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高校联盟建站组网,形成服务乡村振兴有机整体
 
时间:2022年8月31日
嘉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负责人 张弘

中国网:2021年12月19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指导、清华大学牵头组建的乡村建设高校联盟在清华大学举行成立大会。高校联盟的成立,契合了“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要求,彰显了高校在乡村振兴中主动担当的新作为。清华大学一直发挥综合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首创“乡村振兴工作站”模式,推进定点帮扶工作,助力培养地方“三农”工作队伍,开展智库建设,为“三农”工作建言献策。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为全国高校提供哪些借鉴经验?为发展中国家高校参与乡村建设提供哪些思路?本期节目,特别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负责人张弘为广大网友分享他们的探索实践和经验。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负责人张弘。  中国网记者 郑亮  摄影


中国网:12月19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指导,清华大学牵头组建了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从首创乡村振兴工作站到牵头组建乡村建设高校联盟,我们会给全国的高校带来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张弘:在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指导下,清华大学等于牵头联合了全国18家高校一块来共同发起的。在高校选择的过程中间,大概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我们说综合型的,中国来说就是顶尖的一些高校。第二类就是专业型的,在每个专业领域里面顶尖的一些高校。第三类其实是我们的建筑行业本身的。我们其实也是充分考虑了我们联盟的服务的宗旨,我们说有三个服务。一个是服务乡村建设行动,第二个是服务乡村治理的现代化,第三个是服务高校的人才培养。其实我们是说联盟的成立,也确实是总结凝练,我们过去这些年做乡村振兴工作站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我们是觉得它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大目标是一个有机的综合的一个整体。

在这样的一个机制上,我们参与国家的乡村建设行动,其实可以把我们的专业培养,很好地紧密地融入进去,我们把我们更多的学生的培养,他们的专业学习、专业锻炼,放到乡村的广阔的大地上,在真实的场景中间,在建设服务的过程中间去学习他的专业知识。

像这样的一种探索,现在我们从建筑学院开始,今年已经招收了第一批的硕士,紧接着我们的公管,还有社科,还有其他的一些专业,他们也加入了这个项目,所以他们的硕士生也会到工作站的平台上来培养。所以,我们讲它的这种平台或者是培养基地的这种作用就越来越大,效应越来越大。

现在我们组成了联盟,我们所有联盟的学校,他们可以建设他们自己的工作站,大家共享资源,形成一张更大的站点的网络,能够覆盖到中国更大的更广阔的地方,这样的话我们所有高校的这种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我们就有更大的空间,更大的选择性,去针对性地服务到地方,也同样吸引咱们的有兴趣的同学去研究特定地方的问题。我们前期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一些总结的工作,相信都会为高校联盟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中国网: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脱贫,接下来的工作转向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上,对此工作站的工作做了哪些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张弘:其实我们在2017年10月份,我们提出我们要来建设这样的一种探索,这样的一种公益项目的时候,我们的名字就叫乡村振兴工作站。那么契机就是我们党的十九大也正好是在那个时间召开,乡村振兴成为了国家战略,所以我们取名叫乡村振兴工作站。

您要说就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过渡过程中间,我们的工作重心有什么变化,其实变化不明显。因为我们的从一开始认定的目标就是20年、30年以后的长效的服务。我们在全国设置了这么多观察点,我们去同步追踪它从脱贫攻坚也好,或者是脱贫之前也好,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我们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这样的一个目标的。所以我们不能把思维包括工作只局限在比如说我们清华大学,我们需要更多的去联合,更广阔的不只是高校资源,还有企业、社会力量,各界共同来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中国网:您认为清华大学首创的乡村振兴工作站的模式,是否能够为发展中国家的高校助力脱贫和乡村振兴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来参考?

张弘:其实我们说这个过程中间做的很多工作,已经可以充分得为发展中国家所借鉴。我们做的乡村振兴工作站的这部分工作,其实也可以给发展中国家的这种高校参与乡村的服务或者是建设也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在这个过程中间,其实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其实还是要做一些长效的规划和机制的建设。我相信就是说从社会实践,包括一些公益的服务,其实所有的高校,我们其实都在有序和稳步的在开展,但是过去的这种不管是实践也好,还是公益服务也好,它的弊端或者是它的短板也比较明显,因为这种实践或者是公益活动往往是一些偶发性的,或者是因为支队长他的家乡在哪,或者是这次正好碰巧联系到了某个地方,所以我们去那个地方开展工作。那么开展完了之后,团队回来了,这件事可能就没有了,这个团队也没有了,所以他们做的很多的成果其实也都很好,但是因为团队和地方的这种联系机制没有了,所以,这件工作它要想发挥实效,也就失去了后续的这种推动力,那么往往就停留在了纸面上,没有发挥它的实际的作用。

一定要把这种社会实践、公益服务、跟人才培养、跟教学培养,专业培养紧密的结合起来,学生能够把他们做的这种公益服务的这种工作,跟他们的自身学业成长结合起来,这样的话我觉得对我们高校来说,它(完成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来说,他完成学业的这种愿望,同时,又服务了国家战略,服务了地方发展。这也是多赢的一个局面。

所以,我们想如果说要对发展中国家的高校助力这个地方发展,有什么参考价值的话,我是觉得就是说在整个的机制,怎么样打通高校它的本职工作,它立足于它的本职跟社会服务,他们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很好的互动,然后促进校地人才双方的这种双向改变,就在这些方面其实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可以供参考。

中国网:期待未来在乡村振兴的工作上,能够汇聚越来越多的青年智慧和高校的力量。


 (本期人员:编导/主持:裴希婷;图片:郑亮;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编导/主持:裴希婷;图片:郑亮;主编:郑海滨)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