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后制度是新型举国体制在人才领域的有益探索
 
时间:2021年12月20日
嘉宾: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 李金生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12月18日至20日,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在广东佛山召开,中国网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李金生,他就我国博士后制度发展的成果、经验以及所面临的挑战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李金生。(杨佳摄)

中国网:李司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的采访。在今年召开的中央人才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一个重要的指示:“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的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挑大梁、当主角。”那么作为我国青年创新型人才的主力军,博士后群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想请您介绍一下当前我国博士后制度的发展情况是怎么样的。

李金生:正像您所说的,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青年人才这个群体。总书记讲,青年人才是战略科技人才的源头活水。那么博士后恰恰是青年人才当中的主力军,他们是这个群体当中层次相对比较高的一个群体。

博士后制度是国际通行的一个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制度,它本来是一个舶来品,发达国家的博士后制度更加成熟,历史也更长,也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说到博士后,好多人都觉得博士后是个学位,其实博士后不是一个学位,它是一个研究经历,是工作人员。博士后实际上是在职职工,是工作人员,但是又完全不等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全职工作人员,又带有学习的性质。它的工作岗位的特点,就是特别适合搞研究。而且这个年轻群体也是处在35岁左右的黄金年龄时期,正是创新创业的黄金年龄期。所以对这个群体,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特别是发达国家。

咱们国家的博士后制度,就像你刚才讲的是1985年(建立的),当时是李政道先生提出了建议,小平同志亲自决策,建立起这么一个制度。大概就是,这个博士后制度它有两个平台,一个是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个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中国网:这两个平台有什么差别?

李金生:科研流动站主要是设在高校,有博士学位授予点的高校,它叫流动站。国外都是流动站,国外没有工作站,我们国家有个创新,除了流动站以外我们又设了工作站。工作站主要设在没有博士学位授予点的这些——主要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它有人才需求又没有博士点,那怎么办?我们设一个工作站。

中国网:这是我们独创的?

李金生:这是我们独创的。但是工作站有一个条件,工作站要和流动站联合招收,也就是说企业要和高校联合培养博士后。这样我们这个制度设立的初衷就是培养和使用结合在一起的,产学研紧密结合在一起,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共同参与博士后人才的培养。所以这是我们的优势。

经过36年的发展,应该说我们国家的博士后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累计招收博士后28万人,已经出站的博士后是16万人,这个群体,出站的博士后绝大多数都成为单位的领军人才,或者是科研骨干。我们统计了一下,目前已经有150位成为两院院士。

中国网:这个比例非常高。

李金生:这个比例是很高的。今年这次两院院士的增选,其中有咱们内地培养博士后经历的人,我们统计是一下是16.8%,16.8%的院士有内地博士后的经历,而且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就是博士后成为院士的,比其他的人成为院士的年龄要年轻3岁。

中国网:这个年龄的岁数还挺多,3岁。

李金生:对。也就是说博士后的经历加速了人才的成长。所以我们说博士后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科技人才的生力军。那么博士后制度它是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加速器。不是说多了这个经历延缓了他的成长,而是加速他成长为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的经历。

还有一个,博士后制度是人才制度改革的试验田,它的机制非常活,打破了人才的单位、地区、户籍、年龄的限制,他是随迁的,博士后到哪个单位,进站、出站,他的户口都是跟着他,包括他本人和他的家属都可以随迁。所以说这个制度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而且也很好地结合了我们的国情,成为一项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青年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

博士后制度大体是这么个情况。

中国网:博士后从他进站到出站大概是多长时间呢?

李金生:是这样。我们现在一般的是2到4年,它是一个比较灵活的周期,最少两年也可以到4年,最长不超过6年,所以还是有灵活性的。

中国网:这也是它的灵活之处了。

李金生:对,也是它的灵活之处。

中国网:就像刚才说到从1985年开始实施博士后制度,到现在已经走过了36年历程,这36年当中我们也是一直在不断地推进博士后制度的改革、发展,来逐步适应我们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那么您总结一下这36年历程中,我们有取得哪些比较重要的成果或者经验呢?

李金生:成果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培养了一大批人才,高水平的、高素质的博士后人才,28万人个顶个都是很优秀的。

中国网: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

李金生:这些博士后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可以这样说,目前国内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一般都要求有博士后经历。什么意思呢?也就是博士后已经是国内高校教师的一个主要来源,科研院所也是一样,博士后成为高水平的创新团队的骨干,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第一个。最主要的成就还是人才的培养成果,成绩斐然。

第二个成果,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第一个是出人才,第二个是出成果。成果就很多了,可以举很多例子,我不多说,我就举一个例子。我们统计了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博士后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基金的项目是4.2万项,主要是由博士后来承担的。这几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项目大概三分之一是博士后承担的,承担这个项目肯定会出一系列的成果。在有些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当中博士后出的成果要比其他教师的成果要高,就是它的平均成果产出率要比其他成果要高,这是第二,产生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博士后(出的)还不是一般的研究成果,很多都是在基础领域、前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交叉的这些领域,共性的这些技术,所以解决了很多问题。我想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成果,推动了企业创新。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前面讲了我们这个企业博士后制度对于吸引人才,特别是吸引高层次人才到企业去流动,发挥了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现在我们在几千家企业、160多个园区设立了工作站,有了工作站就有了平台,有了这个平台就具备了吸引企业人才到这个地方去工作的一个基本条件。大概有4.1万名博士后到了企业,通过到企业做博士后,到企业去工作。这样他和产学研结合得更紧密,直接在一线就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难题,所以对企业的产业发展、技术进步产生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像咱们国内这些知名的企业,腾讯、华为、百度、科大讯飞、宁德时代,包括这次我们战略签约的战略合作伙伴,都有我们的工作站,而且这些企业对工作站越来越重视。这是第三个作用。

第四个作用,博士后制度发挥了人事制度、人才制度改革试验田的作用。80年代还是计划经济条件下,计划经济条件下调一个人是很难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博士后他的单位、地区、户口……

中国网:有很多限制?

李金生:很多限制当时就可以打破,当然现在就更没有问题了。所以说现在很多高校、很多研究机构都愿意用博士后,因为他非常灵活。来了以后又专心搞科研,他的工作就是搞研究,就是搞科研,在2到4年之内,他很容易能够出一些成果。

中国网:心无旁鹜地出一些成果。

李金生:对,确实是这样。

中国网:也确实是我们这个制度给他们提供了比较优渥的条件。

李金生:对。所以我觉得这四个方面,36年的成就大概是这四个方面。要说基本经验,我体会有三个,我体会最深刻的。

第一个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小平同志亲自决策建立这项制度,中央对博士后制度历来都非常重视。从设立博士后专门管理机构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到中央财政对博士后不断加大投入,资助的标准不断提高,到国务院专门制定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这些政策,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没有各地党委政府的重视,没有各个单位的重视,博士后没有今天发展的这样一个局面。这是我体会最深刻的。

中国网:我们有一个很好的顶层设计,然后各个单位齐心协力才推进了博士后制度的发展。

李金生:所以说第一个还是体制优势,党管人才。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了的。这是第一个经验。

第二个,产学研相结合。我们博士后工作虽然是一个小群体,人数不多,顶多也就28万人,是一个小众,在整个人才队伍当中比例较低,但是它发挥了大的作用。为什么发挥了那么大的作用呢?我觉得就是产学研相结合,就是把各个方面——产业界那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学就是高校、科研院所,研那就不用说了,研发的任务都有,特别是我们工作站的模式,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这样一种模式,更是把产学研紧密地结合起来了。还有我们举办的这些活动,也是产学研结合的一个平台。我们从一开始定位就是产学研相结合,这个对推动我们博士后制度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是第二个经验。

第三个经验,培养和使用相结合。从一开始,小平同志决策建立这个制度的时候,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更高级的人才。定下了培养和使用紧密结合的这样一个模式。我刚才给你讲的,博士后的身份很特殊,它不是学位,不是学生,也不是一个完全的在职的、全职的工作人员,而是介于二者之间。他有合作导师——他不是学生的导师,这个合作导师对他又是比较放手的。博士后开展科研是独立地开展科研,在合作导师的指导之下,独立地开展科研。当年李政道先生向小平同志建议这项制度的时候,小平同志就问李政道先生,说博士已经很博了,为什么还要搞博士后呢?当时李政道先生就解释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区别。当时大概的意思,这不是原话了,当时政道先生他就说,本科生就是老师出题目,然后本科生去做,然后老师判答案,本科生做对了,本科生就合格了。这是对本科生的要求。

说研究生是导师给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包括博士生出题目,出了题目以后,导师就不管了。然后研究生自己按照导师出这个题目去研究,最后研究出来的结果,导师认为可以,你这个研究生和博士生就毕业了。

博士后是什么呢?博士后和导师是合作关系,导师只是给他出出主意、指指方向,这个题目是博士后自己找的,导师不给你出这个题目。博士后自己找到这个题目以后,自己去寻求解决这个课题,最后找出答案。这个答案出来以后,不光是导师,然后有一个团队来对你进行考核,看看你是不是合格了。你合格了就出站了。

中国网:听起来他的自主性更大,当然责任也更大了。

李金生:对,责任也更大。所以说它是一个培养人的制度,同时也是一个使用人的制度。他在企业里面,像企业工作站,企业里面就是解决这个课题的,同时还有流动站的合作导师,流动站的合作导师对他还有指导的义务。所以这三个是我们国家的博士后制度的三个优势,是别的国家不能比的,也是我体会最深刻的。

至于说现在博士后制度存在的问题。我感觉有这么几个,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们现在有清醒地看到我们和发达国家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

中国网:还有有待提高的地方?

李金生:主要有这么几个问题。第一个,投入还是不够。

中国网:这个投入是指财政投入吗?

李金生:对博士后制度的投入,包括财政,包括社会的投入,投入的水平跟人家比还是差很多。我们现在中央财政对博士后的日常经费投入的标准是每人每年8万元,8万块钱一个人的标准,现在也不高了。

中国网:国外发达国家呢。

李金生:像发达国家的政府对博士后的投入力度也是很大的,但是它投入的方式不一样。我们是通过财政投入的方式,西方国家是换一个口袋,是从财政的钱放到基金里面,它是通过国家的基金来投入到博士后。所以说也不是说西方国家全是社会投入,那不是,它的政府投入,政府通过基金的投入,比我们的力度要大得多。

第二个,我们国家高水平的博士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西方国家的这些高校,特别是美国的这些高校的博士后站,它能把全世界最优秀的博士,像麻省理工、斯坦福、哈佛这些高校,能把全世界最优秀的博士吸引到它那儿做博士后,它那个博士后就是全世界最高水平、最顶尖的人才。我们现在还做不到。我们现在还只是说,我们只是希望把我们国内的优秀的博士吸引到我们站里来做博士后,同时再吸引全球的。现在还做不到把最优秀的人才都吸引到我们这儿来做博士后。这是我们第二个不足的地方。

第三个,企业博士后发展相对来讲比较薄弱,28万博士后只有4万多在企业,只是占到七分之一。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发挥得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加大企业博士后工作的力度。

问题主要是有这么几个。

中国网:我们刚才谈到了企业在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我们国家一个特色。目前我们了解到已经设站3800多家,这些工作站在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推动企业的创新和科技进步当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未来,想问一下我们作为主要的领导单位在探索和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企业培养人才当中的作用,帮助企业解决他们的用人难、技术难等问题方面还会有怎样的举措呢?

李金生: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是下一步的一个工作重点,刚才讲目前也是一个薄弱点。我们想下一步主要有这么几个举措:

从我们部里的博士后工作职能的角度我们能做的事情,第一个就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站。首先一个企业要想吸引博士后,必须要设站。设了站,有了平台,栽上这棵梧桐树,才能把博士后……

中国网:引进来。

李金生:给引过来。

中国网:设站的门槛搞不搞呢?

李金生:设站还是要有条件的,因为博士后不是说随便一个企业就能设博士后工作站,它要有相应的一些重点的研发平台、研发的机构。再一个,企业里面要有相应的高层次人才,企业里至少要有博士后的合作导师,至少有能够拿得出手来的合作导师。否则,企业里面人员的水平还不如博士后,你怎么能让博士后到这儿来设站呢。

       再一个,企业得有相应的适合博士后研究的课题,有这么几个基本的条件,博士后才能设站。

       第二个,我们最近准备出一个文件,就是加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的这么一个意见。为了促进企业博士后工作,为了加快企业博士后设站进程,我们准备采取备案制的举措,就是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备案制改革。过去企业博士后设站都是采取评审,评审是两年一次,它不是常态化的。两年,企业申报,我们组织专家评审,评审完以后给企业设站,周期比较长,也不是太便捷。以后我们想适应现在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准备采取由评审制到备案制的这么一个改革。这个文件前段时间我们已经发了,后面可能还有一些配套的东西,就是一个工作指南,通过什么样的程序,我们有一个工作指南,很快会发出来。

      还有备案,你不能都到现场去,都往北京跑,要通过线上、通过网上进行备案。网上我们还有一个网站,信息支持的一个网上平台,也正在开发。很快这项工作就落实,如果顺利的话,明年初就能够实现企业备案制的常态化。企业只要有这个需求,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头部企业,还有一些单项的隐形冠军,有需求、符合条件,经过省里的推荐,我们随时可以给这些企业备案。备案以后,就可以招收博士后,就可以开展博士后工作。这是第二个目前我们考虑支持企业博士后发展的一个措施。

       第三个,除了这些固定的平台以外,支持企业博士后的发展,还需要一些常态的活动也好、项目也好,需要这样一些平台。就像这次大赛一样,如果说政府不搭建这个平台,企业和博士后自己去对接都很难。          

中国网: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建立更多的链接?

李金生:对,建立更多的链接。除了大赛以外,刚才讲的,我们举办一次大赛,周期是很长的,我们可以把这种活动零散地开展。

中国网:小规模的更灵活一些。

李金生:小规模的、多批次的、灵活性的,论坛、专门的项目对接、专门的博士后交流活动、专项的博士后服务团,我们还可以考虑,就是支持各个地方、各个单位组建一些博士后的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比如说博士后联谊会,现在很多高校都有博士后联谊会,通过这种社会化组织开展多批次、小规模的活动,为企业、为博士后对接开展服务。

中国网:通过企业博士后制度的不断完善,也更好地促进了我们科研成果的转化。

李金生:对,确实是这样。

中国网:现在科研成果转化是不是还是相对的一个难点?

李金生:是。科研成果转化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现在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所以说作为博士后制度来讲恰恰是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中国网:可以说是解决问题的一把关键钥匙。

李金生:对。

中国网:那么通过本届大赛我们是希望带给青年的科研人员,尤其是我们博士后群体哪些积极影响和作用呢?

李金生:刚才我讲,虽然说博士后是个小众群体,但是这个群体非常出众。把这个群体的作用发挥好了,无论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也好,还是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也好,还是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也好,都会发挥非常好的一个作用。

中国网:谢谢李司长,我们也预祝本次大赛能够圆满顺利。谢谢,再见。

李金生:谢谢你,也谢谢中国网长期以来对人才工作,特别是对博士后工作的大力支持。

从大赛启动,一直到现在大赛马上开幕,我们中国网的团队确实付出了很大的劳动,给我们提供了巨大支持,非常感谢。

中国网:谢谢司长的肯定,应该的,我们也非常荣幸能够参与进来,然后尽一份力量。谢谢李司长,谢谢您。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记者:佟静;摄像:孙磊;后期:刘凯;摄影:杨佳;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记者:佟静;摄像:孙磊;后期:刘凯;摄影:杨佳;主编:郑海滨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