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破冰”50年,为什么能?美国吃亏了?
 
时间:2022年2月28日
嘉宾: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金灿荣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今年2月21日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50周年纪念日。就在1972年的这一天,尼克松访问北京,与毛泽东和周恩来举行了会谈。2月28日,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宣布就两国关系正常化达成共识。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和教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又该怎样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呢?今天,我们就此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老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韩琳 摄)

中国网:金教授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

金灿荣:谢谢。

中国网: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一个新篇章,但是从1972年到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也过去了7年之久,为何从两国关系破冰到两国建交还需要这么久的时间呢?

金灿荣:正好是50年前了,我们说话的时候正好是在尼克松访华的纪念日。50年前,1972年的2月21到2月28日,尼克松到中国来了,当时震动世界,被认为是“改变世界的一周”。尼克松到毛主席的书房跟毛主席握手,叫作“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就是震撼非常大,对中国、对美国、对世界影响都挺大。  

他这次访华很成功,访华结束的时候有一个《上海公报》。当时世界期待中美很快就会建交,但是后来确实拖了7年,一直到1979年1月1号才正式建交。中间的波折恰恰说明当时中美建交这个事来之不易,说明障碍还是挺大的。

首先还是美国国内的障碍。当时尼克松总统,根据基辛格、尼克松的回忆录,回忆录里面讲得很清楚,当时双方是有默契的,尼克松回去以后就追求连任。他是1969年1月1日开始执政的,1972年是他第一任期最后一年,他要连任,他说连任问题不大,连任完了以后就要实现中美的关系正常化,就是正式建交。大家后来都知道出了一个事情——“水门事件”,尼克松为此就辞职了。继任者是谁?是福特,亨利·福特,他其实“萧规曹随”,他也想推进中美建交,结果就遭到了一片反对。

因为当时美国国内对中国的敌意还是很重的。因为要知道在尼克松访华以前,中美实际上是兵戎相见过,在朝鲜战场兵戎相见,后来在越南战场实际上也是兵戎相见的,只是规模没有朝鲜战争那么大。所以,美国国内就觉得这一步跨得太大了,因为我们在越南还在交战呢,怎么就要关系正常化呢?所以,美国国内阻力特别大。

美国国内有一批当时的“亲台派”,这是老国民党留下的一个政治后果,所以,当时“亲台派”也阻碍,国内民众也没有充分支持,再加上福特总统本人的政治支持率没有尼克松那么高,所以就拖下来了。

但是后来还是成功了。成功的原因就是第三方威胁重新突出,就是苏联威胁。因为大家知道,1978年苏联就入侵了阿富汗,这对两国都是重大的威胁,特别对美国是这样。美国跟苏联是全球竞争的,竞争有个焦点,当然就是亚洲了。大家都知道阿富汗是叫“亚洲的十字路口”。阿富汗的东边它跟我们中国是邻居。我们跟阿富汗有一个很短的97公里的边境,东边是中国,中国就是东亚的;南边就是巴基斯坦和印度,就是南亚;它的北边就是5个“斯坦”国——中亚;西边挨着伊朗——西亚。所以你看,东、南、西、中——亚洲,它正好在中间。苏联就控制了阿富汗,控制阿富汗以后,对美国在亚洲的布局是很大的威胁,对中国当然也是威胁了——我们正西部就又多了一个威胁了。所以,第三方威胁突出,中美就建交了。

当时主导建交的总统是吉米·卡特,所以,他对中美关系正常化是有贡献的,所以我们对他还是比较尊重的。建交的时候,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叫布热津斯基,他也是很有战略眼光的。我个人认为二战以后,美国有一流战略眼光的这种战略家不多,提出对苏联遏制政策的乔治·凯南算一个,打开中美和解大门的基辛格算一个,还有就是最后促成卡特总统跟我们正式建交的布热津斯基,这一代人好像现在影响就没有了。所以,当时中美建交就不容易,内部障碍特别大。

中国网:所以,我们现在在50年后回顾50年前这段路,其实也是走得非常的艰难。

金灿荣:是的。中美关系是挺有意思的一对关系,实际上双方差异确实挺大的,各方面差异都很大。

中国网:是,有很多人说中美之间结构性的差异很大,确实我们的差异太大了,但是像当年的话,毛泽东、周恩来以及尼克松、基辛格他们能够克服重重的困难,开启了两国建交之路。您认为主要有哪些因素发挥了作用?

金灿荣:我觉得当时首先还是客观的共同利益,这是排第一位的。共同利益大概来源于这样的,当时世界的总态势还是处在冷战状态,冷战的主角就是美国、苏联。到了70年代初的时候,在美苏竞争当中出现一个情况,就是开始由美攻苏守变成了苏攻美守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讲具体一点,情况是这样的:在五六十年代,美国总体对苏联还是有很大优势的。首先,它控制的地盘就大,因为它那帮盟友都是老牌帝国主义,家底很厚;而苏联和它的东欧卫星国原来都很穷的,人也少,地方相对也少,财富也少。综合实力是美强苏弱,军事上也是美国强,主要是什么?在战略武器、核武器上美国有绝对优势。大家都知道,美国是研发出人类第一颗原子弹,那还真用了,在日本就用了。苏联原子弹爆炸比美国晚4年,1949年爆炸的,那个技术是从美国来的。军事部署,苏联要晚很多,50年代初美国已经大规模部署,而且就部署在苏联的边境线了,对苏联威胁挺大的。所以,五六十年代,总体来讲美方有优势,美苏竞争是美攻苏守。

到了60年代,这个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到了70年代初,就是尼克松访华前,其实已经变成了苏攻美守。整个50年代,苏联是面临着美国的核威胁的。后来赫鲁晓夫时期就开始冒险了,因为当时苏联没有现在我们看到的那种大规模的洲际导弹,它是短程导弹。轰炸机又不如美国,美国的轰炸机一直比苏联的好。轰炸机没有或者是短腿的,导弹也短,没有洲际导弹,怎么办?它就想跑到美国南边的古巴部署一些中程导弹,这样可以威胁美国本土了,尽管不是全部本土,但是我能威胁你本土了,就不是单方面威胁了。它就搞了这么一个冒险。这个事很快被美国人知道了,就发出了战争威胁,最后是苏联方面妥协了,自己就把导弹全部撤走了。

大家知道,古巴导弹危机最后的结果是苏联的冒险失败了,苏联在美国压力之下主动把导弹、核武器撤走了,而且过程有点屈辱。当时苏联是30多条军舰,被美国900多条船围着,美国人还上去检查,还电视直播,这对苏联军方是奇耻大辱。后来很快,苏联军方对当时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就有了情绪。结果,失去了军方支持以后,1964年赫鲁晓夫就下台了。继任者是勃列涅夫。他就大力满足军方的要求,大力投资战略武器。于是在整个60年代,苏联的核武器就暴增。到了60年代末,苏联的战略核力量基本上就跟美国齐平了。

一旦齐平,美国军事上就有弱点了。现在很多朋友可能忘掉一个事实:冷战冷战,核心是战,就是军事。整个冷战时期,苏联及其领导的华约集团始终在欧洲保持5万辆以上的重型坦克,而北约集团只有2万辆,两倍半,还是很悬殊的。所以,常规军力在主战场,苏联方面一直有优势。原来美国是靠战略核力量来平衡,一旦战略核力量平衡不了,没有优势了,于是整个军事上美国就有弱点了。

有弱点以后它就要找帮手了,展望全球,它发现只有中国能帮它。这是当时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为什么美国它不去找印度,不去找印尼呢?就是因为看到了中国的力量。当时它发现中国,虽然那个时候中国比较穷,尼克松来的时候,这个国家已经拥有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了,而且有了“两弹一星”。

中国网:这个比较重要。

金灿荣:这是国之重器,就到手了,所以从尼克松的角度,还有基辛格的角度,环球展望,只有中国可以帮他,这是他当时迈出这一步的主要原因。

中国网:所以说当时国际斗争需要还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金灿荣:对,就是美苏竞争当中,美国处在某种弱势状态,它有一种客观需求,而这客观需求只有中国能满足,而中国为什么能满足?就是新中国建立以后,虽然很穷,但是国家综合力量是非常强的,有完整的重工业体系,有“两弹一星”,还有极强的组织能力。这个组织能力美国是感同身受的,因为在朝鲜战争、在越南战争,它跟中国交手过,深知中国的力量非常大。于是它有需求了,它想跟你好了,所以它找机会跟你接近了,于是这个时候才有“小球外交”,才有“乒乓外交”。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做客中国网访谈间(韩琳 摄)

中国这边那个时候也有需求了,为什么呢?因为中苏分裂了。我们50年代跟苏联关系很好的,当时我们执行的政策叫“一边倒”,中苏就是联盟,正儿八经的盟友。但是50年代末,中苏就有裂痕了,因为当时苏联想控制我们,特别是海军问题上,就是我们毛主席说一定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后来赫鲁晓夫讲:你这个国家这么穷,你搞什么海军!海军就作为太平洋舰队的补充吧。这把中国人给气坏了,这肯定受不了,这太羞辱人啦,于是我们就闹翻了。闹翻最后的结果,就是党的关系的裂痕就影响了国家关系,最后在1969年3月就爆发了珍宝岛边境冲突,夏天又在新疆铁列克提又爆发了冲突,就兵戎相见了。兵戎相见以后,我们当时领导人知道,中苏之间力量对比挺悬殊的,整体来讲苏联力量比我们大,我们也需要找外援。所以双方都有客观的需求,于是就走到一块了。

在这个基础上,第一,当时我们能够跨越太平洋握手,第一原因就是客观需求;第二原因就是战略能力。我们前面也讲了,当时美国国内的反共反华情绪非常强,它得克服障碍。咱们国内当时处在“文革”的时候,非常“左”,也是天天骂美帝国主义。

中国网:对,两边其实民间的基础都不太好。

金灿荣: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领导人的政治魄力、战略视野,恰好当时领导人是非常有这种魄力的,毛主席、周总理都是世界级的政治领袖。尼克松、基辛格应该讲也是战后美国历史上难得的战略家,所以就很幸运,双方有需求……

中国网:双方领导都比较有战略眼光。

金灿荣:有战略眼光。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再加上苏联确实是咄咄逼人,它也帮了一点忙,它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后就促成了最后的中美建交。

中国网: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尼克松访华这次的“破冰之旅”,其实当下的中美关系又处在一个艰难时刻,我们回望这段历史,对当下我们处理好中美关系能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金灿荣:稍微讲长一点。中美的交往实际上不限于这50年,从历史角度来讲,中美最早的民间交往可以追溯到1784年,乾隆朝。因为那一年波士顿有一条船叫“中国皇后”号,从波士顿出发到我国广州。这是北美第一条到中国做贸易的船。大家要知道这么一个事儿,1784年中美之间就有贸易来了,所以这个历史还挺长的,追溯到乾隆朝。

官方来往是1844年。1844年中美有一个《望厦条约》,中国和美国建立了官方联系,所以我们(交往)历史不短,不限于这50年。自《望厦条约》以后,晚清,在西方国家当中,中国与美国关系算相对较好的。

到了民国时期,美国应该讲在西方国家当中跟民国政府关系也是不错的,特别是抗日战争的时候,中美是正儿八经结盟的。所以,这就是我们新中国之前的历史,这段历史要追溯到1784年那就早了,这得200多年了,从1844年开始那也差不多180年了,所以我们(交往的)历史挺长的。早期历史还相对不错。确实我们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一段时间是高度对立的。原因很简单,美国首先是卷入了中国内战,国共内战的时候它是公开拉偏架,站在国民党那边的。最后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它又介入台湾事务,所以,中美关系其实是挺波折的一个关系。

在经历了1949年到1972年对立之后,我们开始和解,到现在是50年。我是把这个历史从大时段看来,我的一个总结论是什么呢?中美是合则两利,斗则两伤。

合则两利的证据,中美一旦联手,共同对付日本军国主义,我们就赢了。中美一旦联手对付苏联,我们就赢了。我们一联手任何第三方都挡不住,但是如果我们闹翻了,我们真的兵戎相见,美国赢不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都是案例。别看那个时候中国GDP、人均生活比现在差很多,但中国其实是很坚强的国家,很能打的。这就是历史告诉我们的“合则两利,斗则两伤”。

这50年来,应该讲,我觉得中美关系总体是成功的,虽然现在中美关系有一些问题,但从这50年来讲,大部分时候其实关系是成功的,双方都是受益的。

中国网:就像您说的,无论是我们追溯历史追溯到晚清,以及我们民国时代,中美的和其实都是给两国带来一个巨大的好处的,但现在有些美国人不这么看,他们认为不应该同中国和解,认为美国吃亏了,应该和中国断绝关系。您对此怎么看呢?

金灿荣:最近一次我去美国是2019年的7月底8月初,见了不少人,这是最近一次去。后来因为疫情,2020年、2021年就没有再去了,但是我也参加过一些网上的视频对话,总的感觉确实是你刚才观察到的,就是美国现在对中国有情绪。

中国网:民间也是有一些情绪的?

金灿荣:无论是民间还是战略精英都有情绪,这个情绪肯定是不对的。现在美国人有一点“怨妇”心理,就觉得过去50年,因为你跟我和解了,所以你才发展了;你现在有钱了,你不认我了。然后在美国人看来,我们搞“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去挑战它。

中国网:可以“出于蓝”但是不能“胜于蓝”的这种心理?

金灿荣:所以,它现在确实是有情绪的,它这个认识我认为肯定是不对的。因为我认为过去50年来,中美双方都是获益的,谈不上谁欠谁。因为它现在有个心理是你欠我,感情上欠我,利益上欠我。真不是这样的。

我们能不能这么说:双方都获益?没有中美和解,就没有中国后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因为改革开放携手并进,开放有个条件,就是外部市场接纳咱们中国,否则中国价廉物美的产品就卖不出去,你再好的产品不能在市场上卖出去变现,就是失败的。这个市场确实在美国的控制之下,就是世界市场在美国控制之下。中美和解以后,我们的产品就能够畅销全球,开放成功。开放成功对国内的改革成功有引领作用。

首先我们要承认中美关系很有价值,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但是它不是单方面受益,美国也受益。美国最大的受益是什么呢?它赢得了冷战的胜利。如果没有中国的帮助,美国肯定不会赢得冷战的胜利。为什么?中国是个天然大国,就是我们GDP再低再穷,我们也是个天然大国。所以,我们跟美国一和解,马上在战略上,苏联陷入东西受敌的局面——东部就是中国,西部就是北约,东西受敌在战略上是最大的忌讳,结果它就陷在里面了。东西两边的压力最终导致苏联过多地投资于军事,透支了,民众的生活受影响了。

中国网:经济发展受影响?

金灿荣:民众生活受影响,老百姓就不满,就导致了内部塌陷。所以,很肯定地来讲,中国在冷战结束当中对美国是很有帮助的,如果没有中国的帮助,很肯定地讲今天苏联还存在,美国还在苏联的强大的压力之下。

第二,中美相互开放市场以后,美国实际上是赚得盆满钵满,从纯经济角度来讲,美国获得的利益一点不少于中国。一是美国资本在中国获得了巨大利益;一个是美国通过进口中国的商品来获得巨大利益。过去50年,中国不断地给美国提供越来越优质越廉价的产品,没有中国产品的支撑,美国老百姓的生活成本要比现在高很多很多,就是中国产品帮助美国控制通货膨胀,控制整个生活成本、社会成本。中国的市场开放,美国的资本获得了巨大利益。所以从纯经济角度来讲,美国获得的利益绝对不少于中国。

它的问题出在哪?就出在分配不好,它的这个利益都被华尔街给拿走了,老百姓拿不着,所以2010年美国有个运动叫“占领华尔街”。所以,美国不是林肯讲的民有、民治、民享,是1%的民有、1%的民治、1%的民享。所以,这就是一个问题,美国自己在与中国的交往当中是赚钱的,但是它没有把它分好。然后它觉得自己吃亏了。它收获其实比我们大,战略上它赢得了冷战,经济上它获得了巨大利益。

冷战以后,美国有一段时间不是成了唯一超级大国吗,因为唯一超级大国,所以它就集中了很多矛盾,其中有一段时间它就遭到了恐怖分子的打击,就有了9.11。中国是全力以赴帮它打击恐怖主义,现在美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小多了嘛。所以,结论是什么呢?结论就是在过去50年,中美是互有需求,互有收益,谈不上谁欠谁。

中国网:谈不上谁占了谁的便宜,大家其实都是共同受益。

金灿荣:但现在就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美国的精英层和民众普遍有一种“怨妇”心理,天天这么唠叨:占我便宜,占我便宜!这给中美关系处理现在的问题增添了障碍。

(本期人员:编导/文案/摄影:韩琳;主持:佟静;后期:刘凯;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编导/文案/摄影:韩琳;主持:佟静;后期:刘凯;主编:郑海滨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