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意义重大。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推进,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已制定完成。四川省作为全国交通大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益完善,总体发展水平西部领先。目前,四川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工作成果如何?将如何实现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中国网《中国访谈》就此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罗佳明。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罗佳明
中国网:目前,四川省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罗佳明:我省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具有“两高一低”特征。交通行业碳排放占比较高。初步核算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量约为4802万吨,占全省的16%—18%(全国11%),仅次于工业居第2位。公路运输碳排放占综合交通运输的比重较高。公路运输碳排放占综合交通全行业碳排放总量的85%(全国86%),是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占比较低。截至2020年底,我省营运性公路客运车辆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占比仅为18.9%;营运性公路货运车辆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占比仅为0.4%。
中国网:四川省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工作开展情况如何?
罗佳明:四川牢牢把握交通运输环保工作的宗旨,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绿色发展为路径,创新实施“1234”工作法,不断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
首先,制定“1套制度”,推动工作清单化。印发一系列文件和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圆满完成中央环保督察迎检工作,并以环保督察促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
其次,统筹“2个层面”,推动装备低碳化。一是在控制污染层面。全省2.19万辆营运“黄标车”全部退出道路营运市场。按照《四川省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要求,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老旧营运柴油货车(4.5吨以上),截至2021年底,共有2.1万辆4.5吨以上老旧柴油货车退出营运市场。二是在发展新能源车船层面。截至目前,全省道路运输领域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达8.32万辆,占全部营运车辆的17%,公交出租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占比超过89%。全省建成岸电系统98套,改造长江189艘货运船舶受电装置,长江干线五大类港口岸电配备率达100%。建成79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覆盖20个市(州)。“成渝氢走廊”建设顺利启动,投入运营氢燃料电池汽车370辆,建成加氢站2座。
第三,开展“3大行动”,推动运输便捷化。一是开展运输结构调整行动。深入推进运输结构调整,铁水联运集装箱量较2020年同比增长17.6%,集装箱班轮航线增加至13条;建立攀枝花等7个无水港。有序推进多式联运试点,目前已成功申报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3个,铁水联运班列累计达15条。二是开展集疏运体系建设行动。推进客运“零距离换乘”与公路货运网络节点建设,2021年建成综合客运枢纽4个、综合货运枢纽2个,累计建成和在建综合客运枢纽52个、综合货运枢纽21个;加快推进港口集疏运项目,截至2021年底,广元港红岩作业区(一区)进港公路项目建设完成;遂宁港城区至遂宁港通港大道、泸州港自贡至泸州大件公路、宜宾港内六铁路宜宾港铁路集疏运中心港口支线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广元港张家坝作业区(一期)工程进港公路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三是开展绿色出行行动。深化实施《四川省绿色出行创建实施方案》,推动成都市等8个市县开展绿色出行创建工作。积极开展泸州等地公交都市创建,全省城市公共交通覆盖率达99%,公交车辆突破3.4万辆、居全国第5。鼓励发展定制客运等新模式,截至2021年底,全省定制客运线路发展到396条,车辆3728辆,分别较2020年翻了一番。
第四,实施“4项工程”,推动交通绿色化。一是实施道路扬尘污染防治工程。持续做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扬尘防治、道路运输扬尘防治、道路清扫保洁等工作,有力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扬尘防治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实施交通建设领域污染治理。强化公路水运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工作,确保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到位。推广应用“四新技术”(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强化全生命周期生态环保理念。三是实施港口船舶污染治理工程。启动四川省推进绿水绿航绿色发展5年行动。目前,非法码头整治工作已全面完成;其中,长江干线88座、长江主要支流380座。共生态复绿总面积295.33万平方米,恢复生态岸线88.46公里。2020年以来共排查清理“三无”船舶14013艘、取缔处置8367艘、规范5646艘。四是实施环保汽修治理工程。通过规范危险废物处置、强化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强化尾气治理维修企业M站监管等开展环保汽修集中攻坚专项行动。2021年累计开展汽车尾气治理维修31万辆次。全省建立564个汽车维修绿色钣喷中心。
中国网:下一步,四川省交通运输“双碳”工作重点有哪些?
罗佳明:为加强交通运输领域节能降碳,力争实现2030年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目标,将深入实施“5+3”可持续交通发展战略,即“实施五转工程”“做好三个保障”。
实施五转工程。一是聚焦能源消费转型,推进运输装备“油转电”。鼓励新能源车船及配套设施发展,推动“零碳港口”“零碳水上精品线路”“低碳服务区”等低碳或近零碳设施建设,积极采取约束性措施,着力推动客货车辆、船舶、装卸转运设施等运输装备电气化。
二是聚焦建设技术创新,推动交通建设“旧转新”。大力推广“四新技术”应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鼓励挖掘机、起重机等施工机械使用电动化,有效降低建设过程的碳排放。
三是聚焦货运结构调整,推进“公转铁、公转水”。积极推进出川战略大通道建设和运能紧张线路扩能改造,加快完善“两核四翼多点”港口体系和“一横五纵多线”航道网,加快完善港口、园区集疏运通道,提升货物装卸转换效率。
四是聚焦客运结构调整,推进公众出行“私转公”。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提高城市公交、共享交通、慢行交通出行占比,构建“135”绿色出行体系(即1公里步行,3公里骑自行车,5公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大力倡导公众采用绿色方式出行。
五是聚焦智慧交通建设,推动交通状况“堵转畅”。利用信息技术推广网络货运、共同配送、网约车、定制客运,提高车辆实载率;推广智能化车辆、自动化装卸转运设施,大幅度提高中转效率;推进智慧高速、智慧航道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交通运输智能化、自动化,提升车辆通行率。
做好三个保障。一是完善政策体系,确保减碳工作落实落地。印发2个交通运输碳达峰方案,以及碳达峰年度工作要点、生态环保年度工作要点。在新能源清洁能源车推广、交通建设项目四新技术推广应用、环保相关要求纳入信用评价、充(换)电设施建设、水路交通运输提升等方面研究出台相关政策。
二是强化技术支撑,推动交通运输绿色发展。组建“四川低碳交通研究中心”并纳入天府永兴实验室,中心按“1+N”模式进行规划布局(“1”是指由省交科院牵头联合有关单位共同组建实验室;“N”是形成多个科研平台),聚焦低碳交通规划设计理论、低碳交通建筑材料和施工、交通低碳运营和智慧管控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并实施产业应用,争取建成全国绿色交通创新策源地,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三是建立低碳监管机制,保障绿色交通顺利推进。加快健全完善交通运输碳排放统计、监测、核算和监管体系,建立交通运输重点用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报告、核查和披露体系。构建统一的省级交通碳排放监测平台,研究制定交通运输分领域碳排放限定指标、配额机制和奖惩制度。
(本期人员:责编:佟静;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