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三站长”模式有效衔接校地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2年8月2日
嘉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负责人 张弘

中国网:我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学校富含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智力优势是促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等学校也通过服务乡村振兴形成了从国情育人到成果转化再到乡村振兴的双向促进机制。2017年10月,清华大学首创“乡村振兴工作站”模式,驻点长期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实践。目前已在15个省份设立25个工作站,在人居环境、组织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是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建立的“三站长”协同机制如何发挥作用?本期节目,特别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负责人张弘与广大网友分享交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负责人张弘。   中国网 郑亮 摄影   


 中国网:张老师,您好。

 张弘:您好。

 中国网:“乡村振兴工作站”模式是清华大学首创,运营近五年,已经形成长期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站点网络。请您为网友介绍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站?

 张弘:我们的工作站,其实简单地说它是改造、利用乡村里面闲置的房屋来打造一个能够给师生,包括其他的社会公益力量来服务乡村,提供一个长期驻点服务的一个空间或者场所。然后以这个场所为载体,进一步得去辐射所有的服务乡村的这些职能。

简单的理解这个工作站,大概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就是它就是一个房子。这个房子就是乡村里面大量的闲置废弃的房屋,有的是粮仓,有的是小学,有的可能是废弃的民宅。这些房屋现在空置着或者风吹雨淋倒塌了,我们引导学生通过他们的设计,在专业力量的支撑下,我们把这些房屋重新修缮,重新改造,变成有新的使用功能的这样一个空间,成为我们的工作站点。

第二层含义,有了这么一个站点之后,我们就可以把高校人才培养的所有的这些方面的内容植入进去,把它变成一个人才培养的基地。在我们的学校内部,比如说本科生的培养,专业硕士的培养,博士生必修实践的培养,还有远程教学以及服务于当地人才的这种培养的基地,都可以整合到这个“房子”里边。

 第三层含义,是在基地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去整合包括学校内外所有的这些资源,还有是当地的高校及社会团体的力量,共同依托这个站点开展服务乡村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第三层含义就是一个社会力量服务乡村的平台。    

中国网:我们了解到,工作站为了更好地保障长效运营,建立了校方、地方和校友的“三站长”协同机制。这三方的协同作用是如何发挥的?

张弘:我们说作为高校助力地方,比如说像我们清华大学在北京,但是我们的站点遍布在全国15个省25个地市区县,那是一种远程支持的一种模式。如果只靠学校的力量,它没有办法保障长效运营,所以在这里边我们就设计了“三站长”的模式。

这个“三站长”其中一位是来自我们的学校,往往都是我们在读的博士生,各个专业都有。他主要的工作是组织好校内的资源,包括师生的资源,包括实践、教学,还有研究等等高校的力量去助力到地方。

第二位站长是我们的地方站长。他往往是驻村的第一书记或者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也有的站点是我们学校毕业的校友,他们在当地扎根创业,他们会成为我们工作站的地方站长。他的最主要的职能就是负责站点日常的运营以及地方资源的整合和融入,包括一些活动,包括一些会议、培训,还有就是依托这个站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地方活动,包括学校去(开展)的活动和地方的一些对接(工作)。

第三位站长是我们的校友站长。他的最主要的职能就是能够联动地方周边的我们的广大的校友以及一些企业的资源,能够共同的来助力这个地方的发展。我们现在也得到了像清华校友会的大力的支持。我们的地方站长往往都是各省校友会的秘书长、副秘书长,所以他们在把他们日常的校友工作也跟站点的相关工作结合了起来。他们会定期地组织校友前往我们的工作站开展各种各样的服务,也能够促进部分的企业、产业,包括其他的一些工作,能够跟地方资源有效地衔接起来。

我们说乡村振兴,要让老百姓有工作干,钱包能鼓起来、能富起来。我们说他们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这种获得感和满足感。

中国网:也就是充分发挥了各方资源的优势来产生一个最大化的效应。

张弘:对。

中国网:期待未来在乡村振兴的工作上,能够汇聚越来越多的青年智慧和高校的力量。


 (本期人员:编导/主持:裴希婷;图片:郑亮;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编导/主持:裴希婷;图片:郑亮;主编:郑海滨)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