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物画名家南海岩:绘画没有技巧 要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时间:2022年10月11日
嘉宾:南海岩 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网: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近8年。这两个《讲话》一脉相承,核心思想都强调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海岩,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多次深入藏区,创作出一大批描绘西藏风情的艺术作品。文艺创作如何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中国人物画在当下的环境中,如何兼顾传承与创新?本期节目,特邀南海岩老师与网友们进行交流。

图为画家南海岩 摄影/杨楠


中国网:海岩老师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

 南海岩:你好!

 中国网:回顾历史、重温精神,您对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有哪些新的体会?

南海岩:文艺座谈会已经将近八十年了,艺术为人民服务,为大众服务,走向基层,走向社会,这个观念一直是往前走的。由于我是画人物的画家,所以对人物的情感的把握包括形象的塑造,还有对人物的精神层面的提升或者塑造都比较用心,这个用心在家里闭门造车是造不出来的,必须得往下走,往基层走,往人民的心目中去,慢慢的去感受现实生活,人民的这种喜怒哀乐,这种对社会、对整个形势的一种关怀。

中国网:近期有哪些新的题材作品和我们分享一下。

南海岩:原来大家一提起我,首先来认识我是画藏族人物的,因为我画藏族人物一直往藏区跑。疫情前我就开始慢慢的从西藏翻过山去了,到山那边去,到尼泊尔、印度去了四五次,慢慢的就对那边也挺感兴趣的。不管怎么着,两边虽然国度不一样的,但是人的精神,那种对佛教的信仰各方面都是通的。所以,这一去就去了好几年,每年都过去,也画了一些尼泊尔、印度的题材。

我其实以这种题材画我自己的一种感受,不管是印度也好,尼泊尔也好,我一直往西走,慢慢地踏踏实实画我自己的一种感觉。

中国网:这也是一种文明的交流互鉴。

南海岩:是的。

中国网:您之前出生在山东,后来是供职于北京画院,我们了解到您之前也是有一份比较安稳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辞掉原来的工作转型做一个专业画家的?

南海岩:我是八二年德州师专毕业的,我是美术专业的,当时学了两年专科。毕业以后就分到平原师范学校当美术老师,这个平原是我老家,我在这里一干干了十二年,当美术老师。平时除了教孩子们画画上公共课,零碎的时间再慢慢写字,再画点花鸟、画点山水,就练基本功。前几年就在这个学校。

到了1985年、1986年以后,我参加一个山东的中师系统的水彩画班,暑假期间在青岛待了一个月。天天出去写生,上八大关、上崂山,都挨着画写生,在那个时候在小鱼山博物馆那里,看到周永家老师、赵建昌老师等四个人的一个展览。当时我就特别感兴趣,正好周永家老师那天也在场,我就问周老师,你这个画怎么画的,我就一直不知道怎么画。周老师说中国画也可以这么去拓,他说版画你知道拓吗?我说我小的时候用拓片拓过《东方朔画赞》,我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后来就慢慢试了试,用他那种方法画了我们德州卖西瓜的一个题材,几个老头在地头上吃西瓜。1989年参加了“当代中国水墨新人奖”活动,还拿了一个奖,在中国美术馆展览,从那个时候就开始想画画,不管省里面的活动、别的活动、书画大赛、展览我都参加,就慢慢这么一步步走。走到1994年那个时候,我就想要上北京画院去进修。

中国网:这个过程你有这个想法到最终的实现也差不多十年的时间?

南海岩:差不多,从1986年到1994年,九年的时间将近十年,就来到了北京。

图为画家南海岩 摄影/杨楠


中国网:1996年开始,您只身到甘南人民群众当中去,同当地藏民同吃同住,创作出一大批反应藏族人民生活感人作品。我知道您是汉族,您当时为何选择藏族人民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

南海岩:1994年我来画院的时候,琉璃厂当时有一个文雅堂,杨广泰经理看了我的画以后比较感兴趣,他说海岩看到你的画画那么好,像这一个题材的你画一部分画,我给你出一本画册,再给你办个展览。我说这个是好事,他就问我有什么条件,我说没什么条件,我说你有什么条件?他说你的画我都买断,出一本画册,我给你办展览,你在北京的生活费用什么的大体多少钱,这些东西我都出,你就不用管了,就踏踏实实画你的画。 我说那可以,一边在画院进修,一边开始画那一批画。

到1995年,杨先生在香港荣宝斋给我出了一本画册,跟文雅堂合着出的,也是我出的第一本画册。那时候在出画册的时候,因为一出画册办展览不能重复,。那个时候就开始找一些参考资料,包括像人民画报、民族画报、中国旅游,还有一些别的刊物,这些杂志之类的。画的多了以后,对藏民感兴趣,就慢慢一步步画,越画越感兴趣。后来到1996年的时候,王民老师说海岩你这么好的基本功,这批画册出来你再下去体验体验,往下走一走。我说上哪儿去?他说你对哪儿感兴趣,我说对藏区感兴趣。他说藏区感兴趣,要么你上甘南,离这儿比较近,从兰州直接下去,这样比较方便一些。 

中国网:这样找到了一个方向。

南海岩:对,后来找到了方向。我和另外一个进修生任继民我们两个一块到了甘南。到了甘南以后真的是有那种感觉。因为我小的时候是在鲁西北姥姥家长起来的,那时候都是破墙头,苞米尖或者是麦秸垛,那种感觉我都特别感兴趣,很纯朴的、民间的感觉反而是更适合我。所以我到甘南以后,真的回到老家一样。

中国网:是你想要的东西。

南海岩:确实是我想要的东西。每次就特别对那些老人感兴趣,那些朝拜、转经、转山的,转累了以后到墙根坐下来休息休息,我们就非常愿意和他们聊天,一起坐一坐歇一歇。在那个时候我就画完一批肖像式的人物,包括《祈祷》《远思》《虔诚》。

后来画《祈祷》的时候,手举在头顶的那一张。那张我画画太专注了,把胳膊戳着了,戳了以后,我吊着胳膊在医院里拿板子绑着,继续这么画。

中国网:还好是左手。

南海岩:对,还好是左手伤着了,就这么接着往下画。

后来我来了一个朋友过来看我,看到我那张画眼圈都红红的,他说你这个画太感人了,我看了都想哭。我说我看了也是想哭,我在画展上也没别的感觉,我就像给我们家老人,跟姥姥在聊天在说话,我在北京挺好的,你不要挂着我,每天我对着这个眼睛、鼻子、嘴、五官,就像跟老人在聊天,就这么一步步画出来的。

中国网:我现在能理解您的作品为什么那么动人了,因为确实每个作品后面都有一个非常丰富的故事。 

您这些表现雪域高原藏民的肖像式作品,以浓墨重彩的写实主义风格,展现了藏族同胞质朴无华之美。您是如何探索出这种彩墨写实人物画风格的?

南海岩:我在去甘南去藏区以前很多人都去过那个地,我感觉不大一样,我就该想画我自己的一种感觉,我对甘南藏民的一种感觉。

在画的时候有一个过程,来回画画又找不到自己的感觉。第一印象是最重要的,怎么把第一印象画出来,有时候挺苦恼的。就正着画,反着画,来回的折腾。

中国网: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摸索的过程。

南海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开始就是注重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用线再怎么去表现。然后慢慢的就是一种感觉了,等着走了五六年以后才开始慢慢顺的。用笔用墨用颜色都顺理成章了,才能慢慢的画出自己的感觉了。一开始是来回调整,反复折腾的一个过程。

中国网:找到心里准确的第一的感觉需要漫长的探索,不断的推翻。

南海岩:你那个感觉要对了,你就踏踏实实的往前走,一步一步的沉住气,一步一步步的来回去调整,反复去调,这么着才能走出来。 

中国网:可以说我们看到了一幅最终的作品之前,其实是经历了无数作品的铺垫的。

南海岩:对,是的,那次有一次石齐老师和我聊天,他说海岩画画跟烙饼似的,别把它烙糊了,他说正面烙反面烙,反面烙了再正面烙,来回折腾,这样你的画会越画越好,我说对,石老师你说得太精彩了,应该就该这样。

中国网:有人评价您的作品代表着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的融合与创新,您怎么看待中国人物画创新的意义?

南海岩:其实中国画的创新意义,这个得从历史上来讲,像传统中国画,尤其是到了宋以后,元明清基本上以文人画为主、以水墨为主的变化。但是后来有西方传教士的进入了,又开始有了一些重彩画,慢慢又开始盛行。其实你到敦煌到麦积山,看看北魏的盛唐的,那时候的岩彩漂亮极了,那也是传统,对传统东西的认识不要光局限在文人画这一块,要从整个的大的美术,整个的历史长河中去慢慢体会,去感悟。一步步的往下走,它是一个反复的、螺旋式的前进上升的发展势态。

中国网:中国画发展至今形成多个画系,您的画辨识度非常高,而且您用一种平易自然的方式将细微的人物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能跟爱好者们分享一下您的绘画技巧?

南海岩:其实里面也没什么技巧。画画,它本来就是造型笔墨色彩,色彩怎么去把握,笔墨怎么去表现你所描绘的对象,然后再去怎么去刻划。

中国网:没有捷径。

南海岩:真是没有别的捷径。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这种认识,这种感受,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升华,对艺术的一种感觉。

中国网:还是一种内心最真实的表达。

南海岩:对,关键是内心最真实的,心情的表达是最重要的,表现的是一种心情。

中国网:谢谢海岩老师,再次感谢您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解读。

(本期人员:编导/主持:佟静;后期:刘凯;摄像:董超 王一辰 刘凯;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
(本期人员:编导/主持:佟静;后期:刘凯;摄像:董超 王一辰 刘凯;主编:郑海滨)
网站无障碍