲解和误解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再一个,对于推进我们自己民主的发展也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那么今天我们讲“全过程民主”,我理解,这个民主是体现于我们的政治制度的整个过程之中的。我们今天讲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它实际上就是从开始到后边,从事前、事中到事后,就是我们在任何一个决策的实施过程中,实际上民主是要始终贯彻下去的。这个它当然不光体现在程序上,也体现在实质上。所以,我们讲我们这是叫“全过程民主”。
当然了,要真正地保证把我们社会主义这个全过程的民主在各个方面的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到实处,那么我们很多方面的具体的制度还需要不断地加以健全完善。我们知道,前一段,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在人大工作会议中阐述了这个全过程民主。实际上,我们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我们的一个根本制度,它实质上就是强调一种制度的意义,就是怎么样不断地来健全完善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能得到更好的体现。其他方面也是,政协我们讲协商民主,它也是;我们说基层民主、基层选举,这种民主,它同样需要不断健全完善相关的制度。
中国网:通过制度来保障这些政策的落实?
戴焰军:对,因为民主是需要制度来保障的。
中国网:可能适合我们的民主才是最好的民主。
戴焰军:因为民主在各个不同国情条件下,它的历史文化不一样,它的整个现实国情条件不一样,那它的实现方式是不一样的。就是在西方国家也不一样,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它这种民主的实现,比如同样叫选举,有的是议会制,有的是总统制,它都不一样,更何况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这两个制度之间。
中国网:这次全会的《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予了很高的定位,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能不能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包含哪些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精华?
戴焰军:我们讲中国精神、中华文化,现在其实也在经历着一种沉淀。为什么呢?因为今天我们正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化社会,中国现在正在进入现代化的这个过程之中。所以,我们的中国文化本身也在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向现代化发生转化。像这种转化,它本身体现的就是时代的要求。那么对于用来指导我们实现现代化的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当然,它体现的就是我们文化这种现代化的要求,当然,它也是现代化的一种精华了。我理解它就是这样的。
中国网: 我们今天非常高兴能够请到戴老师做客我们的节目,给我们带来了非常精彩的解读。
(本期人员:编导/文案:韩琳;主持:白璐;摄影:郑亮;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