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月24日,《“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对外公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就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有关情况。《规划》共分为四部分九章二十七节,聚焦了制约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突出瓶颈和堵点问题。推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对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发布会后,中国网《中国访谈》就《规划》相关问题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张国华。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 张国华 摄影/伦晓璇
中国网:我们注意到,《规划》是我国流通领域第一个系统的五年规划,请问在当前时点出台规划的考虑是什么?
张国华:国民经济循环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等环节,这里面流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在国民经济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都对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做出了明确的部署。
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改委会同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等24个部门和单位编制了《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现在这个时点出台这个《规划》,简单来说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现代流通体系发展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商贸流通、交通物流、金融信用等领域的突出瓶颈和堵点问题。
另一方面坚持发展导向,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对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提出了战略需要。
《规划》明确了加快形成现代流通的统一大市场,发展现代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两大体系,强化交通运输、金融和信用三方面支撑,这样形成一个“一市场、两体系、三支撑”的总体发展框架。《规划》是今后一段时期推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统筹设计和系统指引,对于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网:请您简单介绍下《规划》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张国华:总体来看,《规划》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突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战略性。《规划》紧扣现代流通体系衔接供需两侧,串接上下游、产供销的特点,既立足流通自身的客观规律,高质量谋发展,更着眼发挥现代流通体系在促进国民经济循环中的重要作用,聚焦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规划》导向体现了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战略目标,《规划》路径体现了鲜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
第二个特点是突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的系统性。现代流通体系涉及领域比较多,《规划》注重统筹市场、商贸、物流、交通、金融、信用等领域,围绕形成和发挥现代流通体系的整体性作用,提出了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四大总体方向,统筹谋划全局性的工作。
第三个特点是突出流通体系建设推进的有效性。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成本、效率、质量为导向,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更好发挥市场主体在现代流通体系中的主体地位。鼓励现代流通企业发展,引导大中小企业基于现代流通体系开展深度对接。这样的话构建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流通新生态。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定不移地深化流通领域市场化改革,加快完善流通规则和标准体系,引导现代流通体系规范有序发展,塑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构造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国内统一大市场。
作为现代流通领域第一份五年规划,《规划》对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进行了战略性布局、系统性谋划,应该说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可落地的重点任务,那么对于畅通经济循环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我们相信《规划》的出台实施将会推动各领域、各部门、各地方形成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合力,进一步扩大流通规模,提高流通效率,推动流通领域创新,激发流通企业的活力,这样更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的支撑·。
(本期人员:主持/编导:佟静;摄影:伦晓璇;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