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创中心: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动力引擎

本期嘉宾

时间:2022年3月15日

嘉宾: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 院长、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刘庆

前言:2021年6月3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在上海揭牌成立。该中心是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三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共同建设。国创中心致力于打造长三角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探索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制度体系、路径模式及一体化发展机制,在人才的引进培养与激励、研发机构的建设与治理、财政资金的使用等方面先行先试、改革探索,将先进经验复制推广并结合当地实际再创新,营造促进科创一体化的良好生态。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收看,我是主持人文婷。6月3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成立。按照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科技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的要求,由上海市牵头,联合苏、浙、皖三省共同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算是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的长三角版本。从2013年12月成立起,江苏产研院就定位为江苏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和创新纽带,并逐渐探索出一套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的新模式。今天在我们演播室,我们非常有幸的能够邀请到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庆教授,与我们共同来聊一聊长三角一体化和科技创新话题,刘教授您好

刘庆:主持人您好,各位观众大家好。



主持人:刘院长,其实我们知道,在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且上升为国家战略,能不能首先请您跟我们来聊一聊这个一体化战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刘庆:我觉得这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市场驱动的,由来已久。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我们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开始,我认为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说是1.0版本,就是上海这些大国企的工程师,他们利用星期天与我们苏南的这些民营企业家交流合作,成就了我们苏南模式的乡镇经济。2.0 版本是中国加入WTO,中国搞浦东大开发,很多跨国公司进入到中国,把上海作为总部,把工厂、车间建到江浙,成就了我们现在的世界工厂,而1.0和2.0之间,由于有前面的乡镇经济,有一批成熟的工人,特别是我们所谓的这个某些行业的产业工人,他才吸引了我们的跨国公司,把我们的工厂建到了江苏,浙江, 上海周边。到今天,我们认为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了(第)三个历史时代,就是国家定位上海作为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我们如何能够在3.0版本,如何能够发挥上海作为全球科创中心的这样一个作用,集聚全球的创新资源,和江苏、浙江已经有的巨大的产业优势,进行深度融合,所以我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这个时间总书记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和国家创新战略是一脉相承的,那么这个时候的主要的特征就是创新和产业的深度融合。

主持人:所以其实您刚才已经提到了,我们的1.0阶段的版本是从上世纪的80年代开始,所以其实至今也只有将近40年的一个时间,但已经发展到我们现在3.0真正的实现长三角一体化这样一个过程了。能不能请您来和我们谈一谈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立对于我们具体的长三角一体化实施有哪些重要作用呢?

刘庆:那么这次这个科技部批复成立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其实就是响应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这样的一个号召。那么在科创这个领域,如何来实现一体化的发展。

比如说,我们现在要做这个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如果要是不是一体化的话,那么每个省、每个市在布局创新链的时候,只想到的是自己这个省的产业链。

主持人:对,因为其实我们每一个省市都有自己的一个发展的优势。

刘庆:对的,都有自己的产业的优势和产业的布局。但如果说我们从长三角一体化来讲,特别是在长三角这个范围,上海作为龙头,它的科创资源,科创的这个优势是特别突出的,所以我经常都在讲,由于有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我们有可能在布局上海的创业链的时候,我们考虑的产业链就不仅仅是上海的产业的布局,而是考虑的整个长三角的产业的布局,甚至考虑到全国产业的布局。所以总书记在去年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就特别明确的指出,上海及长三角区域不仅要提供优质的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的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我觉得这个指示也对我们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介绍】围绕重点战略和重大产业需求,国创中心将组织“三省一市”共建集成创新平台,开展跨区域、跨领域创新合作与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一体化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成为海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顶尖研发型公司进入长三角开展创新活动的首选伙伴,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细分产品领域龙头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对接平台;按照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的理念,以市场化的手段推动产业技术研发与转移,通过高水平科技供给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衍生孵化企业培育未来新产业。

主持人:那能不能请您具体来跟我们聊一聊,自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之后,我们上海或者说对其他城市的辐射和影响具体有哪些呢?

刘庆:应该说我们这个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去年(2020年)十月份才批复,那么今年(2021年)六月份才正式挂牌成立。其实在过去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这四个主要城市的科创资源,已经在和长三角的产业进行融合,比如说浙江大学在苏州建了浙江大学苏州研究院,中科院在合肥的研究院,在常州也建了产学研的机构,江苏大学还把我们的流体工程研究所,建到了浙江,建在一个水泵之乡(温岭市)去发挥他们的作用,支撑当地产业的发展,所以长三角这个区域里面各种科创资源和产业的这个结合,过去若干年就已经在(布局了)。

主持人:其实已经在有所布局了

刘庆:很多的布局,而且是在欣欣向荣的发展,那么,我们这次在成立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其实我们是从顶层设计更加有序,用过去江苏产研院,我们已经有七年多的建设的经验,比如说过去我们已经有60多个研究所,那我们接下来再要布局研究所,我们需要考虑,我们布局的方面是不是更加全面了?比如说现在新兴的一些产业,比如说人工智能,我们在面向这个未来人民健康的一些生物医药等产业等等,甚至更前沿的量子等等,我们可能要重新布局。另外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有一个统筹协调的作用,那每个区域的产业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征,比如说,苏州的张家港是冶金的重镇,那么我们是就在那里布局了先进冶金技术研究院,那么我们的这个苏北盐城,在我们江苏,他们要发展汽车,那么我们就在那里布局了汽车的研究院。那么过去,我们江苏产研院更多的是在考虑江苏的这个一体化。那么未来我们就应该考虑到浙江、安徽的产业的发展,整个在三省一市从产业的需求,各个地方发展的需求和阶段来布局。所以我觉得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其实也是顺应现在科创和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趋势,那么我们更加的从顶层设计,从地方区域发展的需求,从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来更加地有序推进科创和产业的深度融合。

介绍】从某种程度上看,国创中心算得上江苏产研院的“长三角版本”。作为江苏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江苏产研院2013年12月成立后,即定位于科学到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有专家指出,江苏产研院可以发挥“抽水机”的功能,快速地进行产业需求和产业动态整合分析、提取输送,带给长三角各地的科研院所,推动区域内科创资源的“精准滴灌”。



胡义东:江苏产研院从建设到今天,他一直秉持着一种探索的精神,改革精神和实践的精神来探索的。我觉得江苏省产业  技术  研究院作为我们江苏推动产业创新的一个平台,我们是希望  可以实现“世界有影响、全国最前列”的这样的一个目标,那对于长三角的国创中心,那我觉得他应该比我们过去的目标要更加宏大和高远,那他应该是真正走在世界前列的,全国唯一的这样的一个平台,来为我们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支撑。

通过建这个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这个机构来一套班子、一套人马、一个体系、一个管理运行的机制,这个可能还是一个过去从来没有做过的一件事情,我觉得这个对于推动整个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创新的一体化的发展,可能是更加具有探索和实践意义的。

主持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也是“三省一市”来共同合力共建,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创中心是如何来持续探索一体化发展组织模式和这个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把我们的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来统一呢?

刘庆:这是一个我觉得是挑战,但这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刚才主持人介绍里面就看见我有三个职位,一个是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主任,又是江苏产研院的院长,又是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的院长。之所以我一个人要担任这三职务,就是希望能够让这件事情能够一体化,所以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和我们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我们现在实现了一体化的管理,两个院,一个在上海张江,一个在江苏南京。

主持人:很多人会考虑到,这样怎么去实现一体化呢

刘庆:我们两个院呢,这个刚讲了,我两边都是院长,那么我们两个院分别只有我们的办公室和财务部门是各自独立的,我们的其他的所有业务部门,比如说我们的海外合作部,我们的信息技术事业部,我们就是一个部门,一套班子,一个团队。那么我们在承接海外资源的时候,去对接,比如说与哈佛大学的合作,那么我们是代表整个长三角“三省一市”,而不是说我代表上海,我这边代表江苏,我们去评价一个信息技术领域的项目的时候,我们信息技术领域是一个团队共同来评价,如果这个项目是评价完了,要落户到苏州,那我们就用江苏省的财政资金去支持它,如果落户到我们的张江,落户到嘉定,我们就用上海市财政的资金去支持他。实际上,都是同一个团队来为江苏省政府、为上海市政府,为浙江省政府,为安徽省政府,他们的科创资源和产业的结合服务,也可以把我们看成是一个专业的机构。

主持人: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这个沪、苏、浙、皖又分别承担着哪些角色?

刘庆:在现在这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这么一个时代,上海毫无疑问要发挥龙头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科技部批复把总部要建在上海,要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牵头,因为中央定位上海是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而且上海的地位、国际影响,对全球创新资源的集聚,以及已有的比如说重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中科院有众多的研究所,我们的上海交大、复旦大学、上海科大等一批顶级的大学,以及我们的一些重要的国家的研究力量,都布局在上海,所以它有跟其他三个省份完全不一样,这样的地位和作用。

他自己的创新资源和他作为代表长三角,甚至代表全中国去承接全球创新资源,这样的一个优势,所以我经常说上海未来要做什么?更加的开放,要用更大的胸怀去开放,不能为了发展上海的产业去开放,而是要为了把长三角作为后盾,作为支撑,甚至把全中国作为支撑、作为后盾去开放,要向全世界去说,上海是全世界的人才、成果、创新要素到中国来的一个门户,这是我想讲的。另一个,上海,我们也在谈,人才非常集聚,而且国内人才在未来要相互的交叉、相互的合作才能创造新的,那上海应该发展什么产业,这是我一直在推动,或者说一直在希望能够大家理解的,上海最应该发展的产业就是研发,要把研发作为产业来打造,把技术作为商品,要把这个理念深入到上海的区(县),让大家理解这件事情。

介绍】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产业体系最完备的区域之一,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要发挥上海引领和带动作用,集聚“三省一市”创新资源优势,协同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在长三角区域的一体化融合和升级发展,着力突显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资源和开放枢纽的功能。



谭瑞琮:一是要进一步增强上海在自主创新领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高端科创资源的开放共享和技术服务供给,引导跨区域的创新协作和要素流动;二是要进一步发挥上海高层次人才优势吸引集聚高水平人才,建设一批世界级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三是要充分依托上海现有的产业技术优势,布局面向未来科技发展方向,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前沿竞争的重大战略性产业技术,力争在关键环节具备核心竞争力,在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具备自主可控能力;四是要进一步发挥上海高水平开放优势,国际化、专业服务优势和金融资本市场优势,为长三角区域龙头企业迈向国际化提供更好的平台,推动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集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但其实在我们现在生活中,经常会提及一个概念就是“创新综合体”,您对这个概念是怎么理解的呢?那像这个 “创新综合体”在这个产业技术创新的链条中又会起怎样的一些作用?

刘庆:我们创新综合体其实对应的我们老百姓经常知道的商业综合体,商业综合体集聚的是什么呢?是顶级的商家,共享的是客户,你买了衣服可以去买手表,那么我们这里,就是要集聚全球顶级的创新要素,所以我们把创新综合体定义为:顶级创新要素集聚与深度融合的物理空间。那这些创新要素在过去我们江苏也好,浙江也好,安徽也好,其实过去他们有这样的一些集聚。但是大家过去想的创新要素大多都是大学、科学院所,而我们这里讲的创新要素,还要包括企业,所以我要把这1000家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他们也要集聚到这里来,让他们和我们在这里集聚的高校、科研院所的要素进行深度的融合,他们发生碰撞。所以我们今年试点三个地方,第一个就是我们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这个总部上海的张江。上海市政府在那里给了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提供了一个2.5万平米的大楼。第二个就是我们江苏产研院在南京的江北新区的新址,我们一个10万平米的载体。再有一个就是在苏州相城,我们有一个35万平方米的载体。我们想通过这三个不同体量的载体创新综合体的试点,来为未来建设十个创新综合体探一条路。其实创新综合体的建设主要的希望能够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科创和产业的深度融合。所以我特别强调了,我们综合体里面一定要有我们的产业要素,而且他们占的空间可能要超过百分之五十。

介绍】  国创中心将按照“一套机制、一个团队、一体化运行管理”方式,通过五年发展,实现六个一目标,即:建设专业研究所100家,围绕长三角重点产业领域,高水平、高标准建设一批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产业发展持续提供技术支撑的专业研究所,研发人员规模超过5万人;海内外战略合作机构各100家,与海内外知名高校和研发机构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在长三角落地转化;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000家,支持细分产品领域龙头企业开展战略研究、制定技术路线图,提炼挖掘解决企业愿意出资解决的技术真需求;布局建设创新综合体10家,与创新资源丰富和技术需求旺盛的园区合作建设一批促进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与深度融合的物理空间和一个数字化信息平台;联合培养研究生1万名/年,以产业技术需求为课题,以专业研究所为主要平台,与海内外大学联合培养人才,打造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高地。



郜军:我们的未来目标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使我们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和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为此我们有四个方面的主要的任务,首先一个就是推动我们的科技体制改革,第二个我们也会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的创新平台,包括专业研究所,包括我们的重大集成创新平台,以及领域类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第三我们也会成为整个的对接全球创新资源的一个枢纽和窗口,最后我们也会着力的培育一些面向未来的产业,未来通过这个5到10年左右的建设与发展,我们会打造一个体系更加完备,更加具有创新活力,同时也是更有利推动有力的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这么一个创新体系。

主持人:那现在其实长三角一体化已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之后,我们江苏产研院的研发重点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刘庆:应该说江苏产研院就是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也是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其实我们通过将来还要建设浙江的院,建设安徽的院,来共同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跟过去单纯做江苏产研院比,我觉得对我来讲,我觉得最大的差别是,我们在集聚资源的时候,我们考虑是长三角,而且要把上海作为集聚创新资源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去宣传,比如像过去我到海外去宣传,很多人不太知道江苏是什么,或者不知道江苏在哪里,当然我们江苏在中国很有名的,但是我跟他们一讲,我们就在上海旁边。

主持人:这下知道了。

刘庆:他就知道了。我相信作为长三角一体化之作,我认为我们集聚创新资源的能力肯定会增强一个数量级,所以这样的话我相信我们江苏能够承接到的创新资源比过去更多,这也是为什么江苏省的领导,他们支持我们把江苏产研院过去的基础,以及我们的机制,以及我们的团队到上海来,在科技部的领导下,一体化的来推动长三角科创一体化建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一个我觉得,过去如果单纯做一个省,我们考虑到很多的创新链的布局,我们都要什么都要有,那现在这种上海已经有的,有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这还是非常强的,我们就承接他跟我们产业结合就行了,我们不一定要自己再在江苏,再布局人工智能的研究所。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体化,所以我觉得无论是江苏还是浙江还是安徽,我们如果能够有一个机制,我相信能够把上海的创新资源和我们产业结合,其实大家不愿意重复,这也是我们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一直我们一直要强调,要按总书记的指示,要一体化地来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一定要一体化,一定要高质量,就是不要重复建设,要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要做到多赢,而不是做到这种一些恶性的竞争,其实也包括我们江苏、浙江、安徽有的企业做大了,他们希望把研发总部建到上海建到张江,那么很多地方园区的领导有点纠结,那如果说一体化就不用纠结,过去上海也有纠结,在张江好不容易孵化的这个医疗企业,他搬到了浙江,搬到了苏州,其实我觉得也不需要纠结,为什么,要顺应这件事情发展的市场规律,要顺应我们市场的作用。其实一体化,就是要让整个长三角都要高质量地发展,都要发挥自己各自的作用来实现高质量发展。所以我觉得我现在做的一个事情,充满了信心,我觉得也非常有意义,就是因为我们是在真正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在实现科创和产业的融合发展,这个上面去着力。

主持人:那您作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负责人,对于未来,真正的实现我们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您有哪些的期待和规划呢?

刘庆:刚才我讲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现在的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科创和产业的深度融合,而我们的目标就要使长三角地区,从世界工厂成为全球的产业高地,我们希望能够把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成为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和研发载体以及产业需求于一体的一个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一个产业技术创新的体系和生态,能够真正成为推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核心引擎。在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希望能够把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实现总书记讲的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要把全球的顶级的研发机构,全球的人才、天才和我们中国产业的结合,同中国经济的结合,甚至为了我们人类,为了我们这个地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他们的智慧和贡献他们的创新,我们的一个共同的平台和载体。

主持人:刘庆教授认为,科技创新的一体化,应该是长三角一体化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而且是最迫切需要,也是最有可能产生实质性效果的,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立,无论是从资源端、需求端还是载体端,都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望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成为核心引擎。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的发展。感谢大家收看本期节目,也感谢刘教授做客我们的栏目。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我们下期栏目再会。

< 阅读全文 >
< 收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