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5月8日,李家超以1416票高票当选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人选。这是完善选举制度以来,首轮三场重要选举的最后一场。此次特首选举全面落实了“爱国者治港”原则,彰显新选制的进步性优越性。此次特首选举对于“一国两制”的实践具有怎样特殊的意义?在新的起点上,香港未来的发展会迎来怎样的机遇?针对相关问题,中国网《中国访谈》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平进行解答。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黄平
中国网:黄老师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值得关注的是,完善选举制度以后,香港已经顺利完成了选举委员会的选举、立法会的选举和行政长官的选举,那这三次“大考”对香港民主实践的意义,您是如何看待的?
黄平:香港的民主是从香港回归祖国,即1997年我们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以后才开始实施的,在此之前,香港没有民主可言。回归25年来,我们经历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2019年 “修例风波”,实际上是回归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对“一国两制”和国家主权安全的挑战。基于此,全国人大授权人大常委会,先后于2020制定了《香港国安法》,2021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完善了立法会、选委会和特首选举的办法。这次三场重要的选举,就是选委会、立法会和刚刚发生的特首选举,它们是在这个前提背景下发生的。所以,它既是香港民主实践的体现,也是完善香港民主的具体落实。三场选举的结果也反映出来,香港民主正在行稳致远。
中国网:选委会新增了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及有关全国性团体香港成员代表界别,那么这么设置的考虑是什么?新选举制度的优势又有哪些?
黄平:修改选委会产生办法,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也扩大了选委会的人数和界别,代表性、覆盖面更宽、更广,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港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也成了选委会成员,当然,全国性社团的重要代表也是扩大为选委会代表。这反映了,第一,全国人大、全国政协这是中国特色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港区的人大代表,港区的全国政协委员,他们进入到选委会里,以及香港的全国性社团代表进入到选委会里面,它既体现了广泛性、代表性,第二,同时又增大了国家在落实“一国两制”、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这个方面的作用和力度。所以,这样确保我们既按照民主的程序选出来特首,同时,既确保了“爱国者治港”原则,也体现了“一国两制”的行稳致远。
中国网:对于李家超的参选政纲,您有怎样的评价?
黄平:目前的四大政策纲要很准确找到了香港最重要的四大方面,下一步具体在政策的实施和团队的组建。正好他7月1日宣誓就职也是我们进入回归第二个25周年的第一天,这实际上是“一国两制”第二重要阶段的开启,那么抓住这些问题,并且从这些问题着手,既确保“一国两制”不变形不走样,也确保香港下一步的发展更繁荣、更稳定。
政策纲要第一个就抓住了特区政府的治理能力,这是下一步的关键, “爱国者治港”原则落实了,这个也是底线。之后呢?就是整个团队的治理能力怎么样。所以,第一个就是要“强化政府治理能力,团结一致为民解困”,因为香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一方面繁荣稳定,总的指数、指标都很好、很高,在世界上都是排前列的。但是存在基层老百姓、普通民众、青年人就业、普通民众的福利,尤其是住房这样的问题。所以,政府施政纲领第一条,提高能力之后就是要整个政府和团队团结一致来为民解困,这个我觉得是抓住了香港的要害和根本。
当然,第二个也很重要,叫精简程序多管齐下。第一,香港过去说是“小政府、大社会”,实际政府也不小,有18万公务员。第二,它程序很复杂,所以它这的效率不像我们有的人想象的那么高,一个事看见了问题,也想解决问题,结果程序耽误很厉害。所以它第二大施政纲领就是精简程序,同时,多管齐下。这两个,我觉得是抓住了整个香港民众普遍关心又亟待解决的政府效率问题。
第三,全面提升竞争实力,创造持续发展空间。
第四,共建关爱共融的社会,特别是要增加青年往上流动的机会。
这两个是相互关联的。第一就是香港在世界层面的全面竞争力,它是个国际化的大城市,回归以后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城市和地带,但同时在如今世界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香港靠吃老本是不行的,所以它要全面提升竞争实力,其中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空间要开拓,创科、文化交流、知识产权、国际法纠纷这些新的中心要建立。这样确保它不但在“一国两制”下能继续保持繁荣稳定,还能在发展中占据优势,并创造新的优势;同时,这样的社会治理一定要使各界既共同关爱又共融,而不是矛盾的、冲突的、纠纷的,尤其要给广大的青年发展的机会、往上流动的机会,看到希望、看到前途,而且能够落实他们的生活、就业、工作、居住等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发展。
中国网:未来五年,新一届的特区政府面临的难题有哪些,又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呢?
黄平:首先要落实好“一国两制”,落实好“爱国者治港”,落实好“一国”原则下的安全底线、主权底线。
第二,按照回归之初我们的初心,确保回归以后,在“一国两制”下香港的繁荣与稳定。繁荣与稳定,在大数据下的,总的比如说GDP、税收等等这些数字都很好,包括所谓营商环境,法律状况、自由度。但是施政纲要提的民生的问题,青年发展的问题,提高新的竞争力的问题,以及解决人们比如说住房上多年想解决但是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通过这些来夯实“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基础。
再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回归了,是主权回归、治权回归,我们恢复行使主权,但是还有个“人心回归”的问题。这个是要通过教育、文化,整个氛围,包括社会治理、基层治理,使人们能够体会到回归祖国的光荣、责任、荣耀,完成国家认同。这个当然就是要做很细致的思想工作、文化工作、教育工作、舆论工作,乃至于社会工作、民生工作、经济工作,这样才能一点一点地筑牢国家认同的基础。
第三个挑战,确实现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大变局,中国也朝着民族复兴的路做最后冲刺,新的挑战、不确定性、风险,甚至是经济的危机,金融的风险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加上外部也有一些人不高兴我们发展,甚至想阻挠我们发展,其中阻挠的力量、反对的力量、质疑的力量也拿香港作文章。所以,也有这样的挑战。2019年“修例风波”看上去是因为修例引起的风波,实际上背后直接破坏“一国两制”,破坏国家主权安全,也破坏香港的发展,这些其实都是挑战。
但不同的领域,从经济到民生、住房,从教育、文化、舆论到认同,最后到外部的各种敌对猜忌和不希望看到中国繁荣,当然也不希望看到香港繁荣,这都是新一届政府面临的挑战。要稳妥地来处理,积极地来应对。
中国网:此次特首选举对于香港的民主发展具有怎样特殊的意义?
黄平:这一次高票当选既落实“一国两制”也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本身,是香港民主进程中和完善香港民主制度中的一个里程碑的事件。更重要的,我觉得,民主也不只是选举,包括施政,包括实施过程中社会各界的监督,以及包括在施政过程中怎么按照法律和民主原则来治理。但选举本身它也是一个标志性的事情,通过这个使得香港的民主既是中国特色民主制度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一国两制”的生动实践,还是确保香港繁荣稳定的政治基础。
中国网: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香港依旧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矛盾,那么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新冠疫情,您认为,未来的五年,香港的发展将面临哪些挑战,又将迎来哪些机遇?尤其是比如说如何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与内地的沟通联系等方面,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黄平: 第一是组建好新的团队。第二,按照施政纲领以及现在调研,征求各方面意见,再进一步细化。回归二十周年的时候,就是2017年,总书记亲自去讲话,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要务提出来。当然,2019年“修例风波”的时候我们把止暴治乱作为首先要做到的。
现在由乱及治,下一步是要由治至兴,回归常态的香港,首先还是要确保国家主权安全,确保“一国两制”,这是底线红线。在这个红线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就是抓经济,抓民生,比如说保证它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建立新的创科中心,建立新的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心,建立新的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甚至建立新的国际仲裁的中心等。“一国两制”从第二个25年第一天起,实际是升级版的“一国两制”,或者叫2.0版的“一国两制”。
第二个层面就是融入祖国发展大局,具体的抓手就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解决好自己的青年就业向上发展、民生、住房之后,对整个湾区建设能做什么贡献?这样优势互补,给广东,给澳门,以至于融入祖国发展,整个国家是百年复兴的最后冲刺。第二个百年已经开启了,“十四五”规划已经在具体地做了。现在确实又面临着一个世界层面百年未有大变局,最新的就是全球性大疫情。首先要处理的就是在稳住疫情,控制住疫情条件下尽快与内地通关。
第三,怎么在中国进一步地对世界开放上发挥好自己独特的作用。25年下来,下一步国家的发展,实际上更要开放,更要走向世界,香港的独特性、国际化,它已有的和新建的平台通道怎么建设好?这是香港的潜力,也是责任,更是机会。
(本期人员:编导:佟静;主持人:裴希婷;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